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佑武、李步雲:中國人權知識體系論綱

文摘   2024-07-18 19:05   北京  
關注【澳門法學】,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中國人權知識體系論綱

作者:陳佑武廣東工業大學人權法治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步雲(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廣東工業大學人權法治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博士生導師)


摘要:中國人權知識體系是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彰顯了當代中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基本立場、觀點與方法。從歷史發展來看,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發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白皮書發布、黨的二十大召開成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的重要時間節點。從生成背景來看,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建構是國際國內因素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結果,問題意識突出。從科學內涵來看,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由人權學科體系、人權學術體系與人權話語體系“三大體系”構成。從主要特徵來看,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具有自主性、主體性、原創性和科學性特徵。從重大意義來看,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具有時代意義、理論意義、法治意義以及強國意義。從價值取向來看,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在人權觀念、人權行動、人權實質以及人權學科價值取向上實現重大飛躍。從建構邏輯來看,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遵循歷史文化邏輯、人類文明邏輯、思想指導邏輯以及法治保障邏輯。在建構路徑來看,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依托,以人權學科建設為中心。


關鍵詞:中國人權知識體系;人權學科體系;人權學術體系;人權話語體系


目次


一、前言

二、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歷史發展

三、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生成背景

四、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科學內涵

五、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主要特征

六、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重大意義

七、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價值取向

八、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建構邏輯

九、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建構路徑

十、結語




一、前言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同時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這一重要論述為包括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在內的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並提供了根本遵循。


  當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時代背景下,全球人權治理面臨嚴峻挑戰,貧困、戰亂、地區動蕩、人權政治化傾向、單邊制裁等因素使得人類社會的人權實現與保障仍然撲朔迷離、充滿不確定性。無疑,習近平這一重要論述既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提供了難得的歷史契機,也為促進全球人權治理改革提供新的觀念支撐。而且,人權問題是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要回答好“世界怎麼了”“人類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根本不可能離開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支撐。在人權問題上,我們不能受制於西方人權話語,否則我們堅持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以及推動人權事業全面發展就不得要領、難以成功。因此,闡釋好中國人權知識體系,使之與西方人權觀區別開來,使之形成系統的新時代人權知識體系,並以此促進全球人權治理改革、推動人權事業全面發展,這是當代中國人權研究工作者的責任擔當與歷史使命。在此背景下,2022年2月,習近平旗幟鮮明地指出:“要依托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生動實踐,提煉原創性概念,發展我國人權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這一關於發展人權“三大體系”的重要論述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指明了方向,並提供了基本遵循。無疑,人權“三大體系”是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重要內容。


  同時,習近平深刻指出,“人權是歷史的、具體的、現實的,不能脫離不同國家的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空談人權”。這一重要論述為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提供了歷史觀、發展觀以及價值觀指引。為推動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深化人權的“三大體系”建設,在新時代我們要堅持把人權的普遍性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人權知識體系的中國化時代化歷史進程。通過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建構,融通中外人權文化,增進世界各國人權文明交流互鑒,向世界積極傳播中國的人權理念、理論及話語,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了解中國在人權事業發展上取得的偉大成就,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的理論貢獻。




二、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歷史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權事業取得巨大成就,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在人權問題上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其中,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生成建構是其巨大成就之一。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之中,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生成建構主要經曆了四個重要歷史階段。特別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提出,為新時代進一步推動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創造了重大歷史契機。


  (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與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的第一個重要時間節點。盡管中國的人權教育並沒有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而開展起來,但是人權研究已經開始在當代中國出現,這就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在當代中國萌芽提供了理論前提。當時,由於“人權”一詞沒有得到黨和政府明確肯定,一些學者自發地發表了大相徑庭的人權理論文章。在這些文章中,有的學者對人權持肯定態度,有的學者對人權持否定態度,大家在人權問題上充滿爭議、莫衷一是。這一爭議集中體現在人權的意識形態問題上——人權究竟是不是資產階級的專利品?無產階級究竟可不可以使用人權口號?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兩大人權觀:資產階級人權觀與社會主義人權觀。資產階級人權觀認為人權是資產階級口號,無產階級不能使用。相反,社會主義人權觀認為,資產階級有資產階級的人權觀,社會主義也有社會主義的人權觀。盡管當時關於人權意識形態的這些爭論不能直接導致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生成建構,但是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產生和發展打開了一個窗口。而且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改革開放的確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政治氛圍並提供了堅實經濟基礎。因此,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


  (二)《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與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


  1991年11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的第二個重要時間節點,為作為交叉學科形式存在的人權學科發展創造了條件。《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第一次以政府文件形式公開承認和肯定人權,指出“享有充分的人權,是長期以來人類追求的理想”,認為人權是一個“偉大的名詞”。該白皮書是30年前有效應對西方國家人權政治化傾向挑戰的一項創新成果,也是科學闡釋當代中國在人權問題上基本立場、觀點及成就的宣言書,開創了當代中國人權白皮書的先河。同時,《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也為當代中國人權研究與教育培訓工作的開展奠定了政策基礎。科學精神是《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的精神內核。這一精神成為後來一系列人權白皮書與人權政策文件的內在風格,即中國始終以科學態度對待人權問題。這一科學精神也成為當代中國人權研究與教育培訓的思想動力,促進了當代中國人權學科的發展,使得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建構成為可能。這一階段在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建構上的顯著成就就是人權法學作為法學的二級學科逐步發展起來,一批人權法學教材相繼得到出版,一些高校開始設置人權法學二級學科。


  (三)《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白皮書與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


  2009年4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白皮書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的第三個重要時間節點。通過該白皮書,黨和政府第一次以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形式對人權行動進行了規劃部署,並且第一次以官方文件形式正式提出“人權教育”概念,指出“有計劃地開展形式多樣的人權教育,普及和傳播法律知識和人權知識”。這表明,人權教育已經由社會自覺的行動正式納入黨和政府的規劃視野,成為一項重要的國家義務,這是人權教育觀念的重大轉變,為人權教育廣泛開展創造了條件。由此,當代中國的人權教育和人權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並進一步促進了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2011年7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評估報告》指出:“國際人權法等三部人權法教材入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教材規劃’。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的人權研究機構近30個,數十所高校開設了人權法和人權教育課程,南開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招收和培養人權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部在南開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和廣州大學設立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2016年6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實施評估報告》指出一些高校“招收培養人權法學、人權政治學、人權哲學等研究方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設置人權研究方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自主設置了人權法學二級學科”。因此,這一階段除了人權法學外,人權政治學、人權哲學等人權學科進一步發展起來,並且還成立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迄今為止黨和政府已經連續發布四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即在《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之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連續發布了《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21—2025年)》三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四)黨的二十大召開與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命題及其戰略部署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的第四個重要時間節點,也是改革開放至今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最重大的歷史契機。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的其他重要時間節點比較,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意義與時代意義更為凸顯。無論是改革開放,還是《中國的人權狀況》《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白皮書的發布,囿於當時國際國內環境、經濟政治社會條件以及人權研究與教育等方面的實際情形,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的速度、深度及廣度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獲得完全充分的發展。黨的二十大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部署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這使得中國式現代化對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的影響大大超過歷史上的任何時候,並使得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全面、系統、深入發展成為可能。實際上,早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1年9月發布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21—2025年)》已經明確提出“加強人權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指出“持續支持高等院校開設人權相關專業課和通識課,編寫人權相關教材”。這是黨和政府文件第一次明確提及“人權學科”,對於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具有深遠意義。因此,隨著國家對人權學科建設明確扶持的政策文件出台,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迎來重大歷史契機。





三、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生成背景

從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歷史發展可以看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初步形成的,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在這一進程中,鑒於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的國際、國內背景及其特征的複雜性,而且這些因素相互交織、相互影響,使得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科學內涵處在深刻的發展變化之中。


  (一)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的國際背景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國際背景下,世界人權事業發展進步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艱巨挑戰。“世界怎麼了”“人類向何處去”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現實人權問題。2023年6月,習近平在致全球人權治理高端論壇賀信中指出:“當前,人類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全球人權治理面臨嚴峻挑戰。”貧困、戰亂、沖突、地區動蕩、人權的政治化傾向、恐怖主義以及公共衛生事件等因素是當前全球人權治理領域比較突出的問題。首先,貧困危及全球人權治理的經濟基礎。據統計,全球因貧困問題十分突出,約有8億多人生存條件堪憂,貧困仍然是全球發展不可逾越的客觀事實。其次,公共衛生事件危及全球人權治理的社會基礎。自2020年初以來,突如其來的近百年來人類遭遇的影響範圍最廣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與安全,對各國人民的生命權、健康權等基本人權與自由構成嚴重挑戰。復次,人權的政治化傾向危及全球人權治理的政治基礎。以人權之名幹涉他國內政、人權的雙重標準等人權的政治化傾向問題仍然十分突出。例如,2019年11月,美國將所謂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簽署成法,赤裸裸地借口人權問題幹涉我國內政,將人權的雙重標準展現得淋漓盡致。再次,戰亂、沖突、地區動蕩仍是危及全球人權治理的主要因素。戰亂、沖突、地區導致人民的生存條件急劇惡化,人的生命與尊嚴被肆意踐踏,造成深重的人權災難。例如,此輪巴以沖突造成的人權侵害使得全球人權治理前景堪憂。最後,恐怖主義是危及全球人權治理的毒瘤。21世紀以來,影響全球的恐怖主義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較大損害,嚴重踐踏了各國人民的人權,成為影響全球人權治理的毒瘤。因此,如何促進全球人權治理改革,成為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問題意識與重要使命。


  (二)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的國內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在治國理政中已經牢固樹立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大幅提升生存權發展權保障水平,有效實現各項人權全面發展,顯著改善特定群體權利,全面加強人權法治建設,努力推動各國人權事業的共同發展、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成功走出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在人權觀念上,人們的人權意識得到全面普及,成為推動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重要思想動力。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來,人們的人權意識增長尤為明顯,實現了從“人權是資產階級的口號”到“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大飛躍。第二,在人權理論與話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權理論體系初步形成,成為推動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重要理論基礎。我們在人權的主體、人權的內容、人權的形態、人權的本質、人權的屬性、人權的保障等方面表達了我們的立場與觀點,逐步構建起了當代中國的人權理論與話語體系。第三,在人權法治與制度保障上,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與國家制度與時俱進,成為推動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重要法治與制度基礎。特別是全面依法治國以來,人權的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法治保障水平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成就。第四,在人權實踐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尊重和保障人權;走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奉行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堅持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協調增進全體人民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權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保障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特定群體權益;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為豐富人類文明多樣性、推動世界人權事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總之,在實踐中以尊重和保障人權為依歸的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穩步推進,成為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重要內容,成功走出了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人權事業上取得的這些歷史成就,都需要從中國人權知識體系角度予以概括與總結,並以之指導新時代的人權實踐。


  (三)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的問題意識


  從國際國內環境來看,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是國際國內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一個結果,一方面體現了國際人權鬥爭領域國際環境的發展變化,另一方面體現了國內在因應這一變化的歷史進程。因此,要深刻揭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科學內涵、主要特征、重大意義、價值取向、建構邏輯以及建構路徑,不能脫離其賴以存在的國際國內環境,就此而言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就是國際國內環境變化及其互動的結果。對於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建構而言,國際國內這兩個環境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聯繫的。因此,只有深刻理解並統籌好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才能促進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發展完善。從問題意識來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與我國人權事業發展進步交織構成了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的現實基礎,而全球人權治理面臨嚴峻挑戰則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的外部環境。在此現實基礎和問題意識下,堅定不移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的道路選擇,創造人權文明新形態則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的表現形式。從“三大體系”來看,發展人權學科體系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的學科需求,構建中國特色人權理論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的學術追求,提升我國人權話語國際影響力則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的話語要求。從歷史責任感來看,促進全球人權治理改革和推動人權事業全面發展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的責任擔當,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撐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的時代使命。因此,當代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具有深刻的歷史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深層的問題意識,是對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深度回應。





四、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科學內涵

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即中國人權學科體系、人權學術體系與人權話語體系,共同構成了人權的“三大體系”。只有全面、系統、深入闡釋中國人權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大體系”的科學內涵,才能揭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科學內涵。正如有學者認為“構建中國人權學,就是要構建中國自主的人權知識體系,而話語體系、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則是中國自主的人權知識體系的基本內容”。


  (一)中國人權學科體系的科學內涵


  在“三大體系”之中,中國人權學科體系是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中心,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必須抓住人權學科體系這個“牛鼻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權學科體系的發展過程就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發展過程,人權學科是當代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的晴雨表。從這一點而言,人權學科在當代中國的發展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不承認人權學科的存在,實際上就是否定當代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存在。很顯然,改革開放以來人權法學是人權學科存在最初表現形式,這也注定了中國人權知識體系最初是中國人權法知識體系。因此,在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生成建構過程之中,大多數人權研究工作者主要來自法學領域,甚至他們對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與建構產生了奠基性的作用。當然,來自法學領域的人權研究工作者最初動機不在於發展人權學科,或者從來沒有考慮、沒有意識到發展人權學科這一問題,他們的關注與研究主要是出於發展與完善法學學科的目的。從改革開放以來法治與人權關係的歷史發展來看,法治與人權從分離、磨合、結合到融合,都彰顯了法學、法治乃至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無疑,在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生成建構的歷史進程中,老一代法學工作者篳路藍縷,尤其其中從事人權研究的工作者居功至偉。但不能就此斷言,中國人權學科體系就是法學學科體系,從而將人權學科的內涵與法學學科的內涵等同起來。我們認為,中國人權學科體系除了包括人權法學之外,還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論、全球人權治理、人權哲學、人權經濟學、人權教育學、人權文學、人權歷史學、人權政治學、人權科技學、人權軍事學、人權管理學以及人權藝術學等二級學科。


  (二)中國人權學術體系的科學內涵


  在“三大體系”之中,中國人權學術體系是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重點,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必須開展人權研究。人權研究既是建構中國人權學術體系的基礎,更是建構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前提。就此而言,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的歷史進程,就是人權研究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從當代中國人權理論構建的角度而言,構建中國人權學術體系是指對包括人權主體、內容、屬性、形態、本原、本質以及人權實現等人權基礎理論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理論研究,提煉原創性概念,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論。無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例如,在人權主體上,堅持個體與集體的統一,個人人權是基礎,集體人權是保障;在人權內容上,主張經濟、社會、文化權利與公民權利、政治權利的統一,生存權和發展權為首要的基本人權;在人權形態上,主張應有權利與法定權利的統一,加強人權法治保障;在人權本原上,主張人的社會屬性與自然屬性的統一,堅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在人權法治保障上,主張法治的人權保障價值與人權法治保障方式的統一,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求全面保障人權,在法治軌道上推動人權事業全面發展。總之,當代中國人權學術體系是一個不斷深化的歷史過程,隨著當代中國人權實踐的不斷發展而發展。


  (三)中國人權話語體系的科學內涵


  在“三大體系”之中,中國人權話語體系是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抓手,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必須不斷提升中國人權話語的國際影響力。當代中國人權話語體系是在人權學科體系與人權學術體系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當代中國關於人權的話語表達,充分彰顯當代中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基本立場、觀點與方法,尤其反映了黨和政府在人權保障上的主張、經驗與成就。例如,“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尊重和保障人權”。這是中國人權話語體系中一個重要表達,體現了黨和政府在尊重和保障人權上的地位、作用及其重要的價值與意義。要理解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就應當對中國人權話語的表達予以尊重、理解,才能尋求人權問題上的共識。就人權“三大體系”而言,由於人權話語在全球人權治理中基本上處在各說各話的狀態,因此人權話語相對於人權學科、人權學術而言往往分歧更大,難以達成共識。從這個角度來說提升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國際影響力重點在於提升中國人權話語體系的國際影響力,因此抓住了人權話語也就找到了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對外傳播與交流的關鍵。


  (四)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內在關係


  創新發展當代中國人權學科體系是提升當代中國人權話語權的學科基礎,而創新發展人權學術則是發展人權學科的研究前提,並被吸收到學科建設之中。就此而言,創新發展人權研究是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基本要求。創新發展當代中國人權學科體系是以推進人權交叉學科建設為基礎,積極發展人權一級學科。從這個思路來看,搞好包括人權法學、人權政治學、人權哲學等人權交叉學科建設創新發展是構建當代中國人權學科體系的基礎。只有人權交叉學科得到不斷夯實,創新發展當代中國人權學科才有意義。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當代中國人權學科不能止步不前,應當與時俱進,向具有自主知識體系的人權一級學科方向發展。換言之,創新發展當代中國人權學科要求作為交叉學科的人權學科與作為具有自主知識體系的人權一級學科同頻共振、共同發展。通俗而言,當代中國人權學科發展要堅持“兩條腿走路”,步子才能邁得更大,走得才能更遠。總之,在人權“三大體系”之中,人權學科建設當前已經成為重中之重,人權學科搞好了就會促進人權學術與人權話語的發展。就此而言,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迫切需要發展當代中國人權學科。





五、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主要特征

中國的基本國情和歷史文化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建構的基本前提,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自主性和主體性。離開這個前提,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就沒有任何意義。因此,人權的歷史文化內涵是詮釋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建構的基本著力點,在此基礎上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具有原創性的基本範疇與具有科學性的基本內涵得到不斷豐富發展。


  (一)自主性


  正如習近平所言:“我們發展人權事業,不是以西方所提的那個標準為圭臬。不論發展到什麼階段,我們的人權事業都要按照我國國情和人民需求來發展,達到了我們確立的目標和水平就是好的,不需要向西方看齊,不需要西方來評判!”因此,中國人權知識體系是在基於我國國情和人民需求發展人權事業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自主性是其鮮明的特征。概言之,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自主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中國人權知識體系與西方人權知識體系有本質區別。中國人權知識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人權觀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權問題的基本立場、觀點與方法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的基本遵循。因此,中國人權知識體系是以唯物史觀為基礎,是從我國實際出發生成建構的人權知識體系,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進步性,體現了新時代的人權需求與人權理念,與西方人權知識體系存在本質上的區別。第二,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建構源自中國實踐。西方的人權標準及其政治化傾向在某一歷史階段或某些時候可能會或多或少影響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建構進程,但不可能從根本上左右或決定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自主建構,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建構完全取決於中國人權事業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和人民需求。第三,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建構於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之中。從根本而言,中國式現代化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建構指明了方向、明確了思路。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發展進程也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建構、發展完善的歷史過程。當前,推進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


  (二)主體性


  人的主體性貫穿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是我國古代尊重人權的特質所在。在傳承堯、舜、禹等先賢的寶貴思想基礎之上,儒家文化認為天地之間,人是最高貴的,並將這一理念延續發展並實踐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思想觀念層面體現為“仁”。孔子一生政治抱負與追求就是“克己復禮以為仁”。孔子的學生樊遲問他“仁”是什麼?孔子回答“仁”就是“愛人”。一次孔子家中著火,孔子首先關心的就是人有沒有受傷,問到“傷人乎?”同時,孔子對於將人作為殉葬品的傳統予以嚴厲批判,怒斥道:“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對於用木偶人替代真人殉葬,孔子同樣持反對意見,表明了他對人的主體性的尊重與關愛。孔子的仁愛思想對後世儒家影響深遠,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核。儒家文化中的人的主體性觀念與馬克思主義人權觀在本質上具有高度契合性。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生根發芽、發展壯大在於其本質上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高度契合之處,因此二者能有機結合,並且這一結合不僅改變了中國,同時也改變了世界。儒家文化人權觀念中人的主體性與馬克思主義人權觀中人民的主體地位便是最鮮明的體現。因此,我們應在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指導下,充分挖掘中國儒家傳統人權資源,從我國實際出發推動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


  (三)原創性


  從人權知識體系生成建構的基本範疇來看,原創性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基本特征。沒有原創性,就無所謂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原創性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命力所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在人權概念範疇體系、人權歷史範疇體系、人權屬性範疇體系、人權實現範疇體系以及人權學科範疇體系上取得全面發展,人權基礎理論中的一些具有原創性的基本範疇或概念逐步建構起來。這些基本範疇與概念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與當代中國實際結合密切,充分彰顯了中國人權事業發展進步的歷史成就。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是以人權與主權關係為核心展開。人權與主權關係是當代中國人權知識體系一個具有原創性的重要範疇,對其研究集中體現在對西方提出的“人權高於主權”命題的批判之中。中國人權研究會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西方所謂的‘人權高於主權’,這是什麼樣的人權?只能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人權觀和人權模式。因此,所謂‘人權高於主權’,實際上就是要世界所有國家照搬西方的人權觀和人權模式。”這就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的問題意識所在,既是源自對西方人權觀和人權模式輸出的反應,更是對西方人權政治化挑戰的應對,由此提出我們在人權問題上具有重大原創性的基本立場與觀點。隨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迎來新的歷史發展契機,人權研究重大主題實現了從人權與主權的關係向全球人權治理的重大飛躍,全球人權治理成為新時代人權研究的重要範疇。


  (四)科學性


  從人權知識體系生成建構的基本內涵來看,科學性是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從體系結構邏輯來看,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包括人權學科體系、人權學術體系和人權話語體系三大體系。科學性不僅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學科特征,也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的學科發展邏輯。據此邏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要堅持以人權學科建設為中心,堅持人權研究與人權教育相結合,推動人權學術體系和人權話語體系全面發展。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有賴於創新發展當代中國的人權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並進一步釐清三者的歷史語境與內在邏輯,使得三者在闡述中國和世界人權事業發展進步方面更具有合理性、公平性及說服力,充分彰顯當代人權文明的中國成就。首先,中國人權學科體系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的學科基礎。只有人權學科得到不斷夯實,建構中國人權知識體系才有意義。同時,當代中國人權學科不能止步不前,應當與時俱進,向具有自主知識體系的人權一級學科方向發展。其次,中國人權學術體系是建構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理論支撐。發展中國人權學術體系是指對包括人權主體、內容、屬性、形態、本原、本質以及人權實現等人權基礎理論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理論研究,提煉原創性概念,形成中國特色人權理論。最後,中國人權話語體系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表現形式,是當代中國關於人權的話語表達,充分彰顯當代中國在人權問題上基本立場、觀點與方法。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本質上就要求不斷提升中國人權話語的國際影響力,促進全球人權治理改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六、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重大意義

21世紀是人權的世紀,是人權知識不斷發展和人權理念廣為傳播的世紀。在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建構之前,人類社會的人權知識體系整體上是西方的人權知識體系,西方的人權話語基本上主導了全球人權治理的歷史進程。因此,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產生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與時代特征,充分彰顯新時代人權保障價值取向與人權事業發展新方向。


  (一)時代意義


  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生成建構就是人類社會人權知識體系產生發展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表明人類社會對於人權認知的深入與發展,標志人權文明進入新時代。在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產生之前,人權觀基本上是西方的人權觀,人權模式基本上是西方的人權模式,人權話語基本上是西方的人權話語。因此,在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產生之前西方人權觀及其話語體系具有不言而喻的正當性,代表了一定歷史階段人類社會的人權認知水平,談到人權基本上就是在闡述西方的人權觀念。在此語境下,當代中國談人權必然“談虎色變”,人權成為較為敏感的詞彙。鑒於中西方意識形態領域的差異,人權也自然而然地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所以抵觸或排斥人權就成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產生之前自然而然的歷史選擇。然而歷史已經證明,一味地排斥或不承認人權只會使自己越來越被動,也只會導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人權衛士”優越感與日俱增。所以,在人權問題上爭取主動性是當代中國面臨的時代課題,不能被西方國家一直牽著鼻子走。實際上,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就是在思考如何“對付人權”的視野下展開。


  (二)理論意義


  近代中國歷史說明,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勢在必行,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無論是擺脫西方知識體系的話語控制以維護意識形態安全,還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以增強文化自信,都必須著眼於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其中,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尤為關鍵,在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集中彰顯了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理論價值。首先,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可以為擺脫西方人權觀和西方人權話語的控制奠定理論基礎。改革開放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將人權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目的就在於輸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達到干涉我國內政的政治目的。通過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中國特色人權理論形成,當代中國人權觀將在國際社會廣為傳播,當代中國人權話語權也將會得到有效提升,這也充分地說明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理論價值與意義。其次,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可以為堅持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奠定理論基礎。堅持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關鍵所在,這條道路形成於實踐之中,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可以闡釋這條道路的科學性、合理性及必要性,套用西方人權觀或人權話語只能適得其反。最後,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可以為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提供理論指導。當前全球人權治理面臨嚴峻挑戰,如何有效地促進全球人權治理改革、形成更加合理、公正、包容的國際秩序有賴於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發展與完善。因此,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既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的迫切要求,又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核心意涵。構建好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就能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發展完善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三)法治意義


  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建構與當代中國法治建設密切關聯、相互依賴、共同發展。尤其在全面依法治國歷史階段,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獲得長足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旗幟鮮明地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係人民幸福安康,關係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正如習近平所言“必須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說到底,就是法治的真諦在於尊重和保障人權。實際上,在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的歷史背景下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與人權保障之間已經高度融合,講法治必談人權,談人權必講法治,加強人權法治保障成為歷史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全面依法治國深入推進的歷史進程,就是人權保障不斷被強調的歷史進程,就此而言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求全面保障人權。由此,全面依法治國保障什麼樣的人權?這個問題在全面依法治國發展進程之中被凸顯出來。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建構回應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時代之問,科學闡釋了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保障人權之間的內在關係,揭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人權戰略。在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視野之下,在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之中,法治的人權保障價值與人權的法治保障方式業已呈現高度融合態勢,在法治軌道上推動人權事業全面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依法保障人權成為當代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和法治事業發展所達成的基本價值共識,成為當代中國人權事業和法治事業的基本特征。


  (四)強國意義


  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理論支持和思想指導,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現代國家基本上都尊重、促進與保障人權,“現代國家承認人權同古代國家承認奴隸制是一個意思。……它用宣布人權的辦法從自己的方面承認自己的出生和自己的基礎。”換言之,人權是現代國家的立國基礎,沒有任何一個現代國家表明自己不承認人權。關鍵在於,每一個現代國家對人權的理解與解釋都會或多或少與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經濟政治發展水平等有關。例如,西方人權觀和西方人權模式體現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人權的認知水平。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已經正式寫入我國憲法,這也成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重要內涵,成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間的內在邏輯與有效連接。從這個邏輯出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然要求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保駕護航。





七、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價值取向

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生成建構進程也是價值觀不斷調整與轉變的過程,生動體現了歷史之變、時代之變。必須指出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發展過程之中,除了當代中國人權研究主題發生重大飛躍外,基本觀念、人權行動、人權實質以及人權學科建設等價值取向上都實現重大飛躍,豐富發展了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科學內涵。


  (一)人權觀念價值取向上的重大飛躍


  改革開放之初,基於對馬克思主義人權觀的錯誤判斷與美國“人權外交”的壓力,“人權是資產階級的口號”一度甚囂塵上。1979年3月22日,《北京日報》發表《“人權”不是無產階級口號》一文,認為“人權”是資產階級的口號,從來就不是無產階級的戰鬥旗幟,該文主張不能把“人權”這個資產階級的破爛武器搬來作為治理社會主義國家的良藥。還有學者認為,人權是資產階級的口號和意識形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再提出“尊重人權”“爭人權”的口號,實際上是向黨和政府“示威”,是意味著倒退到資本主義社會去。因此,在改革開放之初,“人權是資產階級的口號”支持者大有人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於人權的認知。直到1991年11月《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發布,隨著黨和政府對人權的明確肯定,“人權是資產階級的口號”才被否定,但對於人權問題仍然較為敏感。以2004年3月14日“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正式入憲為界,人權觀念價值取向實現了由“人權是資產階級的口號”向“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大飛躍。“人權”入憲既是社會發展矛盾沖突的結果,也是一種新的普遍性價值取向的達成,表明人們的人權意識發生重大變化。


  (二)人權行動價值取向上的重大飛躍


  改革開放在人權行動上實現由“社會自覺”向“國家計劃”的重大飛躍。盡管我國長期實行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但在人權保障上一直沒有整體計劃,而是社會的自覺行動,“社會自覺”是其精神內核。在這一觀念指導下,國家作為人權保障的義務主體角色長期缺位,因此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我國的人權事業發展進步緩慢。這一局面的改變始於2009年。這一年的4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制定的以人權為主題的規劃。該計劃規定了2009-2010年中國政府在促進和保護人權方面的工作目標和具體措施,具體內容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保障,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保障,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的權利保障,人權教育和國際人權義務的履行及國際人權領域交流與合作等內容。自2009年以來國家先後發布四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有效地促進人權事業發展進步。人權行動價值取向由“社會自覺”向“國家計劃”的重大轉變表明了國家人權義務主體的歸位,國家在當代中國人權事業發展進步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三)人權實質價值取向上的重大飛躍


  在人權實質上實現對抗性向和諧性的重大觀念轉變,在人權上的交流互鑒、合作共贏正成為新的共識。改革開放之初,人權的敏感性與人權對抗性是聯繫在一起的,人權長期被視為是權利與權力對抗與沖突的代名詞,因而人們對人權諱莫如深。因此,改革開放以來人權一直存在一個脫敏的問題,人權事業發展進步的進程實際上也是逐步脫敏的曆程。從發展上看,1991年《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的發布、1997年人權寫入黨的大會報告、2004年人權入憲等都起到了脫敏的效果,對人權意識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發展了中國傳統“和”文化觀念,彌補了古典人權理論的內在缺陷,主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同文明之間和而不同、交流互鑒,促進各國人權交流合作,強調人權的和諧性。人權的和諧性是對人權對抗性的重大發展,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人權實質問題上認識的深度與廣度。人權和諧性的內在邏輯是,以團結促合作,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這與人權對抗性理念存在顯著差異。


  (四)人權學科價值取向上的重大飛躍


  人權學科在當代中國的發展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的一項重要成就。當代中國人權學科的發展始於改革開放,得益於人權研究與教育的開展。2000年以來,人權法學逐步發展起來,成為我國人權學科發展的主要表現形式,對我國人權法治事業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人權事業發展進步,全球人權治理面臨嚴峻挑戰,這一時代背景對我國人權學科建設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為了占據全球人權治理的學科制高點,適時推動設置人權一級學科成為新的歷史趨勢。在此歷史背景下,作為人權一級學科的人權學應運而生,成為人權學科在當代中國新的學科表現形式。因此,當代中國的人權學科也實現由人權法學向人權一級學科的重大飛躍。


  必須指出的是,隨著我國人權事業的全面、系統與深入發展,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在價值取向上的發展變化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僅僅拘於上述幾個方面或幾個領域價值取向的重大飛躍,例如,在人權研究態度上,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實現了由“對付人權”向“理論建構”的重大飛躍。我們今天有意識地建構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再如,在人權保障上,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實現了由“底氣不足”向“人權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重大飛躍,這主要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國內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條件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所致。如此等等。





八、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建構邏輯

人權是歷史的、具體的與現實的,因此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不可能脫離歷史的、具體的與現實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條件而獨立存在。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要求,集中彰顯了這一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只有遵循歷史文化邏輯、人類文明邏輯、思想指導邏輯以及法治保障邏輯等等邏輯,才能使得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


  (一)歷史文化邏輯


  在歷史文化邏輯上,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必須做到“五個堅持”,即堅持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以及堅持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首先,必須堅持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一個國家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最有發言權。”堅持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本身就是一個人權問題,是中國人民發言權的體現。其次,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從誕生那一天起,就把為人民謀幸福、為人類謀發展作為奮鬥目標。”中國共產黨在推動中國人權事業發展進步的同時創新發展了當代中國人權理論的時代內涵,充分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復次,堅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性是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最顯著的特征。我們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充分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人民成為人權事業發展的主要參與者、促進者、受益者,切實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再次,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我們把人權普遍性原則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從我國國情和人民要求出發推動人權事業發展,確保人民依法享有廣泛充分、真實具體、有效管用的人權。最後,堅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人文精神,以尊重人為核心,集中彰顯人的主體價值。我們必須把人權的普遍性與傳統優秀文化的這種人文精神相結合,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形成符合時代潮流的人權文化。


  (二)人類文明邏輯


  在人類文明邏輯上,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是創新發展人類人權文明的必然要求,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彰顯人類人權文明發展的歷史方位及其價值取向。豐富發展人權文明多樣性,共同推動人權文明發展進步。首先,人類整體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的基本立足點。正如馬克思所指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這一視域差異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哲學立場的根本分歧。”人類作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的起點,也是對《世界人權宣言》所承載的人權主體觀念的發展。其次,人類的共同安全與共同發展是中國人權知識建構的重要內容。這是因為,當代世界人類共同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攸關人類的前途與命運,影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沒有人類的共同安全,人類的生存權與發展權就不可充分實現。而沒有共同發展,局部的或片面的發展都是不充分的發展,都有可能危及人類的安全與生存。再次,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的本質。人們為之奮鬥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但不同的個人有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利益,並不是所有利益都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只有共同利益才值得人們去追求。在正義維度,正義作為人權的本質是對道德觀念的凝練與提升,體現了人權本質的價值內涵。然而人類的價值追求是多元的,只有共同價值才是值得承認與維護的。最後,人類的人權實現是各個國家的共同義務。在國家存在的前提下,人類的人權實現絕非一國之功,而應是各國共同之責。各國應拋棄前嫌,在人權問題上攜手並進,共同致力於人類社會人權事業的健康發展。


  (三)思想指導邏輯


  在思想指導邏輯上,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關於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論述指導人權事業發展,以習近平法治思想與人權論述指導人權法治建設,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促進全球人權治理改革。首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必須走對路。如果路走錯了,甚至南轅北轍,那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就沒有任何意義。而要走對路,則必須以正確的思想作為指導。如果指導思想不正確,道路必然就會迷失方向。所以,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其次,以習近平關於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論述指導人權事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尊重和保障人權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創新發展是其鮮明時代特征,體現在人權的義務主體、發展道路、核心理念、首要人權、戰略部署、統籌推進、特定群體人權保障、人權的法治保障及全球人權治理之中。深入解讀習近平關於尊重和保障人權論述的創新內涵,不僅有利於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進步,也為世界人權事業發展進步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再次,以習近平法治思想與人權論述指導人權法治建設。習近平法治思想與人權論述交相輝映、相互促進,為新時代加強人權法治保障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最後,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促進全球人權治理改革。針對當前全球人權治理的亂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實際上已經揭示了全球人權治理的中國方案,即以生存發展為條件,以和平安全為前提,在尊重和保障各國主權基礎上促進全球人權治理。


  (四)法治保障邏輯


  在法治保障邏輯上,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必須在法治軌道上推動人權事業全面發展,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依法保障人權。法治是人權最有效的保障,人權是法治最根本的目的。在法治軌道上推動人權事業全面發展必須立足於所有人的所有人權的保障,必須不斷創新發展人權理論、不斷推動人權實踐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在人權法治保障上強調法治的人權保障價值與人權的法治保障方式有機統一,使得人權法治的內涵日益完善、人權法治事業的發展更加欣欣向榮。黨的十八大尤其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全面依法治國的人權戰略基本形成並持續推進,取得顯著成就。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人權法治保障”,為在法治軌道上推動人權事業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政治基礎,當代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與法治事業的發展高度融合。總之,在法治軌道上推動人權事業全面發展的康莊大道上,我們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尊重和保障人權貫穿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保障公民參與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基本政治權利,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等各方面權利,不斷提升人權法治化保障水平。





九、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建構路徑

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是一個漸進、複雜的歷史發展過程。在這個問題上,既急不得,但也等不得,必須有所作為,應當適時加以推進。因此,我們在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上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積極的歷史擔當和創造精神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為發展中國人權知識體系指明方向


  “中國始終遵循聯合國憲章和《世界人權宣言》精神,堅持把人權普遍性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符合時代潮流、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權發展道路。”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必須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要義全面融入中國人權發展道路之中。第一,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也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本質屬性。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根本分歧所在。第二,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堅持自信自立體現了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對客觀規律的尊重,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自主性、主體性、原創性和科學性。第三,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守正創新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在尊重我國實際、尊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求的基礎上與時俱進的自主創新。第四,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矛盾論在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中的體現,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問題意識所在。第五,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系統觀念是人權事業作為系統工程在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上的反映,是人權實踐與人權理論辯證統一的體現。第六,必須堅持胸懷天下。堅持胸懷天下體現了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的全球視野,全球人權治理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不僅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


  (二)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內涵


  中國人權知識體系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是一個開放、包容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權知識體系。建構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必須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內涵。第一,在人權主體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人類整體,擺脫了西方人權觀和西方人權模式將人權僅視為個體權利的局限性,從整體視角傳承與發展了《世界人權宣言》承載的人類觀念。西方人權觀在人權主體上只強調個體的人權主體地位,否認集體的人權主體地位,更談不上人類整體的人權主體地位。因此,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在人權主體上必須摒棄西方人權觀的狹隘、虛偽的立場與觀點,從人類整體視角出發構建新時代的人權知識體系。第二,在人權內容上強調共同安全和共同發展,超越了西方人權觀和西方人權模式將人權僅視為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的局限,與時俱進地傳承與發展了《世界人權宣言》所確立的共同標準。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在內容上不僅重視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也重視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還重視和平權、發展權等集體人權。第三,在人權本質上強調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超越了西方人權觀和西方人權模式將人權僅視為利益的局限性,傳承和發展了《世界人權宣言》所承載的人類價值。西方人權觀是赤裸裸的利益觀,當前我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之間所謂人權鬥爭實際上掩蓋的都是利益之爭,這也是西方人權政治化挑戰的本質所在。第四,在人權實質上強調和而不同和交流合作,超越了西方人權觀和西方人權模式的對抗性,同時也超越了《世界人權宣言》產生時固有的意識形態偏見。在人權問題上,人們不是為了對抗而對抗,而是為了合作、和諧而對抗。第五,在人權實現上強調共同義務和共建共享,超越了西方人權觀和西方人權模式以及《世界人權宣言》對人權實現義務主體的認知,作出了全球化的闡釋。在國家存在的前提下,人類的人權實現絕非一國之功,而應是各國共同之責。各國應拋棄前嫌,在人權問題上攜手並進,共同致力於人類社會人權事業的健康發展。


  (三)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依托,推動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全面、系統、深入發展


  歷史已經雄辯地證明,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必須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為依托,推動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全面、系統、深入發展。第一,中國式現代化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指明方向。中國式現代化對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做出了質的規定,即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堅持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必須堅持的歷史文化邏輯。第二,中國式現代化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明確思路。中國式現代化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堅定不移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這是構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必須堅持的思想指導邏輯。第三,中國式現代化為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提供動力。一方面,經濟基礎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是當代中國人權學科發展的精神動力。在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發展上,必須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人權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鑄就社會主義人權文化的新輝煌。第四,中國式現代化豐富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實踐形式。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實踐形式豐富多彩,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這些實踐形式,黨的二十大報告概括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第五,中國式現代化拓展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基本範疇。中國人權知識體系的基本概念與範疇主要是圍繞人權與主權的關係這一重大的時代主題進行構建,涉及人權歷史、人權概念、人權屬性、人權實現以及人權學科等領域。


  (四)以人權學科體系建設為中心,以人權研究與人權教育為抓手,推動人權學術體系與人權話語體系全面發展


  按照當代中國人權學科發展邏輯和發展經驗,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必須堅持以人權學科建設為中心,以人權研究與人權教育為抓手,推動人權學術體系與人權話語體系全面發展。首先,創新發展中國人權學科體系是關鍵。創新發展中國人權學科體系刻不容緩、勢在必行。在新的歷史階段,必須順勢而為,緊緊抓住人權學科建設這個“牛鼻子”,尤其發展建設好人權一級學科,我們就可以占據全球人權治理的學科制高點,推動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全面、系統、深入發展。其次,堅持以人權研究與人權教育為抓手。改革開放以來,先有人權研究,後有人權教育,且二者有效結合。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始於人權研究,後得益於人權教育,以人權研究與人權教育為抓手逐步展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人權研究機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起到了重要的引領與示範作用。再次,創新發展人權學術體系是創新發展人權學科體系的內在要求。學科要發展,理論要跟進,發展人權學科尤其要強調理論研究的價值與作用。其中,構建中國特色人權理論是創新發展人權學科的應有之義、重中之重。沒有中國特色人權理論的支撐,不僅當代中國人權學科無法發展,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建構也只會流於形式。最後,創新發展人權話語體系並提升其國際影響力是創新發展人權學科體系的歷史使命。當代中國人權學科建設不僅體現在構建中國特色人權理論上,更為重要的是提升當代中國人權話語的國際影響力上。就此而言,發展當代中國人權學科不是為了理論而理論,而是增進中國與世界在人權問題上的交流互鑒、相互理解與相互尊重。





十、結語

總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時代背景下,當代中國人權事業發展進步取得的顯著成就與全球人權治理面臨的嚴峻挑戰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這一歷史進程之中,中國人權知識體系應運而生,並得到有效建構,這是當代中國對人類社會人權知識體系多樣化的時代貢獻。我們相信,只要堅定不移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中國人權知識體系將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得到不斷地發展壯大,其國際影響力也將與日俱增。


(責任編輯:勾健穎)



編輯部備註:

┃為方便閱讀,腳註從略。

┃本刊尊重學術自由原則,來稿一旦刊用,只反映作者個人的觀點,並不代表本刊或本刊主辦機構的立場。

┃本刊版權屬於澳門大學法學院,任何轉載、摘登、翻譯或結集出版,必須獲得本刊授權並標明來源於本刊。

┃本刊一貫秉承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和開放性,以不斷推動澳門地區法學理論的發展、不斷推動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區際法律比較研究為宗旨,廣泛收錄來自全國各地的法律專家學者及法律實務工作者的學術稿件。

┃本刊的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希望與您尋求更多的交流與合作。歡迎您為本刊賜稿,本刊接受稿件的郵箱為:

    macaulawreview@um.edu.mo

┃也歡迎您關注本刊微信公眾號,以獲取更多信息,本刊微信公眾號為:

    MacauLawReview


MacauLawReview
MacauLawReview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