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市人民医院建院八十周年人物访谈‖傅兆发 绳文阁 医学伉俪:闪光在医学前沿(上)

文摘   2024-11-13 11:10   河北  
     

在院史馆筹建拜访老领导、老职工活动中,院史馆筹建办人员走访了傅兆发、绳文阁两位前辈。夫妻二人在四十余年的医学生涯中,奉献青春、不懈奋斗,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黄骅医学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市人民医院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回望历史,感悟并传承医者情怀、使命和担当。



傅兆发,天津市西青区东马庄村人,1939年9月出生,1957年考入天津市卫生学校药学专业(后并入天津医科大学),196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他在毕业分配栏中庄重写下:“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同年8月,他同其他院校的六位医学毕业生服从国家统一安排,分配到黄骅县医院工作。一行中就有他未来的夫人—毕业于天津市护士助产学校(现为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绳文阁。工作中,二人因共同的志向而吸引,因互慕才华而贴近,因情投意合走到一起,终喜结为终身伴侣。


     1961年劳动节合影

(前排左一绳文阁;左二傅兆发)

刚参加工作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1961年),物资匮乏,食品严重短缺,酒精也要像口粮一样,凭票按计划供应,根本不够用,全院各科室节省着用也坚持不到月底。酒精的问题愁坏了院长,难坏了临床科室。焦急中的傅兆发,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供应室大白瓷桶里,有以前使用过的废弃酒精液,测量浓度30%,经询问,手术室、护理部也都有这样的酒精液,他兴奋的跑到院长那汇报说:“我能把这三大桶的废弃酒精液用蒸馏法制成高浓度的医用酒精”,院长听罢非常高兴,问他需要哪些设备,他说蒸馏设备药房和化验室能凑齐,冷凝管到玻璃厂买根玻璃管就能解决。说干就干,备齐设备后,他通过蒸馏将三大桶废弃酒精液精制成3万多毫升90%以上的医用酒精,再调剂成75%的消毒酒精,统一分发至各临床科室,解决了消毒酒精短缺的燃眉之急。事后大家都夸他:这个小同志不简单,是块好材料。

1962年药房全体同志合影(后排左二傅兆发)
     
上世纪60年代,国家百废待兴,缺医少药,当时的黄骅县医院西药品种很少,中医中药仍是主导,医院自配制剂是治疗药物的重要来源。傅兆发来院前,医院只有五六种制剂,他来后,运用在校学习的知识,开展制剂制备工作,制剂增加到了30余个品种,对临床治疗发挥了重要支持作用。


1971年5月,为落实毛主席“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伟大指示,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厅、药物研究所,要求各市、县对当地中草药资源进行摸底排查,黄骅县卫生局组织由董冠军、傅兆发、孟昭信、南彦生四人组成黄骅县中药资源普查小分队,历时六个月,踏遍全县每个角落,圆满完成普查任务。共查出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和菌类等1000余种,由傅兆发汇总上报,省药物研究所根据各市、县上报材料汇编出版《河北省中草药》。黄骅县药物普查工作的出色工作,得到省卫生厅和药物研究所的表彰。1976年7月,黄骅县卫生局委托傅兆发、刘常山编写《黄骅土中草药》一书,这是黄骅史上第一部系统土中草药汇编。该书下发县内各级医院及村卫生所,对中医中药的推广、群众防病治病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世纪80年代药剂科卫生包片区劳动后留影

(前排右一傅兆发主任)


1982年10月,傅兆发由县卫生局调回县医院,任药剂科主任(1970年调官庄卫生院从事防疫工作,1978年借调县卫生局主管药政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期间,他带领药剂科的同志们,按考核标准要求,积极准备严抓落实,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验收,为医院顺利晋级作出了突出贡献。在40余年的医学生涯中,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勇于奉献,把光和热奉献给了黄骅这片热土,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次被市政府记功嘉奖。

无悔医学路,奋斗写人生。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用他们的坚守、奋斗书写了他们那个时代的传奇,后人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继续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向着高质量“三甲”医院的目标奋进。


编 辑|田瑶

撰 稿|刘瑞东

审 核|刘云凤

终 审|辛海松




河北省黄骅市人民医院
国家三级综合医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