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狂飙”到“刹车”,基建迎来新挑战

文摘   财经   2024-09-02 23:16   广东  

关注阿豹,只说真话

基建狂魔,真的老了,地铁大扩张的时代结束了。

现在有些地方的基建,是建得起,养不起。

珠三角某条有轨电车,前段时间暂停运营,对外宣称是检修,但大家其实都“心照不宣”。

这条世界第一个商业运营的氢能源有轨电车,2020年日均客流量为1101人次,2021年为578人次,之后的数据就不公布了。有乘客表示,“加上乘务员,全部车厢的人可能都不到10人”。

客流量不理想,卖票赚不到钱,只能财政补贴续命。这条线路建设投资8.38亿,然后每年的补贴接近1个亿。真的是建得起,养不起。

有没有发现,很多地方的有轨电车,都养不起了。

之前被点名批评的天水有轨电车,一期线路年营收160万,年运营成本4000万。

更夸张的珠海有轨电车1号线,每年票价收入387万,但财政补贴1.79亿,折旧成本4700万、还有运营成本9100万,算下来1块钱的票价,要另外补贴66块。

有轨电车的问题,是它往往建在郊区、站点远离市区,而且线路单一,无法像地铁那样成网,客流量自然不高。

但核心问题,可能还是面子压过了里子,示范性”大于“通勤性”。

作为低运量轨道交通的代表,有轨电车只能是地铁的辅助和补充,但是偏偏因为它比地铁造价更低、审核更容易、建设周期更短、更容易出成绩,所以成为地铁的最佳平替。最终在财政转型的大背景下,停运是必然的结果。

其实现在的环境下,不要说有轨电车,地铁都扛不住了。

有个数据是,全国29家公开数据的地铁公司,扣除补贴后只有1家盈利。

即使是挤到爆的北京地铁,今年4月也做出一个罕见举动。

11号线二期的招标公告,线路总长从23.8公里缩至17.4公里,设站也从17座减少到14座。

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信号,全国最早建地铁的城市开始减速,地铁大修大建的时代要结束了。

跟有轨电车相比,地铁其实是既修不起、也养不起。

一般来说,每公里的平均造价约为7个亿元,一条线路动辄上百亿。

后面的养护费用也是天价,北京地铁2022年运营成本115亿,其中人口成本60亿、修理成本19亿、电力和安检成本13亿。

更关键的是,以前很多城市地铁盈利的大头,房地产开发,现在遭遇釜底抽薪的冲击,更难了。

所以你会看到,就在8月底,住建部等6部分联合发文,

明确提出,政府投资建设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应当依法严格履行基本建设审批程序,严禁为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违法违规举债。

里面说的市政基础设施,就包括电动公交车、有轨电车和地铁。

意思也很清楚,在当下的大环境下,要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

所以,一轮又一轮的收紧地铁审批,表明地铁的车门正在慢慢焊死,现在还在审批、还没动工、还没完工的地铁线路,都不能指望太多了。

对地方来说,砍掉亏损的有轨电车、暂停养不起的地铁、关掉客流稀少的高铁站,反而是及时止损,继续下来只会是资金的无底洞。

而对普通人来说,地铁有轨电车按下暂停键,当然会影响工作和生活,但长期看来基础设施的供养压力,会导致基础设施服务的涨价,并且挤压其他公共服务项目的支出,带来福利水平的相对缩减。




感谢有你!
一起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堵钱眼的申公豹

抖音/视频号/快手/B站同名


堵钱眼的申公豹
一个只说真话的财经作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