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古街续文脉 党建兴百业

政务   2024-11-22 11:43   天津  



天津,渤海湾畔的明珠,在悠悠海河的滋养下愈发璀璨。古文化街,天津人“看得见的乡愁”,在新时代的滋养下焕发新姿。

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也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而天津古文化街正是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悠远历史、厚重文化的一个见证。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古文化街考察调研以来,南开区鼓楼街道党工委认真贯彻落实“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特别是围绕“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重点着墨,大力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丰富非遗和老字号业态,组织志愿服务力量加强商圈治理,在加快现代化都市发展中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津味”城市文化新地标。

01

保古建护古街  文脉延续长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民风民俗,就是保存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和血脉。

一座古建,承载历史记忆;一条古街,延续城市文脉。天津古文化街位于天津老城东门外的海河西岸,早在1404年天津卫建立之前就已形成,是天津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津门故里”。

在这条长600多米的古街上,街区建筑是参照原古建筑风格新建的仿古砖木结构,是目前天津市最大的一处仿古建筑群。

深秋时节,寒意渐浓,古街上却熙来攘往,游客络绎不绝。从戏楼的牌楼下径直而入,就来到天津古文化街的中心地带——天后宫宫前广场。广场上石板路平坦干净,两侧商铺林立、热情待客,游人乘兴而来、满载而归,好不热闹。穿过两根二十多米高的幡杆往里走,就来到了正在修缮的天后宫山门前。

天后宫在众多仿古建筑环抱之中,是一座历经近700年风霜的古庙。天后即妈祖,是我国沿海一带信奉的护航海神。天后宫面向海河,见证着天津这座城市在时代大潮中劈波斩浪,也护佑着海舟往来,三津安宁。


天后宫于1326年由元政府正式下诏敕建,1985年大规模重建,同时成立天津市民俗博物馆,除保留天后宫复原陈列展览外,还陆续开辟了以展示天津民俗民风为基础内容的陈列展览,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天津的漕运、婚育、商业、民间生活、民间艺术及民间信仰等习俗内容。

如今,天津市民俗博物馆(天后宫)被列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是集妈祖文化、天津地域民俗文化、民间信仰研究及展览、游览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博物馆,成为广大来津游客争相观光“打卡”之地。

由于距离上次重建时间较远,天后宫部分建筑出现掉漆褪色等现象,加上这里地势低洼,雨季容易积水,天后宫及其所在的古文化街区的保护提升工作亟待展开。为此,鼓楼街道党工委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积极向国家文物局、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申请立项,利用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自筹资金,大力推动包括天后宫在内的街区重点古建筑的保护提升工作,对天津古文化街进行了一系列“微更新”。

除了重点保护街区古建筑外,鼓楼街道党工委还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古文化街区的整体提升改造,包括建立智能安全消防系统,用数字化技术守护街区安全;梳理商户和街区最新用电需求,开展电力增容工作;排查街域渗水漏水点位,优化区域排水系统……如今,天津古文化街这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得以更好地传承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特质。


除了固态建筑保护外,
在古文化街及周边打造文化传承新高地,举办古文化街文化旅游节,展示高跷、戏法、曲艺等民俗活动,以古文化街亲水平台为阵地,今年举办系列文化专场演出30余场,擦亮了“最天津、最民俗”的天津名片,提升了天津古文化街民俗文化中心的品牌效应。

02

既守正又创新  文化业态兴


非遗和老字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符号,是天津这座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天津古文化街正是天津老字号、手工艺品、特产和民俗文化的聚集地,是这座城市的文化象征。近年来,鼓楼街道党工委加大传承保护力度,支持鼓励创新与发展,全力打造古文化街非遗、老字号聚集地,让它们更好地“活”在当下、“火”在当下。

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入驻古文化街20多年了,是天津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亲自经营的门店。“孔子抚琴”“木兰从军”“吹糖艺人”……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全国各地、海内外的游客慕名纷至沓来,饶有兴趣地走进店内,观赏展柜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走时还不忘捎上一件可心的作为伴手礼。


从小跟着爷爷学做泥人,已与泥塑这门技艺相伴30多年的张宇,在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了选修课,让“泥人张”这门非遗技艺走进更多青年人的世界。

近年来,在鼓楼街道党工委的重点推介和蜚声海内外的古文化街的持续“引流”下,很多留学生、研究生加入作坊,成为新的青年工匠。他们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又有自己个性的表达,为这个技艺传承近200年的老字号带来了新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和泥人张一样幸运的,还有同在古街上的祥禾饽饽铺。

祥禾饽饽铺是一家百年非遗老字号中式点心品牌,深受老天津人的喜爱。2023年农历除夕,祥禾饽饽铺在天津古文化街开设新店,同年9月重装开业。门店在鼓楼街道党工委及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不仅从装修风格、产品研发和品牌打造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突破,还与天后宫联名推出了“天津礼物”特色产品,为广大游客带来“舌尖上的天津”的独特体验,收获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春节前夕到古文化街视察后,祥禾饽饽铺古文化街店的客流量和销售额双双飙升,截至今年10月,门店销售额同比上涨120%。

作为天津古文化街上的30家非遗和老字号的代表之一,祥禾饽饽铺深耕自身品牌的同时,也积极参加鼓楼街道党工委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通过非遗讲座、现场制作体验等方式,把中式点心制作技艺送进学校、社区,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

不仅如此,鼓楼街党工委统筹推进,围绕“党建+景区管理+阵地建设+”,推动古文化街区的运营发展。通过为30家非遗和老字号统一制作讲解音频及二维码铜牌,规范宫前广场17家非遗、老字号摊位的活态展示,聘请专业宣传团队对非遗、老字号进行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等方式,大力推动古文化街非遗和老字号业态创新发展。


如今,在原汁原味的津味文化串联下,民俗庆典、衣着服饰、商业贸易、相声曲艺、游艺竞技等多元业态在天津古文化街齐头并进,五湖四海的游客们在美轮美奂的古街巷里,沉浸式感受天津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

今年“十一”期间,天津古文化街累计客流127.6万人次,同比增长5.89%;累计销售额11258.6万元,同比增长5.22%。

03

志愿服务共治  文明商圈火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津门故里”牌坊下,游客打卡拍照,兴致勃勃;街道两侧,特色文创商品琳琅满目;泥人张世家、十八街麻花店内,顾客往来如织;茶汤摊、煎饼摊前,香气扑鼻;吹糖人、画糖人的小摊前,游人争相体验;相声茶馆中,茶香四溢,笑声、掌声不断……中外游客在古文化街商圈流连忘返。

往来穿梭于古街古巷的人群中,除了天南海北的游客外,还有一群朝气蓬勃的鼓楼街道青年干部志愿服务队队员。这些来自街道的青年党员干部,主动放弃业余休息时间,在周末和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时段来到古文化街区,身着红马甲、面带微笑,热情地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暖心周到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宾至如归、不虚此行。


同样被游客频频点赞的,还有活跃在古文化街上的商户志愿服务队、大学生志愿讲解服务队和津门故里“非遗老字号”志愿服务队等,他们在鼓楼街道党工委的统一管理下,用一抹抹“志愿红”为古文化街再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了更好展示天津城市魅力,加强古文化街商圈治理,鼓楼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天津志愿服务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基地等,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志愿服务新平台,组织街道的青年党员干部、社区党员及居民、周边高校大学生、非遗和老字号商户等多方力量,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古文化街商圈共建共治,合力守护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令人向往的文旅消费目的地。


此外,鼓楼街道党工委还组织津门故里“非遗老字号”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非遗课程体验、非遗手工坊、非遗研学进社区等活动,推动非遗文化融入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增强天津古文化街与鼓楼街道乃至南开区广大社区群众的互动融合,实现文明商圈共建共治共享。

“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着眼‘全域文旅,全域城市博物馆’远期目标,立足‘两纵一横’近期建设任务,充分挖掘和用好天津古文化街、鼓楼商业街两条古街,以及‘水阁大街—东门内大街—鼓楼东街’这条动线串联周边历史文化资源,实施‘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工程,推动区域文旅资源连线成片,全力打造全景化体验、全时化消费、全业态融合、全民化共享的文商旅升级发展集聚区。”鼓楼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克明表示。




南开融媒出品


来源 天津支部生活

编辑 沈建





和美南开
弘扬正能量 传播好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