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当年电视剧《漫长的季节》的导演辛爽,把80后作家班宇请来,担任了电视剧的文学顾问。
最早只是让班宇把整部电视剧的剧情,以小说大纲的方式重写一遍。
但是写着写着,班宇他在原有剧情的结构下,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进去。
《漫长的季节》导演辛爽
作家 班宇
因为班宇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80后,一个亲身经历过上世纪末,东北的工业社会,从繁荣到衰退全部过程的,东北工人子弟。
儿时的记忆,少年时代的经历丰富了剧本,这对一个80后的东北厂矿子弟来说不难,因为这些人物的原型,可能就是他的长辈亲戚,可能就是左邻右舍。
比如下岗后被迫去夜总会上班的女工李巧云,比如这个让人又恨又可怜的保卫处长邢三。
这部电视剧的原著小说,叫《凛冬之刃》,改为《漫长的季节》,就是取自于班宇的一篇小说的名字。
电视剧大结局的时候,漫天大雪落在所有主角身上这个片段,感动了我们所有人,而这个视觉盛宴的灵感,其实灵感也来自于班宇的小说《冬泳》封面上的一句话:
“人们从水中仰起面庞,承接命运的无声飘落。”
前些年文学界,出现了工业社会小说的创作热潮,最被认可的作家是三个人,班宇,郑执,双雪涛。
这三个人的共同点有两个:
第一个就是都是80后。
第二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全都是沈阳人。
这不是一个巧合,而是一种必然,因为上世纪我国工业社会的代表区域,就在东北三省,而沈阳的工业史,就是东北工业的一个缩影。
贰
沈阳的铁西区,这个曾经被称为东方鲁尔的工业区,是上世纪5-60年代,整个中国工业的心脏。
沈阳的工业史,起源于北洋时期的张作霖时代,而铁西区的工业,很大程度是在侵华日军占领东三省的时期发展起来的。
日俄战争以后,日军占领了南满铁路,铁西区就在铁路的西侧,交通方便,很快就被日本侵略者规划为工业区。
1910年,这里就建立了奉天发电所,开始供应工业用电,1921年,铁西地区就开始有了邮电业务。
1938年,当时的伪奉天市政府,把奉天划分成了11个区,铁西区就是这时候正式命名的,全称是叫铁道西侧工业区,简称铁西区,这个名称就一直叫到现在。
当时日本侵略者很重视铁西区的工业,因为这里不断要把东北的能源加工成工业原料运回日本,还要要源源不断的供应关内的侵华日军工业产品。
在沈阳的侵华日军投降之前,日本的各大财团,先后在铁西区修建了323家工厂,所以当时铁西区的工业种类已经很齐全,很多工厂的规模,甚至比日本本土还要大。
大量的日本工业人口来到铁西区,在当时的铁西区,每五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日本人。
1945年8月,苏联红军攻入了沈阳,接管了铁西区的日本工厂,然后一场大掠夺开始了。
5个月的时间里,苏联红军几乎搬空了铁西区所有的工业资源,机器设备,工业原料,工业零件,能搬走的都搬走了,搬不走的都破坏了。
比如当时的伪满三菱机器株式会社,全厂90%以上的设备物资,被苏联红军分六次搬走,装满了160车皮,全部运回了苏联国内。
解放以后的铁西区,在一五期间,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据说当时一个铁西区,占了全国六分之一的工业投资。
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国家重点工程,其他地方可能一个省,也就分配到1个,而沈阳的铁西区这一个区就有3个,就是第一机床厂、风动工具厂和电缆厂。
铁西区曾经拥有全国最好的加工设备,最强的技术人员,最多的工业资源,是全国的工业中心,当年沈阳第一机床厂研发生产的车床,甚至被用作1960年版2元人民币的图案。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全国机加工行业的设备,几乎100%全部来自铁西区。
叁
整个铁西区1千多家国营单位,几十万工业人口,当时在铁西区,1千人的单位都只能算普通单位,只有超过万人的才算大单位。
三线建设开始以后,铁西区一共援建了全国500多家单位,输出2.3万多名技术工人,科研人员,工厂管理干部,是全国援建三线建设人数最多的一个区。
长久以来高度的工业集中化,铁西区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工业社会,50年代初期,铁西区就修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工人村,一期工程就有72栋三层楼的砖房,一共住进去了2556户,1.15万人,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工人居住区。
从此铁西区的各大国营单位,都在周边开始修建自己的职工住宅楼,从此形成了整个铁西区庞大的职工住宅楼群。
计划经济时代,铁西区成为东北,乃至全国最富有的地方。铁西区的工人住的是楼房,拿的是高工资,享受的是高福利。
70年代出生在铁西区的工人子弟,大多就读于单位或者街道的工人子弟幼儿园,那时候这些幼儿园的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可以和现在的幼儿园媲美。
上世纪60年代沈阳铁西区工人村幼儿园孩子的日常生活
而工人的物质条件之优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是无数县、乡居民羡慕的,向往的。
《三联生活周刊》上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过节,在那个卖肉还要凭票供应的年代,铁西区某个单位,给每一个职工发了半个猪头当作福利。那时候铁西区大多数是双职工家庭,拿回家根本吃不了,所以都挂在阳台上风干。
当天晚上附近一个县城来了一个老头,来这个单位找熟人,结果一进厂生活区,看到每栋楼的阳台上,都挂着几十颗白花花猪头,在月光下泛着红光,当场被吓出了心脏病。
我大学时期的好友是辽宁丹东人,他曾经告诉我,在他童年、少年很长一个时期里,在他家乡,南方就是贫穷的代名词,直到90年代中期才发生改变。
这是铁西区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东北工业社会最辉煌的时代。
肆
进入80年代末期,东三省的经济出现了危机,沈阳的经济环境出现了危机,而曾经的东方鲁尔铁西区,首当其冲,铁西区没有工人能想到,曾经的铁饭碗,也有会被砸掉的一天。
1986年8月3日,沈阳防爆器械厂宣告破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正式宣告破产的国有企业。
这张照片左侧的男人,就是当时的厂长,这张他在办公室里他抽着闷烟,看着工人们领取救济金证的照片,一时间出现在了全国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
铁西区的冬天真正到来了。
之后的场面就惨不忍睹,曾经生产出我国第一台拖拉机的沈阳拖拉机厂,在破产大会结束以后,甚至连遣散费都发不出来,只能给到会的每个人发了一根香肠。
最严重的时候,铁西区90%以上的工厂处于停产状态,13万产业工人下岗,职工上访不断,马路经常被堵,据说最多一天要被堵20几次;铁西区被沈阳人称为全国最大的工人度假村,北二马路被称为亏损一条街,建设大路被称为堵路领钱的“建设银行”。
一座座曾经烟囱林立,机器轰鸣的工厂停产关闭,一群群曾经斗志昂扬的工人,如今无精打采,无所事事地游荡在街头,曾经引以为傲的工人新村,也变成了城区里最破旧拥挤的老破小社区。
30年过去了,这段被社会选择性遗忘的历史,被一群东北80后写成了小说,拍成了电视剧电影。
这一段似乎只有影视剧文学作品里,才会出现的世界末日的场景,曾经是这帮如今已经是中年人的东北工人子弟,整个少年时代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就发生在他们生活的城市里,就发生在他们的亲朋好友邻居家里。
这不仅仅是一群人的故事,而是一个时代呼啸而过。
伍
班宇曾经为这部电视剧写过一首诗,最后在电视剧里,通过厂三代王阳这个角念了出来,诗的名字叫做《漫长的》:
打个响指吧,他说,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
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
吹个口哨吧,我说,你来吹个斜斜的口哨,
像一块铁然后是一枚针,磁极的弧线拂过绿玻璃,
喝一杯水吧也看一看河,在平静时平静,不平静时,
我们就错过了一层台阶,一小颗眼泪滴在石头上,
很长时间也不会干涸,整个季节将它结成了琥珀,
块状的流淌,具体的光芒,在它身后是些遥远的事物,
《漫长的季节》这是属于我父母的时代,也是属于工人子弟的时代,一个辉煌的时代呼啸而过,惨淡落幕。
但是,我有点想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