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计划——网罗新视界”系列活动武汉站丨聚焦眼疾,学以致用,智汇眼科新进展

健康   2024-11-18 17:03   北京  

10月26日,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发起的“星火计划——网罗新视界”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会议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宋艳萍教授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吕林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同时邀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李惠玲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郑红梅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王冰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涛教授为会议演讲嘉宾,四位专家通过前沿文献解读带来了眼科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最新发现,同时也通过临床病例分享了真菌性眼内炎和巩膜扣带术临床诊治经验。大会还邀请数位眼科专家就眼科基础创新研究和眼病临床诊治进行了精彩的线下交流讨论。


大会致辞

左 宋艳萍 教授、右 吕林 教授

宋艳萍教授在会议开始前发表了开场致辞,首先表达了对与会专家和同道的热烈欢迎。并提出随着眼科医学的快速发展,患者对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人工智能、基因治疗等技术的发展使得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进步。本次大会聚焦眼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和临床诊治,旨在通过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推动眼科医学的发展。最后,宋教授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期待与各位专家的精彩交流。

吕林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眼底疾病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应对这一问题,“星火计划”专项会议应运而生,“星火计划”旨在通过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培养教育眼科医生,提高专业水平,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期待通过本次会议,能够促进眼科医学的创新与发展,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专题报告


李惠玲 教授

李惠玲教授通过解读《Nature》文献分享了“眼睛竟是大脑的免疫屏障!眼部和CNS疾病治疗新策略”。大脑和眼睛具有独特的免疫反应,是免疫豁免器官。在很长一段时间,大脑和眼睛被认为是没有淋巴管存在的。2024年2月美国耶鲁大学Eric Song课题组在Nature杂志首次报道了眼睛具有一个区域化的淋巴系统,眼后节的抗原能够特异性与大脑引流到相同的淋巴结,从而使眼睛和大脑具有免疫反应的相互联系。该研究首先发现玻璃体的免疫接种可保护小鼠免受颅内病毒感染,而前房的免疫接种对于颅内的感染不具有保护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玻璃体和前房具有不同的淋巴引流系统,前房主要引流到颈浅淋巴结,而视神经鞘中淋巴管的存在可以将玻璃体的抗原主要引流至深颈淋巴结(dCLN)。李惠玲教授指出这一发现为目前眼部和大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1)基因治疗的挑战:通过结扎dCLN来解决以腺病毒(rAAV)为载体的基因治疗中重复给药效果欠佳的问题;(2)超越传统治疗:通过改善眼淋巴系统的功能来提高眼底疾病的治疗效果;(3)“眼脑共享免疫反应” 的发现,能更好地理解眼科疾病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4)利用玻璃体内免疫直接在眼部进行免疫调节,开发针对难治癌症的新治疗策略等。《Nature》新发现对未来科研方向的指导表现为进一步研究眼-脑免疫、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方法以及评估淋巴系统在眼科其他疾病中的作用。 



郑红梅 教授

郑红梅教授通过梳理发表在《Cell》的文献分享了“从液体活检到AI辅助,深入识别眼衰老与疾病的细胞驱动”。在人类临床试验中,尽管在动物或细胞模型中显示出有效性,仍有90%的候选药物研发失败。这是因为模型与活体环境存在很大差别,缺乏在活体细胞层面对疾病机制的了解。斯坦福大学 Vinit Mahajan 教授团队通过对患者眼内液活检标本(12玻璃体液+108房水)进行蛋白质组学、细胞水平转录组学和人工智能分析,发明了TEMPO(追踪多种蛋白质来源的表达),TEMPO的特征有:(1) 根据特异性标记蛋白识别不同细胞类型;(2)分析不同疾病细胞水平特异性蛋白变化:视网膜色素变性(RP)中发现视杆细胞特异性蛋白下降最多;葡萄膜炎中免疫细胞标记蛋白升高,视网膜细胞标记蛋白降低;DR中血管细胞、免疫细胞、肝脏细胞等特异性标记蛋白水平均升高等;(3)探索眼睛正常衰老的蛋白质组变化趋势:眼睛正常衰老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变化与年龄呈非线性关联,表明衰老可能是器官特异性的;(4)分析眼部疾病在细胞水平上的衰老特征:开发眼部衰老Al模型,预测不同疾病细胞的分子年龄;(5)眼部疾病特异性细胞存在加速衰老或早期衰老现象,表明在细胞水平评估衰老的潜在重要性。郑红梅教授总结到TEMPO突破性地填补了活体细胞变化和疾病之间的断层,真正从活体细胞水平带来了对疾病机制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在细胞水平无创评估活体非再生器官(如眼睛)的衰老和疾病变迁进程。



王冰 教授

王冰教授通过1例真菌性眼内炎病例分享了“蒙蔽双眼的迷雾”。患者男性,60岁。2月前酒精性肝炎于消化内科就诊,1月前左侧输尿管结石伴肾积脓于泌尿科就诊,3周前右眼视物模糊,2周前左眼视物模糊。VOD:0.4,VOS:FC/100cm。当地医院诊断为“双眼葡萄膜炎”,给予局部散瞳、激素滴眼液治疗,效果欠佳遂转诊。B超结果示玻璃体内“串珠样”改变,结合患者既往“肝脓肿”“泌尿系感染”病史,诊断为“眼内炎”,先后行双眼玻切术并行玻璃体原液送检。检出“白色念珠菌”,嘱患者口服伏立康唑片,随访患者视力改善明显。王冰教授总结到念珠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眼内炎。病情隐匿。发病危险因素包括肝脓肿、心内膜炎和泌尿系感染等。病变先侵及脉络膜,逐渐累及前节。因此最初表现为蓬松的白色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由后向前,病变侵及玻璃体时表现为玻璃体中的“串珠样”绒球改变。真菌性眼内炎诊断依赖血液或玻璃体原液送检。其中,玻璃体原液使用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是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与数据库中已有微生物的核酸序列进行对比,从而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其检测特点为:无需培养;无需前提假设;利用基因组学的方法检测样本中包含的微生物核酸。真菌性眼内炎的治疗要在关注患者全身状况的基础上口服抗真菌药,同时联合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或者玻璃体切除术等眼睛局部的治疗。



李涛 教授

李涛教授带来了“网脱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复位的原理及临床思考”。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孔源性RD)为原发性RD,发生机制是由于玻璃体液化后脱离,眼球活动度增加,引起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致使视网膜出现裂孔或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周边变性区出现裂孔,玻璃体腔液体经视网膜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形成视网膜下液,导致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巩膜扣带术是孔源性RD复位普遍采用的方法。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复位的机制可以用“伯努利原理”解释。“伯努利原理”是流体力学中的一条基本原理,指理想流体的机械能守恒,即在同一流管的任意截面处,单位体积流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势能之和是一个常量。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下液的厚度小,因此流速快,对视网膜的压力小,而玻璃体腔液体对视网膜的压力大,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使孔源处视网膜贴紧巩膜扣带,而视网膜下液通过RPE泵功能泵出。李涛教授分享了巩膜扣带术临床诊疗的体会:(1)冷冻治疗可以促进脱离视网膜与色素上皮的粘连,封闭裂孔。推荐巩膜扣带术联合冷冻治疗孔源性RD;(2)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复位失败的原因包括:视网膜裂孔定位失败;垫压位置偏离视网膜裂孔;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球形视网膜脱离不适用巩膜扣带术。(3)推荐巩膜扣带术前包盖制动双眼,术后大幅度和快速眼球运动(看书、看电视)有利于视网膜下液排出,加速视网膜复位。(4)早期的黄斑裂孔性RD 也可以使用黄斑扣带术且临床效果良好。




讨论环节


在上半场讨论环节,各位参会专家针对李惠玲教授和郑红梅教授分享的文献解读各抒己见,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闫明教授指出这些研究成果促使临床诊疗技术不断改进,助力眼科医学实现新突破,并指出眼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借助高精尖手段得到更好的研究结果辅助临床诊治。孝感爱尔眼科医院李勇教授受到文献启发提出未来能否通过结扎dCLN来更好的提升抗VEGF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下半场讨论环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李鹏程教授分享了自己临床诊治真菌性眼内炎和巩膜扣带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经验。荆门市中心医院刘国立教授指出明确疾病发病机制是正确诊疗疾病的关键,同时要做到眼病的个体化治疗管理。

与会专家进行讨论




会议总结

大会最后宋艳萍教授和吕林教授总结本次会议中眼免疫新发现、眼衰老研究进展齐亮相,为眼病诊疗提供新思路,引领眼病诊疗迈向智能化、精准化新时代,并提出临床诊治眼病需要做到“从真相看本质”,开拓思维,创新性研究。最后感谢参会者带来的精彩分享,同时感谢线下各位参会的眼科同道。感谢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的支持。


编辑: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王琼

中国医学论坛报
此为中国医学论坛报订阅号。中国医学论坛报订阅号致力于传播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医学资讯,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