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詠华,香港大学黄乾亨黄乾利基金教授(化学与能源)及化学系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Program Committee 联席主席
任詠华: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是对优秀的科学家的肯定。这个奖项不仅奖励在科研领域表现卓越的科学家,还希望介绍大中华地区的优秀科研人才,让大家了解他们的成就。我们希望让中国和亚洲的人民认识这些科学家,同时也希望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在科研方面的强大实力。此外,我们期望透过这些活动,激励年轻人热爱科学,理解科研的意义,并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今年是未来科学大奖周第二次在香港举行,将举办多项活动。我能够担任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的联席主席,参与筹备这样盛大的活动,感到非常荣幸。我特别感谢香港特区政府的全力支持,将此活动纳入年度盛事之一;香港具备良好的条件,作为科学创新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去年首次在香港举办大奖周活动,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取得了理想的成果。例如,去年有超过两千人亲自参加活动,并且超过1100万人透过直播或转播观看了活动。其中,科学峰会的网上观众人次达746万,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让更多人了解大中华的科研实力。除了表扬获奖者的成就,我们希望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科研成果,并向世界展示我们的科研实力。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年轻人的兴趣,让他们理解科研的意义,并参与到这一领域。
本届大奖周的活动包括10月30日和31日举行的科技论坛以及亚洲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4年度会议,为亚洲年轻人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11月1日和2日则是大奖周的科学峰会,邀请多位顶尖科学家参加,包括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enjamin List、菲尔兹数学奖得主Professor Efim Zelmanov教授,以及沃尔夫奖(Wolf Prize)得主Professor Peter Zoller教授等,探讨前沿科学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机会,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并让公众和年轻人有机会免费参加多项活动,了解科研的更多信息。如果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可以借此机会明白未来的发展方向。
11月3日上午,我们将安排获奖者与青少年进行对话,这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环节,希望获奖者的故事能启发青少年;颁奖典礼则将于当日下午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此外,从10月4日至11月4日,我们还会在香港科学馆举办展览,展示不同获奖者的科研历程和启发故事,其中包括五位来自香港的获奖者,如卢煜明教授、陆锦标教授、袁国勇教授、莫毅明教授和裴伟士教授,旨在激发年轻人对科研的兴趣。
历年大奖每位获奖者在其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无需过分关注他们来自哪个城市,因为他们的科研成果本身就值得赞誉;我相信,他们的成就可以影响更多人。
香港拥有优秀的学府,吸引全球人才前来。此外,我们也希望能够培育本地人才,因此教育至关重要。香港的高等教育体系稳固,科研环境国际化,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未来科研人才。在我的科研团队中,有许多年轻的香港本地学生,他们对科研充满热情。许多本科生在暑假期间主动来我的实验室实习,提前体验科研的乐趣。香港的学生思维灵活且富有创意,这使得他们在科研上表现出色。此外,教育中的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理念非常重要;我希望更多的公众,尤其是家长,能够了解学习理科的价值,理解修读理科都会有好的出路。
10月30日-11月3日
2024未来科学大奖周
与你不见不散!
·
点击预约直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