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1.33说:
maitri karuna muditopeksanam sukha duhkha punyapunya visayanam bhavanatas citta prasadanam
借着培养对快乐的人报以友善的态度,对苦痛的人报以慈悲的态度,对美德的人报以喜悦的态度,对不善的人报以漠不关心的态度,头脑就会变平静。
我们学习《瑜伽经》已经知道了瑜伽是关于心念的平静;如何才能让心念平静?帕坦伽利在经文1.33中给了我们四个工具,这四个工具是关于他人所做所为在我们内心应激起怎样的“化学反应”;帕坦伽利说可以帮助达成瑜伽状态的内心反应应该是:
对快乐要友善
对苦痛要慈悲
对美德要喜悦
对不善要无视
这条经文是关于培养善意、悲悯、喜悦和中立的内在反应,这些都是引导我们走向内心自由的心灵素质。
这些要求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却难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落实。为什么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心自有其习惯,我们需要心的训练;练习瑜伽就是对心的训练。很多人练习瑜伽时,当看到有的体位我们的努力没有导致我们认为“足够”的回报,却同时看到有另外的人,特别是和自己练习时间或者状态相近的人,得来却非常轻松如意的时候,往往感觉到的不是对他人的喜悦和友善,而是感觉到满满的挫折感和“酸”。如果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潜意识中正在发酵的这类负面情绪,这里就有着真正瑜伽的开始。假如我们看到其他人的成功,但只是把其他人的成功看作遮盖自己的阴影,那么我们就会错过其他人成功给我们的能量馈赠。《瑜伽经》中说要培养对其他人快乐的友善和其他人美德的喜悦,首先就是培养我们可以庆祝他人成就的心理氛围。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是每个人都是宇宙关键和不可替代一部分。如果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应该有一个更好的位置,应得到更丰盛的礼物其实我们却会远离宇宙的馈赠;所谓的宇宙的馈赠其实只是我们自己内心幸福状态的反映而已。当我们想要更多却怕失去的时候,我们其实就进入了一个匮乏模式 - 这种匮乏模式遵循经济学,就好像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比如矿产石油什么的,是有限的和需要争夺的。但是宇宙和内心的规律不遵循经济学, 宇宙中的能量是丰盛的和无尽的。瑜伽练习训练我们不执着于目标,放下纠结,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瑜伽的馈赠,享受宇宙的丰盛。
瑜伽练习让我们学到:生而为人,我们不仅仅要在这个物质世界上走一回,还要得到心灵的平静和灵性的智慧。尽管在物质世界中,我们有各种法律保护财产,有各种体系维护声望和名誉,商标和产权可以得到保护,但是我们实际上却并没有真正拥有任何东西。在某种程度上讲, 我们能够有的只是从能量世界的一笔“量子贷款”,当身体崩解时必须还回宇宙能量“银行”,而在这个物质频率存在期间的任何东西都不属于我们,也不能随身带走。这样与其要占有或者拥有,更重要的是应该利用我们的所有来协助我们更智慧地生活。成就不是财富,而是体验;体验来体验也会去。如果我们执着于毕竟会去的,我们就注定会陷于苦痛之中。生命中会有无数的体验,它们走入我们的生命,丰富了我们的生命,然后离去;有的时候我们深爱一种体验而不肯放手不愿改变,另外的时候我们排斥一种体验恨不得马上改变。可是瑜伽让我们学到生活的现实就是任何东西或早或晚都终将改变。物质世界的所有都不会永久,只有和内在生命智慧源泉顺位的心灵平静才能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