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 展评|缓存而非革命——评蒲英玮“新世纪百科”

文摘   文化   2024-10-22 17:36   上海  

制图美学

Cartographic Aesthetics‍‍‍‍‍‍‍‍‍‍‍‍

‘新世纪百科’里的大多数作品实则是在将个人记忆碎片扩展至某种通用符号裹挟下的集体记忆,并在绘画这一范畴内进行着平面构成般的缓存工作。新的语言远未诞生。

“新世纪百科”展览现场,2024年

和美术馆,顺德

摄影:刘相利

图片鸣谢和美术馆

蒲英玮:新世纪百科

和美术馆,顺德

8月11日至10月27日
从苏俄的至上主义到中国的革命现实主义,上世纪的革命浪潮造就了新生的共产主义政权以及相关的美学形式。随着冷战结束,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可以说前共产主义国家曾经的宏大革命理念已被束之高阁,成了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景观下的注脚。或许是出于对这些封存景观的感应,近年来蒲英玮旅行至法国、肯尼亚、乌克兰、前南斯拉夫等地区,拜访当地的革命遗迹、国家工程、战争城市,尝试以图像萃取的方式来构造某种未来美学的当代模板。
蒲英玮《四季今变:春》
2023—2024年,布面油画、亚克力、纸本拼贴、木刻、
丝网印刷、石墨、油画棒、木炭,300 × 200厘米‍‍‍
图片鸣谢艺术家
艺术家在和美术馆的个展新世纪百科中试图同时提出新的价值体系与艺术语言。在媒介上,蒲英玮的大部分新作都使用了复合技法,展览中尺幅不同的绘画“四季今变”系列、“新世纪词典”、陶瓷书籍装置(《世界图书馆》,2024)、动画(《新世界百科》,2024)及其草稿,综合构成了具有自我梳理意识的个展章节划分赋予展览明晰阅读线索的同时,分割了各组作品之间的关联,愈加凸显出作品内部以及作品之间语义拼合状态。例如,综合材料绘画新作《半红半我》(20222024)大量挪用现代主义形态、水墨写意、单线填色、涂鸦笔触、波普拼贴等艺术史里现有技法,不同意象被限定在平面上,让视觉韵律显露出更多的装饰意味。而以上视觉元素,还被呈现在诸如《新世纪词典:仿石涛笔意》(2024)、《W世纪肖像》(20202024)、《在龙之国诞生》(20202024)所代表的不同章节内。当这一分类布局的方式被扩大到整个展览时,前置的设定感便让“新世纪百科”这一未来宣言,看起来更像是对肇始于上世纪初以来革命美学的回望。

蒲英玮《世界图书馆》(局部)

2024年,陶瓷,尺寸可变

书架上作品:

蒲英玮《新世纪词典:肯尼亚》

2024年,布面油画、丙烯、纸本拼贴、丝网印刷,30 × 80厘米

“新世纪百科”展览现场,和美术馆,顺德

摄影:刘相利

令人意外的是,艺术家近年在全球旅行过程中本该有的在地经验,并未在作品中里得到直接转化。观众还是需要借助诸如综合材料绘画《知识、人、矿》(2024)里软化后的五角星所形成的和平鸽,以及《红色唱片》(2022)中可口可乐所代表的广告字体和象征中国资本的红色画面,进入到艺术家所营造的符号世界中。如果说在当前保守的社会与舆论环境中此类制图方法还有策略上的可取之处,那么由于符号、形式与在地细节之间的脱节,绘画所承载的现实鸿沟及历史断面便溢出了画面含混的表意能力

蒲英玮《绿色星球:人类全景》

2021—2022年,布面油画、丙烯、纸本拼贴、喷漆、

油漆笔、马克笔、透明水色、水彩、邮票、

石墨、木刻版画、色粉、油画棒、丝网印刷,

200 × 150厘米每张(共六张),总尺寸 600 × 300厘米

“新世纪百科”展览现场,和美术馆,顺德

摄影:刘相利

图片鸣谢和美术馆‍‍‍

在具体现实缺席的情况下,蒲英玮作品里展现出来的外部世界明显地指向了某种宏观的维度。例如大型绘画《绿色星球:人类全景》(20212022)里浮现出来的跨文化面貌,以及背景里的货币神话。近年来,贸易战与逆全球化之下的世界文化,折射出地方性的再次自我认知需求中国当下艺术发展所彰显的文化意识确实亟待重估。然而不管是革命叙事,传统文化,还是美术史方法连同其形成的机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是被愈发赋魅它们更需要反复解构,甚至连解构它们所要使用的方法论也面临着革新回过头来看,蒲英玮调取的创作资源看似复杂全面,“新世纪百科”里的大多数作品实则是在将个人记忆碎片扩展至某种通用符号裹挟下的集体记忆,并在绘画这一范畴内进行着平面构成般的缓存工作。新的语言远未诞生。
蒲英玮《新世界百科》(动画截帧),2024年
展览作品中更实在的部分,则是艺术家以个体认知来激发集体精神的拾荒工作在动画作品《新世界百科》(2024)中艺术家的人格化身为虚拟机器人“PAPU”,在时空中穿梭寻觅。PAPU与伙伴一边向前探索,一边缅怀着某种具有似曾相识感的多重世界。显然,动画里的多重世界已经与早年的国际革命精神拉开了巨大的时空距离。动画里出现了代表自然的草木,代表革命理念的字体纪念物,代表工业技术的魔幻厂区……这些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分类的不同场景,均由色调、眼睛符号、旅行情境来转场。最终,这些充满记忆感的意象来到一片冷色荒原,观众与动画里的两个主人公共同面对这颗无生命的陌生星球,想象着又一次轮回的开始。接着,动画里的主人公用手上的水重新浇灌大地……展览行至此处,某种文学幻想之下的真实性终于被触及。和动画里的荒原一样,在宏大愿景或者中国美术史的视野之下,在亟需寻找新绘画语言的当下,我们会尴尬发现,并没有一种可信的主流美学是值得依赖的。同时,值得警惕的是,一方面,当下艺术迫切地借用边缘的、艺术之外的话题来缓解自身合法性危机,另一方面,制图美学的策略不断消解着直觉与成品之间本有的张力及反省空间。经过三年疫情,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将问题隐藏于画面之后。
如果要激发艺术内含的革命潜能,我们可能需要发明某些更具有弹性的表意方法能令当下观众革新价值观的艺术总是带来现场感,而生成总需要与自身记忆以及那些社会、政治的结构性塑造不断战斗。从这个角度看,“新世纪百科”这一野心勃勃的命题虽然在通过类似缓存的策略保留各种火种,却需要警惕滑向国家主义或西方对于中国的惯性想象。宏大的视阈总是内含相对主义的陷阱,极易陷入话术包装和商品逻辑之中。或许,展览新世纪百科正好考验着艺术的一部分自反性,即:艺术是否愿意在勇敢地成为一种技术或工具的同时,拒绝意识形态的招募,创造真正的语言?
✦ 撰文|耶苏‍‍‍

本文将发表于《艺术世界 ArtReview》2024冬季刊


《艺术世界 ArtReview》2024年秋季刊现已上市
↓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



↓ 扫码订阅全年《艺术世界 ArtReview》,现特价优惠 ↓

艺术世界 ArtReview
全球领先艺术媒体ArtReview(est.1949)中文版杂志信息门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