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碎碎念了,而本公众号的初衷就是用来记录我自己的生活和想法的,就好像以前写日记,可是它现在居然也成了一个快万人关注的公众号了,甚至还有很多我现实中认识的人,就有了羞耻心,不敢那么袒露心扉了。
这篇碎碎念就是把我过去几个月记录的一些小片段攒在一起。
1,
这几年,我搞了好几个公众号,拖推荐算法的福,也是有那么点小收获。
微信公众号的推荐机制出来的真是时候,让一大帮没有在早期吃到什么私域红利的创作者,又看到希望,继续去更新。
在这个机制下,就会发现,标题党好像是最划算的方式。毕竟那么多海量信息下,用一个亮眼的标题吸引刷手机的人点开,是最快的。
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压根就没看正文,标题就是他认为的全部内容,更不知道你是什么东西,直接就拉到文末开始留言。
于是,见到了众生相……
我这辈子见过最恶毒的谩骂也来自于公众号的留言,最近有一个号有一篇我用AI写的关于杨笠的内容,一个小伙儿甚至都没看内容是什么就破口大骂,留言区骂完私信骂,连续骂了三天,我实在忍不了了给他拉黑了。
还有一个更新欧美男明星的号,从留言看得出来,同性恋比我想象中的多得多,所以也没少见到各种发自己jj图片的……最最夸张的莫过于,有女关注者,直接私信就发自己的ZW语音甚至自拍视频。
也就是每当这个时候,我居然会有些同情那些百万、千万网红大V,我这几万,十几万的后台都这么高的概率,他们的后台私信里得多闹心啊,网红大V这钱也没那么好“挣“啊。
2,
要对所谓的大V去魅,其实大V也都是普通人,有的领域懂,其他领域可能还不如普通路人,但很多大V或者想吃更多流量,什么都要发表下意见,被人指出问题,又仗着自己粉丝多,所以可以理直气壮回怼拉黑,美其名曰自己的地盘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大量的关注者给足了他这个勇气,那些关注的人为了显得自己的认知跟大V同频还能夸其性情中人。
同样的。另一拨人也会盯着这些所谓的大v,盼着他犯错了之后对脸开大,进行冷嘲热讽,比如董宇辉念错了某个字,说错了一句话,就是不配文人身份;说刘润是商业领域的知音体;甚至最近还看到说李开复啥也不是的~。
就是如此的魔幻。你爱他,就无限包容;你讨厌他,就会找各种刁钻角度去刁难他。这个我过去已经发过的爱豆相关的文章下面领教过了。
3,
最近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来自读库的《世仇的终结:潮汕村庄的百年恩怨史》。
在广州工作那几年,我倒是也听到过一些传闻,具体的一些来龙去脉倒是第一次看到。
“潮汕地区的恩怨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潮汕地区的宗族观念非常强烈,各宗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经常在田地、水源等资源上发生摩擦和冲突,甚至演变成械斗。这种宗族间的矛盾和仇恨逐渐积累,形成了多个“世仇村”,这些村庄之间互不通婚、互不往来,甚至发生械斗,导致世代积怨。”
我顺手发了个截图在小红书上,居然还成了我小红书上互动最高的一篇内容,评论里可以看到很多当地人的现身说法:
这也是小红书的独特魅力,感觉上面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长尾到不可思议,哪怕我只是在那里发了个我在河南省博物馆买到可以带回家的提拉米苏的杯子,都会引来成百上千的同好。时间越久,小红书的优势就越大,其他平台是没法追的。
4,
盼了那么久的姜萍事件,可算是水落石出了。
这个结果,一部分人欢呼雀跃,另一部分人就得愁眉苦脸了。后者估计都忙着删朋友圈和评论呢。毕竟在几个月前,后者才是兴高采烈,趾高气扬的那部分。
当然咯,像抖音快手评论区里肯定还有一堆嘴硬的,叫嚣着是“xx打压,不相信也看不起普通群众中也有高手”。
顺着这条思路走下去,就会发现就是一个打造“草根明星”的密码:庞大的流量基础。高手在民间得到认可的原因是他们与普通人的紧密联系,代入进去就是你我皆可能。
《铁齿铜牙纪晓岚》里有这样一个场景:
贪官王亶望在杭州闹市就地正法,乾隆问百姓反响如何,和珅跟皇帝解释说“这百姓哪懂什么大是大非,只有所杀之人比他们地位高,身价大,他们就暗喜,今天杀了王亶望,百姓欢呼,明天杀了纪晓岚,百姓照样欢呼。” 纪晓岚接过话对和珅说:“和大人所言极是,若皇上下令杀了和大人,那么一定是举国欢腾了。”
然后你就摸到当前短视频套路了,为啥出现大量这种类型的:“一个人一张大脸对着屏幕就在那夸夸其谈”,这就是所谓“平权”啊:你能评头论足,我也能说啊,你能夸,我也能骂不是,哪怕唱反调,那对于跟我观点一致的人来说那都是情绪价值啊。
5,
暑假期间,吃了几顿饭,见了几波好久不见的人。维系感情最好的方式果然是靠回忆共同的过往,但这种只适合多年不见的。
对朋友的认知也有了新的变化,按照我们现在很多人的标准,你以为的朋友未必是真朋友,可能只不过你们认识的比较早,住得比较近。
还是小朋友交朋友简单:我们可以一起玩么?
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要坦然接受那些曾经跟你关系亲近的人慢慢变得不那么亲近,逐渐远离甚至消失。
更重要的是:线上聊百遍,不如线下见一面。
6,
过去半年,我家小朋友和她的同学们都“沉迷”于小马宝莉卡,就像是她们的社交货币。
我记得在她幼儿园的时候,她是沉迷这个动画片,我还买过各种小马造型的手办,后面她也不爱了,突然到了四年级就冒出小马宝莉卡了。
本来我是打算写一篇文章来讨论下这个东西的,刚起了个头,一个暑假过去了,人家兴趣点变了……变成了一个叫“谷子”的东西(其实就是铁皮徽章,好像也叫吧唧)。
这个比小马宝莉卡可费钱多了,于是我买了一台机器DIY,最好的闭环出现了:就是那些小马宝莉卡,剪裁一下制成了小马宝莉的“谷子”……
7,
最近压力其实挺大的,
大到什么程度呢,看本闲书,看个综艺,甚至听歌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总想“进步”,“干正事儿”。
但我在小朋友暑假的时候还是一口气读完了马伯庸的《太白金星有点烦》,居然有点高中时候在上课的时候偷摸看闲书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