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悟《论语》卫灵公篇(“恕”)

文摘   2024-09-19 18:05   山东  





主讲
恒宁(醍醐)

我们先来看第一段: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个讲的也是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怎么样能没烦恼?

我们如果所有的矛头都对向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一直盯着自己哪儿没做好,这样就不会有烦恼。真正的君子或者圣贤都是这样做的,但是小人或者凡夫总是在要求别人、指责别人,所以经常有烦恼,也给他人带来烦恼。

放到家庭关系当中,我们可以回顾:我们跟某个家庭成员之间,如果产生了不愉快,是不是因为我们苛责他了?而不是苛责自己,无论跟谁相处,跟远方的人还是近处的人相处,我们尽量地多挑自己的毛病和不足,多找找自己身上做得不到位的、不妥当的地方,少一点要求别人、多鼓励赞美别人。这样呢,关系就会好处理很多。

这句话很重要,所以我们来读一下(老师带读三遍):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嗯,再看下一段: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真正的君子「矜而不争」,他看上去是庄重的、矜持的,不太喜欢跟别人争,尤其是名啊、利啊这些,真正的君子呢,他的这个精神是内敛的、内收的,他不太喜欢跟别人争,甚至在理念上、认知上他都尊重别人,他也不太喜欢跟别人争。

同时,真正的君子「群而不党」,他跟任何人相处得都不错,但是他不会只挑那么三五个人结党营私,建个小团体,搞个小圈子,不会的!他普遍地对大众都很好,团结所有人,但是又好像跟所有人呢,都保持那么一点点距离,他不会跟极个别的人走过近,造一个小圈子。

如果我们在团体当中只跟极个别的几个人好,跟他们形成一个小圈子,这样说明我们的境界不是太高,大家注意了:因为如果你有一颗广大之心,会有很平等的感觉,看谁都是一样的,你只是随缘,而不会刻意地去结党营私,这个挺重要的!

我们也读一下(老师带读三遍):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好,再看下一段,这一段非常非常的重要。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真正的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什么意思呢?

「不以言举人」,不会只听一个人讲得好,就开始举荐他了,就推荐他去做官,或者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去,他要观察这个人的行为,因为有的人是说一套做一套的,你不能只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要多观察,所以真正的君子是理性的。「不以言举人」,不能只提拔那些会说漂亮话的人,要看他的行为有没有跟得上,而且日久见人心,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来考察一个人。

那么,真正的君子「不以人废言」,也不会因为一个人地位低或者犯过错误,就把他一棒子全打死了,觉得他讲的话都没有参考价值,不会的!

我们知道下下人可能也有上上智,即使这个人地位低,或者这个人犯过极大的错误,即使他人缘不好,但是也可能突然就从他嘴里冒出一句名言,这句名言呢,你听了都会很实用。所以我们要很客观、很理性,不因为一个人只说漂亮话就盲目地把他放到一个高位,或者盲目地认可他,要观察——观察行为。

再一个,也不因为这个人地位低或者犯过错误就完全否定他,也否定他的所有言论,不要这样。我们就事论事,纯客观地这样。保持一颗空心,每一次见到一个人,就好像第一次见他一样,认真地观察他。

我们读一下(老师带读三遍):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能够倡导这些,也是深刻地说明孔子是做到了「无我」了。只有做到「无我」的情况下,才不会用框(kuàng)子去框(kuāng)任何人。因为孔子以前倡导「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不要总是主观上我认为、我觉得怎么样。

有的时候我们乍一看一个人行为很得体,好像很有素养,我们就形成一个思维定式给他,然后他做什么事,我们就认为一定会很好,但是结果也不一定,不一定!我们很容易建立认知,形成思维定式,然后产生很多的「我认为」、「我觉得」、「我猜」、「一定行」之类的,但是这个是靠不住的,建立在主观的这个「我」上的一切都是靠不住的。这是讲的「勿意」。

「勿必」就是一定要怎样,把这个「一定要」也打掉,因为事物还有因缘条件一直在变化,万事万物包括所有人一直在变化,没有任何人,哪怕是圣人走过来,他也不一定绝对地就不犯错误。

然后「勿意,勿必」,「勿固」就是如果大家都说一个人很好,他也不一定的,也是要在我们的观察范围内,仔细地去考量、去看,任何的思维定式都会造成一个错觉。我们要不停地破一些思维定式,包括给别人框的框子,比如说这个人素质差,(素质差)他难道身上就一点人性的闪光点都没有了吗?也不一定的。其实有一些坏人,他可能对别人不好,但是他对自己的家人很孝顺,他孝顺父母,而且特别疼爱孩子,在他身上有时候也能看到一些人性的闪光点,所以「不以人废言」,不能把任何人全盘否定,也不要盲目地去崇拜任何人。

「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整体上就是「自我」而是所困我们的最大的监狱和牢笼,怎么样不受这个「自我」的所困,这个是我们在有生之年要做的永远的功课。因为一不小心我们又被「自我」框起来了,或者蒙蔽了。

嗯,再看下一段: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我们知道(他)是孔子的好学生之一。

子贡问孔子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一生讲了这么多的法,有没有一个字是我们可以奉行一辈子的准则?有没有一个核心思想?
然后孔子说:「其恕乎」,那一定要说个核心思想的话,我讲了一辈子,讲的其实就是一个「恕」字,这个「恕」上面一个「如」,下边儿一个「心」,就是将心比心,把他人的心当作自己的心来看待(把他人的心如同自己的心一般来看待),这个就是儒家所有思想的核心——将心比心,就是这个「恕」字。这个「恕」不仅仅是宽恕,其实大家要看这个字形「如心」,他的心也是我的心,你体会他人的心的时候,都把那个心观成是自己的心,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一下问题。
然后孔子担心子贡理解有差错,担心子贡把这个「恕」当作是宽恕的「恕」去理解,所以他强调了一下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任何感受都不要强加给别人。所以这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是对于「恕」字的一个详细的描述,就是说将心比心,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将心比心。「将心比心」讲的其实就是万物一体嘛,他的心就是我的心,其实就是大爱,就是万物一体,其实也是法界心。
我们来读一下(老师带读三遍):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好,今天先学到这里。




点击公众号卡片,获取更多内容

联系我们(二选一

QQ:280668866(心成)


QQ:67501126(一文)
微信:kongxindejietuo(心成)


微信:67501126(一文)
官网:tihuxueyuan.net


官网:chan.tihuxueyuan.net
邮箱:280668866@qq.com(心成)


邮箱:67501126@qq.com(一文)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