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弱生多是把学习这事看简单了

文摘   教育   2024-12-08 06:12   山东  

 

38日的本号文章学习,教材是第一素材,主动性是第一要素,有两条留言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学习,因兴趣而发动,因获得感(学会一些知识感到自身能力增长)而维持和强化,因学习品质和能力的形成而更有效率。

然而,学习策略的合理运用、对待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遇到困难时坚持学习下去的意志品质也非常重要。

我一再强调学习策略的运用,是因为学习是一门科学,具有其内在规律性。比如记忆的策略、思考和理解的角度,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路径各不相同。

讲责任感和学习的意志品质,是基于“学习是学生的职业”这个认识。任何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备基本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

学生,不要以为“我是未成年人,需要你们大人照顾”只是你单向的权利,你还有积极、努力、想方设法更好地完成学业的义务。

记得一位老班主任谆谆教导他的学生“咱们能不能努力考好一回,让爸爸妈妈也高兴高兴?”

 

学习,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高级劳动形式,也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主要原因。这是一项非常高级而复杂的劳动,需要高超的技艺。

 

然而,有些学生从小到大,只会用记忆这单一方式学习。

试图省时、省力,找窍门(不是自己去思考寻求,而是用别人给的窍门)、走捷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升,只会越学越累。

所学内容没有成为下一步继续学习的工具,而变成背在身上的石头、负担,当然越学越累、越学越不感兴趣,甚至生出厌恶情绪。

可悲的是,我们老师有时“用这种模式(把自己学习和思考的心得教给学生,只要求学生背记)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于是一代一代的学生被误导,乃至整个社会被误导。

甚至编写教科书的专家也被误导——把一些本应直接呈现的东西故意隐藏起来“留白”,曰“给教师留出讲解的空间”。

结果有的老师限于自身水平,却不能领悟编者意图,甚至误读教科书,并没有把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的内容展现清楚……

 

有的学生有学好的想法,也有准备吃苦的心理准备,但在学习的科学性方面存在问题,只会发狠式地“学习”:

把别人吃饭、睡觉和锻炼的时间也用来学习。最终导致身体孱弱、头脑发木、效率降低,甚至神经衰弱找上门来。

“心无旁骛”,专注于考试范围内的东西,其他内容一概不加关心,几乎除了刷题不做别的。结果越学路子越窄,最后成为一根线,一不小心就断掉。


尤其令人担心的是,家长对孩子说“你只管好好学习,家务活不用你干”;老师以“看闲书耽误学习”为由,限制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

 

有的学生对知识类型不加区分,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所有知识在头脑中“砸牢”,通过反复练习搞得“十分熟练”。

殊不知有些知识是“活”的,不可死板教条。比如科学知识。

科学的本质是不断证伪,即后人通过学习、思考、探究,克服前人的局限性,证明前人认识的错误,从而推动科学不断向前发展、进步。

很多科学概念都是来自对过去所见事实的归纳概括,是经验性的,需要明确它们的内涵、外延,不是随意扩展或套用的。

举个基础化学的例子:

“化学变化”一词,不难吧?每个大于15岁的人都学过。

“木头做成桌子是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汽油燃烧、钢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

然而越学越深时,出现了困惑。

“化学变化”跟“新物质生成”是何关系?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吗?

北京高考就出现过此类问题,最终还需要有更加细腻严格的界定——在原子核不变(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学问)的情况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如果元素都变了,就归入核物理范畴,跟化学无关啦!

“化学变化”跟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有何关系?

既然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排列组合,总涉及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吧?

其实不见得。

氯化钠熔化乃至气化肯定伴随着化学键的断裂,但一般不说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NH3 + H2O → NH3·H2O过程中只是形成了一个氢键(按照咱们的教科书,氢键不算化学键),则一般认为属于化学变化。

复杂吧?

不多赘述。

再次提醒大家回头细读前边的两条留言。


家教策略与学习规律
针对学生学习、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现象,结合现代学习学理论,为改进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益支招,为家长科学合理地帮助孩子的学习支招。偶尔兼发一些化学学习辅导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