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党剑诗歌听雨街2031,永久免费订阅。
“不必担心未知”
——中篇小说《暮色将尽》阅读札记
党 剑
衰老绝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后的禁忌,与死亡并列。戴安娜·阿西尔却并不忌讳,她非常诚实地描述了生命最后几年的意义,好的方面和不太好的方面。她似乎并不害怕死亡,但雄辩地谈到了她对死亡的身体方面的恐惧,她似乎确实担心这一点,尽管她似乎能够很好地应对。她谈到了优先事项的变化,过去重要的事情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应该记住,尽管微乎其微,但每个个体确实有真实的贡献,不管贡献有益还是有害,这就是我们应不断往正确方向努力的原因。因此,对于个体生命应该满怀兴趣进行研究,而我,唯一真正了解的只有自己,真的要研究,就应该在研究者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之内尽可能诚实,因为如果不这样做,就完全没有意义,而且,读起来会很无聊,就像我们读过的这般那等名流们写的自传一样。”
阿西尔生于1917年,逝于2019年,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编辑之一。她出生于富足的知识分子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在BBC新闻部从事过短期工作。后转行做编辑,一直做到76岁, 89岁之际写成回忆录《暮色将尽》。这是一部文笔简练、妙趣横生、近于实录性的生活文本,堪称同类文体中的一个典型范例。言辞坦率而豁达,风趣但不失真诚。
阿西尔在书中写道,生命的运作依照的是生物规律,而不是个体规律,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从出生长大到凋零死亡的过程,这是无法避免的宿命。只是有时候,凋零的过程比成长的过程要经历更多的时间,人们该怎么尽力过好这段最后的光阴?
作为高龄女性,阿西尔见证了女性在变老过程中的种种经历。首先是外表的改变:服装单调乏味,发型一成不变。很多人早早放弃了化妆品,素面朝天,不加修饰。外表对于女人来说曾经无比重要,但到了一定年龄,似乎成了最不重要的因素,很多人不再追求展示自身的吸引力,也慢慢接受了衰老对美貌和活力的吞噬,渐渐变成了和年轻时完全不同的、没有风格的另一类人。
在这本书里,她探讨了衰老与死亡,爱情与性,宗教,阅读和写作,后悔和遗憾等等的话题,几乎是每一章一个话题,全书的译本七万多字。每一章没有标题,似乎是写到哪算哪的节奏,却隐藏着非常凝练的聚焦能力,读者会清楚她在探讨哪个内容。她真切地面对自己,面对自我,逃避责任、冷酷无情的一面,不过也对自己有豁免之心,接受自己是如何的自己,从容淡定地迎接她生命的句号。在面对生理一天天衰竭而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她也会表现出沮丧;在照顾临终的母亲,她也会表现出因为想逃避责任而产生的负罪感;在照顾并非丈夫的伴侣的时候又会因为自己能做够到像妻子一般的角色而感到惊喜……
晚年遭遇的一系列挑战:生理机能退化,保持健康成为难题;做事力不从心,不得不压缩原本的生活空间;与世界的联系主动或被动地变少,随即产生的,可能是焦虑、孤独、抑郁的情绪,等等。阿西尔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晚年生活并非只有悲凉的前景。我们有机会开启新的人生阶段,活得更自在。衰老不是自我放弃的理由,而是热爱生活的开始。
阿西尔珍视生命,将其视为一种神秘和令人激动的存在,乐于去发掘其中美丽的一面。而死亡,也被她视为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她甚至多次想象过死亡到来的情景。她说,自己正是因为从未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因此能够正视自己的晚年。她乐观地认为,自己轻松辞世的可能性很大。她坦然又冷静地讲述那些或愉快或悲伤的往事,真诚地分享晚年生活中体验和感受,甚至早早为自己想好了临终遗言,叫作:“没关系,不必担心未知。”
暮色将尽,回味过去的痛苦和纠结,很多事都已变得通透。
她发现,外界怎么看待她,早已不再重要,这是一种更加平静开阔的解放之感。在她的一生中,从未像现在这样舒服而长久地享受自己,享受自己就是这个样子,不需要强求自己去满足旁人的期待。沉湎于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的生活充实且愉快。
阿西尔也写到了“遗憾”。她说,自己感到后悔的是性格里的自私和懒惰,因为缺乏行动力,错失了很多风景,一直没有走出熟悉舒适的生活环境,没去探索全然不同的世界。但遗憾没有给她带来太多的折磨。因为天天看着不好的一面,是毫无意义的事。人生可以有遗憾,但不要困于遗憾。
《暮色将尽》并非一曲衰老的哀歌,而是一本生命之书,饱含对人性的理解与体谅。书写到最后一章,阿西尔仍然气定神闲:“人生暮年并不一定要以呜咽收场,当然也不可能锣鼓喧天。”
作者简介
党剑,陕西省富平县人,生于1971年,著有诗集《纸上的道路》《党剑的诗》《黎明之路》等。
代表作品
人生来孤独
却渴望拥抱相似的灵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