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布列松:何藩 —决定性瞬间

情感   艺术文化   2024-11-06 20:09   江苏  

被成为中国的“布列松”,摄影界的“一代宗师”


何藩,1931年出生于上海,自14岁生日获父亲送赠双镜反光相机后,开始了他的摄影之路,并赢得了摄影奖项。49年移居香港,曾获颁近300个地区和国际性奖项,摄影作品连续八界赢得由美国摄影学会举办的世界摄影十杰的荣衔。他不少作品都被世界知名的博物馆收藏,获第二届全球华人摄影大奖颁发的“年度致敬人物奖”,是当世亚洲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
上世纪90年代退休移居美国。2016年6月19日,因肺炎恶化在美国加州圣荷西的医院病逝,享年84岁。

他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对香港的记录令人难以置信,这使他被誉为“ 东方卡地亚-布列松 ”。

何藩曾说:「在我的记忆里,一直都对香港有深刻的怀念」。


在2015年,何先生着手进行一个项目,以审查他的大量档案并寻找以前未发表的作品。这个项目是他1959年出版的“街头摄影思想”一书中的摄影哲学的延伸  。


“我的照片具有强烈的图片美感,仍然受到沙龙的高度青睐。” “纪实风格的街头摄影或肖像画虽然是我的最爱,但很少被选择。也许有一天,机会会给我自己展示这个作品。同时,我将继续尝试。”


在他于2016年6月去世之前,何先生选择了500张他认为值得发表的底片。


他令人难以置信的照片显示,一个不断变化的城市,没有丝毫摩天大楼将很快超过城市天际线的迹象。尽管黑白胶片是他的偏爱,但随着他尝试了当时可用的所有技术,我们还看到了令人惊讶的彩照片。

摄影师何藩

他常常念叨着那个永远回不去,记忆中鲜活的香港;那个年轻奋斗、拼搏、繁忙却又充满生命力的时代。

何藩是唯一一个拍摄 50、60 年代香港的人,他用镜头捕捉人物,对光影的运用充满戏剧性。从他的照片中我们感到亲切,那些照片里的人像自己家人一样熟悉。


18 岁时,何藩随家人移居香港。他无心继承父亲的织造工厂,于是他拿着舅舅送的 Rolleiflex 双镜头相机,游荡在香港街头。

“我对中下层的穷苦大众、弱势群体有比较特别的同情关怀,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直觉。可能受到我读的很多文学作品如雨果的《悲惨世界》、狄更斯小说或者电影的影响。意大利电影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就是小人物的那种悲惨的生活与奋斗。我很自然的喜欢拍这类照片。

——何藩

“我读很多书,文学名著、音乐、绘画、电影都给我很多的灵感和启发。其实,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比很多导演的蒙太奇效果更棒。”

——何藩

《夜幕降临》,摄于 1954 年

照片经过五十年的考验,仍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海边、街上没有什么人,只有一个三轮车夫推着车,很疲乏地推着车回家,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前途茫茫,不晓得明天三餐怎么样,都不晓得后面的白浪,好似十分安静又苍凉的世界有一种庄严感,白浪拍岸的声音”——他这样解释道。

“50、60 年代有句民谣‘鬼叫你穷啊,顶硬上啊’就是说谁叫你穷啊,咬紧牙关去力争上游。对于这种草根精神,我当时很感动,想要人道主义地去歌颂他们。所以我很多照片都是拍这些籍籍无名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何藩

“我觉得影子比物体本身更吸引我,有一种抽象的味道,充满神秘感。”

——何藩

1948 勿忘我 Forget Me Not

《勿忘我》摄于 1949 年,再创作于 2012 年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忧愁的美丽少女,在战乱中失散的爱人

这句诗是何藩创作的灵感来源。


凭着从小对光影的敏感,何藩打破了摄影陈规,捕捉运用自然光线,形成天然的几何图形与线条,来呈现画面感和戏剧性。

他会在清晨时分,拍下黄包车夫拉着车走在空荡的大街上,他的影子印在地面的照片。


获奖无数的作品《靠近阴影》便是他特别设计而成。

《靠近阴影》

1954 靠近阴影 Approaching shadow

当年,何藩在铜锣湾的英皇书院看到一面白墙,他就思考加入一些元素构图,我当时坐公共汽车,看到有个年轻的女子倚在墙角,与建筑物大影子相对,等我再看,车走远了。我不能忘怀这景象,过几天,找了表亲差不多时辰到原地站在给我做了模特,然后在暗房里加工出三角阴影效果。

从“决定瞬间”到设计构图,从被动的“等”到主动的“做”,这就为何藩之后出任导演打下了基础。

他会在午后的中环街市,记录下几位身穿黑色长衫的妇女背对镜头边走边聊,被阳光勾勒出人形光环的瞬间。

他会从楼顶俯瞰,等待有人走过两栋楼影子间隙的阳光地带,然后留下影像。

为了拍摄完美的作品,何藩总是一连数日在同一地点守候,只为等待适合的光线以及人物出现在最佳位置的瞬间,按下快门。


何藩的这种拍摄手法与摄影大师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的“决定瞬间”(Decisive Moment)极为相似,所以他被誉为“东方布列松”。 

由于常在中环街市拍摄,他摸清了那里楼梯最佳光线的时间,总在下午三时四十五分至四时去中环拍摄。

在何藩看来,“决定瞬间”考验的是判断力,这不仅仅是技巧,更要心、脑、眼、手并用,去捕捉感人的瞬间。

“后来,我老等不到理想的人物出现,于是就自己带人去拍。毕竟我不是拍光影,而是拍人物。”

——何藩

在逆光环境中,从上而下的光线形成绝佳的光影效果,在这个光影中的人物有各种各样的状态,通过光影的勾勒,来展现各种人物的状态更具魅力。

何藩对这个地方独有情钟,多次他采用不同的拍摄方法来表达自己想象中的画面,相同的是都是通过光影轮廓来勾勒。 

以上内容摄影作品集为《何藩:香港回忆录》与《昨日香港》(Hong Kong Yesterday)、《生活剧场》(The Living Theatre)摄影三部曲部分作品合集。


已近耄耋之年的何藩他无法再走街串巷捕捉精彩的瞬间了。他学习了软件 Photoshop,开始把以前 1000 多张底片找出来加工,用电影手法叠印、剪裁、拼凑、蒙太奇化,赋予其新的生命

 

“现在有好多不同的方式将底片改头换面、移花接木,如果放在暗房里搞是相当费力的。

——何藩

“所谓有得必有失吧。用电脑处理就变得机械化,每张照片都一样。在暗房处理每一张都不一样,除了剪裁影像,还要处理整张照片的色调、明暗、层次,所有一切都用手来,像弹琴一样。”

——何藩

导演何藩

“电影受到老板投资人、观众票房的压力,不能太自我表现。我曾经坚持拍艺术片,结果票房一败涂地,后来拍性与暴力的三级片反而变成票房导演。我得到一个教训,电影一定要懂得商业,摄影则可以天马行空,自我创作,完整发挥个人艺术。”

1961 年,何藩加入邵氏电影公司,最初担任场记。后因为外形俊朗,转任演员,出演作品三十余部。1972年任导演,执导超过20部电影,导演唯美爱情文艺片。1994 年由他执导的电影《浮世风情绘》,入选为德国世界电影年鉴“东方古典电影代表作之一”。出于商业的压力,公司要求他转而拍摄唯美派艳情片,导演了《春满丹麦》、《长发姑娘》、《我为卿狂》等二十几部作品。 

何藩心里一直有一个拍艺术片的梦。

「我喜欢法国新浪潮的特吕弗(Truffaut),意大利的费里尼(Fellini),瑞典的英格玛 • 伯格曼(Ingmar Bergman)。我迷恋那种人,做梦都想做艺术片」。

于是在1969年,他拍摄的短片《 Gulf / 離 》荣获英国宾巴利国际影展最佳电影。他执导的实验电影《大都市 小人物》,也在日本获奖,并受到很多影评人的推崇。
何藩电影作品

他执导的实验电影《大都市小人物》就是用香港的大都市作背景,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这部电影受到影评人推崇,在日本等地获过奖,目前由香港电影资料馆永久收藏。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重见人类间的温馨,善良,美丽和单纯,不带走一片云却是潇洒地留下绚烂的剪影


著名吴宇森

此图片选取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欣赏使用。

END


文字:雕刻时光的大叔

摄影:何藩

喜欢文章请转发朋友圈让更多人看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3·8 | 感谢你们-我镜头里的最美“女人花”!

用相机“画”出了惊人图像的CayetanoGonzález

俄罗斯摄影师Irina Nedyalkova作品赏析

雕刻时光的大叔
欢迎关注摄影公众号!这里有摄影技巧分享、作品展示、活动资讯和器材评测。无论新手还是资深摄影师,都能找到所需资源,提升技能,捕捉美好瞬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