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肖浑
经典为何引发争议?
1979年的日本,生活着这样一个大家庭:老父老母都差不多七十岁左右,他们有四个女儿,最大的快五十了,最小的应该还不到三十。某天,女儿们忽然发现,老父亲竟然多年来一直在外面有情人,正当她们寻思着如何对母亲隐瞒这个秘密时,却发现母亲其实早就知道了父亲出轨的事实,但表面上却一派云淡风轻,若无其事。
以上,就是《宛如阿修罗》的主要情节线。这个故事紧紧围绕着两代人的家庭日常,着重表现四姐妹各自的情感观念与抉择,家庭成了修罗场,不断上演着一连串茶杯风波。
《宛如阿修罗》
结果却可能是是枝裕和没有预料到的。剧集上线后,立刻引发了一场价值观上的争议,观众评价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尽管看过的观众普遍承认,这部剧在制作上可谓精良,是枝裕和的导演功力也未褪色,但很多人觉得,这个故事放在现在看,显得太过时落伍了。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的女性观众而言,她们普遍难以理解,剧中的女性角色为何都要整天围着男人转,把男性的需求放在自己前面,哪怕受了委屈也要隐忍不发,默默内耗,对男人的出轨行为无限宽容,这样不是活得太憋屈了吗?作为2025年的观众,看这种封建裹脚布故事意义究竟何在?
同时,也有不少观众认为,任何作品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去评判。既然这个故事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它发生在1979年,那里面所有的人物言行就都合情合理了,因为那个年代的男女关系就是这样的。如果按照“三观党”的标准去评判文艺作品,那绝大部分经典都会立刻崩塌。就像前不久网上风行一时的“老登文艺大批判”,几乎把所有的经典电影都批倒批臭了,曾经的超高分神作现在纷纷被集体打一星,这样的狂飙突进是合理的吗?难道那些作品的价值真的就不堪一击吗?
比如姐妹们一起回老家,一起吃一种名为“镜饼”的点心,看到有块镜饼裂开,那些纹路让她们联想到母亲的脚后跟,小时候她们经常看到母亲的脚底皲裂,就是这个样子的。然后她们还回忆起妈妈脱袜子的声音——“脚上皲裂的死皮刮着布袜,那种难以形容的刺啦刺啦的声音”。为什么妈妈的脚老是裂开呢?因为那时候日子太苦了,物资匮乏,有营养的食物都给老公和孩子吃了,自己只能天天喝稀粥。就在姐妹们的阵阵说笑中,母亲为这个家庭所做出的牺牲一下子就被轻巧地呈现出来。再联想到父亲出轨,母亲的隐忍,就更是让人叹息。
《宛如阿修罗》
落伍还是先锋?
当然我也理解那些批评此剧过时落伍的观众,她们想看的是独立自主的新女性,认为那些陈旧观念都应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不应该再翻出来细细摩挲。就算要呈现,也应该带以批判的眼光,明确告诉观众,这样不对,现在的女性千万不要学她们了,不要再委屈自己了。2003年森田芳光导演的电影版之所以能获得普遍好评,主要原因也就在于,那个版本是用幽默嘲讽的态度讲述这个故事,能明显感觉到主创对那些观念是不认同的。
但如果你是是枝裕和的影迷,应该就知道,他的电影向来都以平实细腻取胜。他总是以温柔的眼光看待一切事情,不管是好的坏的,他都一概平视,很少直接表露出批判的态度。他的电影里有很多有魅力的女性角色,但他从不让角色高喊女权口号,顶多就是不经意间消解掉男性的一些坚硬外壳。比如树木希林在《比海更深》中对儿子说:“为什么男人都不会珍惜当下呢,总是在追求失去的东西,想着无法实现的梦想,被这些东西困住,每天还怎么快乐?幸福这种东西啊,要是不放弃些什么,就得不到呢。”
《宛如阿修罗》
《宛如阿修罗》
“难道女人的幸福便是隐忍维持死水一般的生活?”这句话在剧中反复出现,证明这群女人是有自我意识的,只不过当时的社会条件不允许她们挣脱束缚,所有的社会文化都在规训她们安于现状。男女的不平等,是一种系统的结构性困境,并不是靠男人良心发现,或者女人觉醒自强,就能彻底改变的,它需要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在四十年后,让我们终于有了改变的路径。
其实只要把评判视角放到1979年那个时间维度,你就会发现,这部剧在当年不但丝毫不落伍,反而有很多先锋之处。比如它鲜明的女性视角,整部剧都在讲女人的所思所想,而且都很贴切,因为编剧本人就是女性。它还全方位表现女性的各种情绪,包括负面情绪。片名中的“阿修罗”,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恶神,表面上平和有礼,其实内心却潜藏着愤怒、嫉妒、怨恨,随时可能掀起一场风暴。这在那个女性只被允许展现贤妻良母一面的时代,也是很有开创性的。还有前面讲过的,老母亲私藏的春宫画,展现女性压抑的性欲,当然就更是先锋大胆了。
向田邦子不是张爱玲
之前我已久仰向田邦子的大名,听说她被称为“大和民族的张爱玲”,但我看了《宛如阿修罗》这本书,却发现她跟张爱玲一点都不像。张爱玲骨子里透着一股凉意,对世事一眼看透然后冷眼旁观,文笔又极尽华丽精雕细刻。向田邦子在《宛如阿修罗》中的文字,却是非常的简约利落,几乎只保留了人物动作和对话,简直就是现成的剧本。作者在这个故事中灌注的气质,则是热气腾腾的,虽然其中也不乏世事洞明的犀利,但总的来说,还是饱含着对生活的热情,尽管有那么多麻烦但还是愿意用力地活着,用力地感受,用力地与人产生连接。
作家向田邦子
看了一些向田邦子的生平资料,发现她的经历和作品有很多重合之处,而且比作品更复杂。比如她父亲也曾长期出轨,还不像剧里那么善待女儿,而是举止粗暴,动不动打骂,给她造成过很多童年阴影。但她后来还是选择与父亲和解,甚至在父亲去世后专门写书怀念父亲。因为父亲不管家里,她很小年纪就要帮母亲挑起家庭重担,照顾弟弟妹妹,为此牺牲了很多时间精力,只能和家人同住,根本没时间恋爱结婚。后来她结识了一个摄影师,对方已经结婚,身体还不好,但她还是陷入这段不伦之恋,定期去见这个男人,给他做饭。他们交往了将近十年,后来这个男人不堪忍受病痛自杀了。已经35岁的向田邦子,终于决定离家独自生活。她的事业在那段时间蒸蒸日上,成为日剧界的初代王牌大编剧,写出了数不胜数的热门剧本。她对生活投入满腔热情,爱做饭,爱猫咪,爱旅行。1981年,在台湾旅行的途中,因为飞机失事,向田邦子不幸罹难,时年52岁。
向田邦子的一生,既有保守的一面,比如以家庭为重,仰视父权,自我牺牲;也有先进的一面,比如追求事业,一生不婚,独立自主。她是个复杂的人,而且接受这复杂,也愿意创作出复杂的人物。
《宛如阿修罗》
其实所有人都会有自身难以消解的矛盾吧,都会有两面性,会进退失据,会左右为难。比起那些按照所谓先进教条塑造的完美纸片人,我还是更愿意看那些不完美、有破绽、有局限性的角色,因为只有这样才真实,才生动,才是活生生的人啊。
这部《宛如阿修罗》,你可能会看得憋屈,会觉得没有那些爽剧看得过瘾,但如果由此能走进妈妈那一代人的精神世界,与她们多一点点精神连接,这部剧的存在意义也就成立了。批判发泄是一种价值,温柔冷静地呈现也是。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