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炳华,号大华,字刃峰堂堂主,国家一级美术师,吉林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自幼酷爱绘画,师古而不泥古,练就了独具一格的国画、油画、刀画艺术功底,并对陶瓷进行工艺材料改良,成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油彩瓷画新路子。
12月的一天,“见瓷如面”栏目组走进景德镇风景路的常炳华油彩陶瓷艺术馆,探访一位外来艺术家的艺术人生。
一楼正厅茶座上方悬挂的一幅“晨曦风光”作品,是常炳华老师早年的油彩瓷板画代表作之一,画面表现的山石有鬼斧神工之势,瀑布及灵动的河流刻画生动形象,晨雾掩映,朝霞增色,犹如灵山秀色、空水氤氲般的气象万千,既有美若水墨画韵味,又有油画厚重的质感,呈现出陶瓷绘画新样式。
这是常炳华早年的油彩山水瓷画,给人以常看常新之感。
作品融合多画种技法,蕴含深厚的传统笔墨和现代工艺材料特殊性。他擅用勾线和填图方式,描绘传统的山水、松树及山石,形成与工笔画既相同又不相同之处,不用毛笔简单勾线,而是巧施点面或填图方式,保留线与色块的结合。
兼容了油画的质感、陶瓷的工艺,又不失国画韵味,一次烧成永不褪色,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景德镇是全世界瓷的故乡,若不来景德镇是人生一大遗憾。当年,看到景德镇陶瓷工艺材料如此丰富,我毅然雇用一台卡车把北京的画室搬到了景德镇。”回忆起这段经历,至今他仍然十分自豪。
常炳华,吉林长春人,自幼酷爱艺术,好学博闻,熟练掌握国画、油画、水彩画技法。人生履历丰富,当过兵,在北京成立艺术工作室。2009年10月,他第一次来到景德镇,琳琅满目的陶瓷作坊和浓厚的艺术氛围令他动容。他说,当时去作坊看到小孩子画画都笔笔到位,很受震撼,这里的陶瓷材料、传统技艺博大精深。2010年3月,他便把北京的画室搬到了景德镇。
初到景德镇时,他尝试各种绘画技法,到清华美院进修,深入学习陶瓷制作工艺。在不断接触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他发现传统的粉彩多次烧成,需要玻璃白堆砌出厚度,且听老艺人介绍,随时间推移在潮湿环境下易氧化褪色,于是,他开始琢磨工艺材料的改良。
“外来的艺术家一定要有自己的艺术面貌。”他朝着这一目标探索自己的绘画道路,经过大量实践,他发现,要达到油画的厚重感,只有在料上下功夫,他将各种色料重新配比成分,讨教陶瓷颜料的老艺人,买来设备,一炉一炉试验,不断调整颜料比率,从最初的炸裂到后来不炸不裂,实现一次画完一次烧成、油画质感显著的效果。作品问世后,在业内引起关注,深受公众好评。
他的油彩瓷画技术,在综合运用新彩、粉彩及颜色釉材料工艺上做文章,通过原料配方及工艺上的改良与创新,取得突破,他首创的“一种用于陶瓷绘画的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陶瓷绘画方法”于2018年4月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并于2019年9月第十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荣膺“发现 · 2019中国科技创新发明成果奖”荣誉证书。
在油彩陶瓷艺术馆二楼,陈列着常炳华老师的泼画作品,画面比油彩画更有厚度和立体感,材料工艺及技法的装饰题材进一步创新,流动的釉料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融抽象与具象相结合,似像非像,带给人一种神思邈远的艺术效果。这是他近两年来新开发的油彩泼画装饰技法新成果。
从具象的山水油彩到抽象的泼画,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诠释了常炳华以工艺技术为刃、大胆创新的精神。
他的创作不拘泥于传统的山水、人物、鸟兽,以大面积的泼画晕染,抽象地表现了一些内在意向——即非写实的物体,这种抽象的意味显得既虚幻又流动,将传统美学中诗与画的精神元素融汇于画面中。
在2023年10月召开的景德镇瓷博会期间,常炳华老师作为外来艺术家的优秀代表,应邀参加了政府主办的“景漂、景归”陶瓷艺术人才作品展览,他的80余幅精品力作在市档案局展出,艺术成就登记造册入馆。
陶瓷大学原校长宁钢给予常炳华高度评价:他是一位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艺术家,他的油彩瓷画的绘画性与装饰性特征,以及绘画工艺在高温下形成的新的彩釉之间关系,使传统艺术独立出来,形成了他具有的本体语言,具有开拓性、思想性、创新性、综合性,其创新性方式对陶瓷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已故陶瓷艺术家、陶瓷大学原资深教授黄美尧曾高度评价油彩瓷画艺术:常炳华独创的色釉釉彩陶瓷工艺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表现形式、新彩、粉彩和颜色釉综合运用表现在瓷器上是一种创新、独树一帜的。以前的颜色釉是用来单色使用的,没人拿来画画的,因为它流动性不好控制,他把它与其他陶瓷材料分子、颜色相结合作画,开了一个先河,很了不起啊。他的陶瓷色釉油彩作品体现得很厚重,很有立体感、浅浮雕感和三维效果,他走在了陶瓷绘画艺术时代的前沿,他作品的大山大水,大开大合,体现了他对陶瓷艺术的理解和把握,决定了他迈向大艺术家的气魄。
主笔:王东
编辑:徐培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