前段时间,中国科学院大学卡弗里理论科学研究所的周稀楠领取了国际理论物理中心颁发的2023年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奖(ICTP Prize,与印度科学理工学院教授Mohit Kumar Jolly共同分享)。周稀楠主要研究领域为量子场论与弦论。他因“提出新的计算方式,首次在强耦合的四维超杨-米尔斯理论中计算得到了所有树图阶四点函数,解决了困扰该领域二十余年的问题”而获奖。ICTP Prize旨在表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青年科学家对物理学所作出的杰出和原创的贡献。该奖每年颁发一次,并要求获奖者在获奖时取得博士学位的时间不超过12年。周稀楠是我国第8位获得该奖的学者,更是我国第一位在高能理论物理方向的获奖人(此前几位获奖人获奖领域主要为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数学和大气科学等)。
本次获奖的周稀楠是一名“90后”,201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博士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2021年在普林斯顿理论科学中心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回国加入了中国科学院大学至今,目前为该校副教授(获奖时为助理教授,取得博士学位5年),2024年他还被聘为彭桓武高能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客座成员。周稀楠在共形场论,AdS/CFT对偶和散射振幅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也是国内少有的在理论物理上有所建树的新星。
周稀楠获奖
虽说该奖主要面对的是发展中国家的青年科学家,但鉴于我国基础科学水平在国际上并不算顶尖,特别是前些年,即使是在发展中国家当中评奖,我们的获奖人还是并不算多,但能获奖的都是一些在当时水平相当不错的科学家。下面我们再简要介绍一下之前7位获得过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①2018年获奖人:向红军(与智利科学家分享,获奖领域:大气科学),1997-2006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完成本硕博学习,此后前往美国先后在北卡州立大学和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09年回国加盟复旦大学至今,目前为该校教授。他还曾获国家“杰青”和今年的科学探索奖,他还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21年 )。
向红军
②2015年获奖人:丁爱军(与印度科学家分享,获奖领域:凝聚态物理),他1995-2004年在南京大学完成本硕博学习,此后前往香港理工大学与王韬教授等进行合作研究(从研究助理一直到研究员)。2009年他回到母校南京大学任职至今,目前为该校校长助理(原为大气科学学院长)。他还曾获国家“杰青”和2022年的科学探索奖等荣誉。
丁爱军
③2008年获奖人:方忠(与印度科学家分享,获奖领域:凝聚态理论),方忠院士,我之前就专门介绍过了,今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陈嘉庚科学奖和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三项国内大奖的获奖人。他1987-1996年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完成了本硕博学习。博士毕业后先后在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03年,方忠回国,加入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至今,目前为物理所所长,中科院院士(2019年当选)。
方忠院士
④2005年获奖人:朱小华(单独获奖,获奖领域:数学),他1986-1995年在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完成本硕博学习,此后又相继在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博士后出站后留在了北京大学(2002-2004年间还在澳大利亚数学研究中心做了两年研究员),目前为该校教授。他还曾获国家“杰青”、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十六届陈省身数学奖和202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人等荣誉。
朱小华
⑤2005年获奖人:谈胜利(与印度科学家分享,获奖领域:数学,其女为谈方琳,曾受邀出席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号称“最年轻科学家”),他1984年本科毕业于湖北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到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当了2年数学老师,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选择继续深造,并于1991年顺利从华东师大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至今,目前为该校教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他还曾获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等荣誉。
谈胜利
⑥1994年获奖人:徐超江(单独获奖,获奖领域:数学),他1981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1986年博士毕业于法国南巴黎大学,并在1990年获法国国家最高学位“科学研究指导者”文凭。徐超江回国时加盟的是母校武汉大学,他曾任武汉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教授,还是法国Roune大学特级教授,目前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特聘教授。他还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和首批国家“杰青”等荣誉。
徐超江
⑦1986年获奖人:李家明(单独获奖,获奖领域:原子分子物理),他1945年出生于云南昆明,1968年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1974年博士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后又先后前往匹兹堡大学和罗切斯特大学任职过。1979年他回到了中国大陆,又先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工作,并在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都有任职。他曾在1991年和1992年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李家明
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奖ICTP Prize自1983年开始每年颁发一次(今年得主暂未公布),至今已颁发了41次,1997年以前的得主均为一个人;1998年起,开始出现两人同时获奖的情况(最近6届均是两人共同获奖),迄今已有52人获得过该奖。中国学者共有8次获奖,其实占比也不算多,也说明我们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即使在发展中国家当中也不是绝对领先的,特别是在理论物理等领域,我们有可能还比不上印度。所以,我们还应该大力培养基础学科方面的人才,让一些做理论研究的人也能安心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