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精英要混这样的“内勤圈子”

文摘   2024-11-18 20:20   广西  

同样是搞典范萃取然后上台分享这件事,某机构的区经理一张嘴,绩优那是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可到了另一个营业区,就算是区总说得嘴巴都要干裂了,也全然没用,人家会说家里的公鸡不下单要去看医生,就是死咬着不肯上台分享签单那些事。
同一件事情,不同人来办,那结果可就大相径庭。今天,我冷不丁就琢磨起一个事情,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营销伙伴最应该混的“内勤圈子”应该是怎么样的?
以前,行情好的时候,业务开展就跟顺风行船似的,大家配合起来那叫一个丝滑顺畅,可现在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大家聊不到一起、也很难干在一起。到底是什么让大家的距离变得这么远呢?

“大脑”的需求与距离
我想起之前参加过的一个培训,老师讲到了一个特有趣的“三脑”理论。这理论把人的大脑分成了安全脑、智慧脑还有情绪脑这么三块。他说人与人的沟通效果,就是看这“三脑”的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
先说这个安全脑吧。内勤和外勤在意的安全地带那可是不一样的。内勤人员,可能更在乎工作环境稳稳当当、安安全全的,希望外勤队伍的业绩能按照自己的规划路径而呈现。假如,看不到出勤,看不到拜访过程,活动中没有客户到场,各种焦虑不安就会出现。而外勤伙伴,天天去面对一大堆准备好各种拒绝理由的客户和下个月是否有收入等各种不确定状况,让大家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就因为这种差别,内外勤伙伴常在追逐安全的道路上分道扬镳。
再说说智慧脑。外勤人员要经营的对象千奇百怪,客户、陌生人、犹豫不决的、家里的怀疑、内勤的追踪……这就导致他们的智慧脑在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时间安排不同,突出的技术手段各不相同。内勤人员可能摆弄数据和文档那是拿手好戏,跟外勤沟通的方式方法不一定是受人欢迎的。一个擅长于实践和操作,一个擅长于理论和说教,这差异让双方在运用智慧这上头也开始产生分歧。
最后就是这个情绪脑。大家各自追求的那种愉悦感也不一样。内勤大概更乐意在办公室里享那份清净和井然有序,外勤人员可能更偏爱户外那种自由自在、不受约束还带点儿挑战的感觉。就因为这种差别,二者在追求快乐这事儿上,也找不着共同语言。

产生交叉的新营销模式
以前曾经那么默契的合伙人,肯定还存在携手共进的机会。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产品 + 权益 + 场景”这种新营销模式,就能再一次把内外勤伙伴们拉到同一个圈子里来。
产品与安全感。外勤靠着产品去满足客户的需求,内勤靠产品活动和培训把外勤的心拉回来。外勤看到产品好,有信心卖。内勤看到队伍因为产品还叫得住,心里也有安全脑。不过,产品带来的安全感还是太少,因为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
权益里显智慧。只能讲产品的内勤,不算有多大的本事,“产品没有什么好讲的”。但内勤伙伴掌握着公司的资源和技术家底,这些是外勤伙伴没有的。比如,有些顶级绩优可以自己搞直播、组织客户去旅游、做红酒品鉴等。但是,像全国优质养老社区、高端医疗资源、顶级律师团队等,就不是个人能对接上的。而且,个人提供资源,不但成本高,而且有合规风险。但公司统一设计成客户权益、售后服务活动,给外勤伙伴省去了一大堆的麻烦。这个就可以满足伙伴们在技术和资源上的需求。
场景带来的愉悦感。场景,就是活动平台,它同时体现了“公司与队伍在一起,伙伴与客户在一起”。它能让双方能瞧见彼此价值,互相提供情绪价值的大平台。在不同的工作场景里,咱们可以看到对方的价值,内勤训练队伍平台邀约沟通的技术和流程。伙伴们负责做好客户筛选和邀约。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让内勤享受了“操盘的成就感”,让外勤享受到“签单流水线的快乐”,让客户体验到“备受尊重”的骄傲感。
当内外勤因为产品销售,因为设计客户权益,因提供客户体验场景,大家常在一起打磨沟通,这样的命运共同体,会促使彼此认同,形成秤不离砣的和谐局面。

圈子,就是价值共同体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圈子,那就是大家相互输出价值、享受别人价值的小地盘。只有当一个团队集齐产品、权益和场景这三样宝贝的时候,内外勤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一个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大家不但可以满足基本的安全需求,还能在智慧和情绪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


总监之道
20多年的各类营销经历,业余写心得,不妨碍任何人,不耽误工作,不爽者请多多包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