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自古便是中国人餐桌上的养生佳品。比如《论语》记载:“不撤姜食,不多食。”相传孔子一年四季饮食不离姜,他有每次饭后嚼服姜片的饮食习惯。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孔子食姜的嗜好进一步作了阐释,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东晋时著名的道医葛洪写的《神仙传》中还记述过东吴的孙权特别喜好用蜀姜做生鱼片调料的故事。民间亦流传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早吃三片姜,赛过喝参汤”的谚语。
大家都知道发芽的生姜不适合吃,但是扔掉又可惜,于是很多人会把它种到花盆里,长出来绿油油的植物不但是一种阳台上的点缀,因为“姜”与“疆”同音,也寄托了对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
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食物,姜在历代中医古籍中都有记载,也是方剂中的常客。比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生姜甘草汤,《金匮要略》中的生姜半夏汤等。
中医认为,姜性味辛温,归肺、脾、胃经。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作用。居家防病保健可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比如我们常在电视镜头看到有人受凉或淋雨后,身旁的人会为其准备一碗姜汤。这是正是利用了生姜具有解表发汗、温中散寒的作用。唐代名医孙思邈对生姜更是赞誉有加,有“呕家圣药”的美誉,因为生姜还具有温胃止呕的作用,所以预防晕车、晕机、晕船,也可以切两片生姜,贴在两上肢的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对于早期的孕妇呕吐反应也可以使用少量姜汤止呕。
肩膀和腰背易遭受风寒等病邪的侵袭,特别是老人容易引发肩周炎,可烧制一些热姜汤,先在热姜汤里加少许盐和醋,然后用毛巾浸水拧干,敷于患处,反复数次,这样能使肌肉由张变弛、舒筋活血,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很多人有所不知,姜皮的性味与生姜肉正好相反。清代医学著作《医林纂要》中记载“姜皮辛寒”。中医认为姜皮有利水消肿的功效,一般用于治疗治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病症。
很多网友听说过“早上吃姜,胜过吃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很多人也不解:平常晚餐的菜肴中有不少是用姜做调料的,会伤身体么?
中医认为,人体到了晚上,阳气开始收敛,阴气上升。生姜为发散之品,晚上吃姜,容易耗气,所以自古民间便有“夜不食姜”的说法。晚上吃生姜不宜多吃,但正常食用也不像网上说的那么严重。
另外,阴虚火旺、有内热之人,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尤其是阴虚燥热体质,表现为手脚心发热,手心有汗,爱喝水,经常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心烦易怒、睡眠不好的人,常吃姜会加重阴虚燥热症状。
姜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寒和抗旱能力较弱,植株只能无霜期生长,生长最适宜温度是25~28℃,温度低于20℃则发芽缓慢,遇霜植株会凋谢,受霜冻根茎就完全失去发芽能力。
姜耐阴而不耐强日照,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如要阳台花盆中栽培应利用间作物适当遮荫,避免强烈阳光的照射。姜耐旱抗涝性能差,故对于水分的要求格外讲究。在生长期间土壤过干或过湿对姜块的生长膨大均不利,都容易引起发病腐烂。
姜喜欢肥沃疏松的壤土或沙壤土,阳台花盆种植生姜的时候可以适量多选择这类土壤种植更适合。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诚挚说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及初发权仍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推荐 ●●
// 1
|老祖宗发现:脚上有神秘的“生命密码”,可治疗全身疾病!
// 2
|道医:要想健健康康活的久,秘密就在这“两千字”里,堪比道德经5000言!
// 3
|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不是排便,也不是喝水,早知道早受益
// 4
|就是这么厉害!这里每天敲50下, 白发减少、大腿瘦了,而且水肿、毒素也渐渐消失了!
// 5
|猝死,90%都是因为“这个地方”被堵住了!
// 6
|道医:穴位就是中药,经络就是药房!医生嘛,就是你自己!
点击下方👇[ 道医养生 ]关注我们
道医学习交流,上医治国,道行天下
愿有志之士共同交流学习道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