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达到了114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大概18万亿美元,占整个世界GDP的18%左右。但大家可知道在刚开始改革开放的1978年我国的GDP才1495亿美元,占世界GDP的比重也才1.8%。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中国从内战后的一穷二白变成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呢?
本文对1953年后的经济发展史进行简要的梳理,将其分为大致三个阶段,分别是计划经济时代(1953年-1977年)、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时代(1978年-1999年)、新世纪(2000年至今)。
计划经济时代(1953年-1977年)
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个阶段,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借鉴苏联,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是加快将我国建立成现代化的工业国家。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本,我国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农村、农业补贴城市和工业。
1958年:户籍制度建立
这一年开始为了方便人口统计和计划经济,我国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户籍制度,将户口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城镇户口),两类户口在医疗、教育、工作等资源的分配上完全不一样。
1958年-1962年:大跃进运动
这场运动计划通过集体农业模式,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型。然而,这个计划失败了,导致经济崩溃。
1959年-1962年:庐山会议与七千人大会
两次会议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改正错误,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制定详细的计划与方针。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政策偏离了经济建设,给整个民族造成极大灾难。
1971年:中国加入联合国
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尼克松访华
尼克松访华意味着中美关系进入新纪元,其他的发达国家也纷纷同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时代(1978年-1999年)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安徽小岗村的突破
这一年12月的一个冬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从此拉开。18枚红手印催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成为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我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关键点。
1979年:独生子女政策
这项政策旨在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1980年-1984年:经济特区建立
为了吸引外资,发展经济,中国先后建立了广东的深圳、珠海和汕头,福建的厦门,以及海南几大经济特区,前四个设立于1980年,位于东南沿海。海南设立于1988年。
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行,除了农业部门之外也扩展到其他部门,比如乡镇企业兴起、财政大包干等。
1984年:乡镇企业崛起
1984年中央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对家庭办和联户办企业及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至此,乡镇企业结束了初创阶段,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建国后第一代企业家—农民企业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创新主体。
1984年:莫干山会议
这次会议经济学者提出我国价格改革的思路与计划,价格双轨制开始形成,这是我国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关键改革。同时经济学者们的提出的价格改革思路已经开始用上现代经济学的知识了,比如供给与需求弹性、动态线性规划等。
1990年: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我国资本市场沉寂了40年后,重新开启,但这时的上海已经不再是整个亚洲的金融中心了。不管怎么样,这是走向市场经济极其重要的一步。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3日,邓小平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携家人十数口乘专列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进行了视察并在沿途发表了许多谈话,谈话主旨都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邓小平的谈话终止了姓“社”姓“资”的争论。
1992年:十四大召开
本次会议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4年:分税制改革
之前的财政包干极大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中央财力匮乏,不能实施必要的宏观调控,所以分税制改革选择了中央财权相对集中集权模式。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分税制改革虽然增加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但事权却大部分落在地方头上,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使地方政府只能寻找其他办法来解决问题了,而土地财政就是分税制改革的直接带来的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模式。
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亚洲金融危机
由于人民币不兑换,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受到大的损害。香港作为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也是大陆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对改革开放的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8年: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率。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于1999年提出,旨在通过政策倾斜和财政投入,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提升中西部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
新世纪(2000年至今)
2001年:中国加入WTO
中国开始更深层次参与全球经济,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带来强劲的经济增长,促进国际产业转移,优化国际资源配置,是世界与中国的双赢。
2006年: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规划提出,到2020年研发支出应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或以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刺激政策。其中1万亿元是用于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1.8万亿元用于铁路、公路、机场、城市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3700亿元用于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2800亿元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3500亿元用于生态环境投资,1600亿元用于自主创新结构调整,40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2009年做了一些调整。大规模的刺激政策,虽然让中国快速地走出衰退的泥潭,但也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如高通货膨胀、重复建设、政府负债大规模增加等等
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象征着中国对全球事务的参与。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这充分说明决策者对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认识更加深刻了。
2015年: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目的在于加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迈入制造强国。
2018年:中美贸易战
贸易争端源起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于2018年3月22日签署备忘录时,宣称“中国偷窃美国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并根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要求美国贸易代表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关税,涉及商品总计估达600亿美元,以及设置其他贸易壁垒,旨在迫使中国改变其“不公平贸易行为”。随后中国开始反击。贸易战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本质是逆全球化,这场战争没有赢家。
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
第一、不折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