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剑
民营经济的发展,45年来,一在质疑和排斥中成长。
由于底色是计划经济,“半计划”、“半市场”仍然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此情况下,民营经济发展是在公有制体制和计划经济背景下渐进式推进的。作为原有制度体系的“异生物”,民营经济经受内生性排斥并不断适应,是其基本特征。特别是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所有制歧视,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饱受质疑、限制甚至打压过程中成长壮大。
(一)意识形态歧视
虽然改革开放已经45周年了,但传统的意识形态仍然如影随行,根深蒂固。特别是私有制和剥削问题,至今仍然是横亘在民营经济面前的两大重要理论障碍。
2018年1月14日,一篇在网上产生很大影响的题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的文章写到,“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这是共产党人不能忘记的初心,也是共产党人必须牢记的使命”。虽然这篇文章出台后引发一些质疑,但这篇文章实际涉及到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如何用诞生在19世纪的理论指导21世纪中国的发展。
(二)所有制歧视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过来的。而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原住民,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住民,由于基本底色难以得到根本改变,对国有企业的厚爱和对民营经济的歧视,一直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全过程。
国企特别是大型国企享受着丰厚的政策资源、金融资源、市场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多的优势条件,而民营经济则受到严格限制,虽然自2005年以来,政府部门出台了四部《意见》共131条,但仍然有诸多行业,非公经济面临较高的准入门槛,隐性显性门槛挤压着民间投资空间。金融、电力、电信、军工、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仍然受限。公平竞争,仍还有巨大提升空间。
由于所有制歧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混合经济发展,有一些遵循了经济规律,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也有一些不符合民企意愿,强行拉郞配,违背了经济规律。当下较为严重的现象是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处于劣势地位的民营中小企业不敢得罪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被拖欠账款后既不敢起诉也不敢举报,只好打断门牙往肚子里咽。特别是遭遇三年新冠疫情,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更加拮据,加上自身背上沉重的隐性债务,使得拖欠账款问题更加突出。
(三)政府权力任性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1993年党的14届3中全会明确提出,经过30年发展,虽然制度框架已经建立,但至今并没有完全定型,健全和完善仍然是主旋律。法治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虽然党的18届3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仍然是政府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由于权力至今仍没有完全放进制度的笼子里,政府在打造有为政府,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名义下产生的一些行为,影响了民营企业正常发展:
一是政策执行过度。政府计划经济的行为惯性,经常出台的一些政策以影响行业发展。一些政策出台没有经过认真评估,违背了经济规律;一些政策出台,目的是为整顿市场秩序,把一些个别企业出现的问题当作整体,导致全行业的企业受到波及。例如,2021年政府出台的政策对校外培训、平台企业的整顿,由于政策过猛、过度,直接导致这些行业整体发展受限。
以政策代替法治,说明当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一个较为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二是政府诚信不足。政府权力过大,政府的契约意识、诚信意识严重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存在不信守合同规定、政府制定的政策朝令夕改,还有的地方政府新官不理旧账,上一届政府签好的协议和项目换一届领导就不认了。政府诚信不足,严重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不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三是政府法律意识不足,经常逾越法律允许的边境,导致公权力的滥用。例如,政府行为没有清晰预期和法律依据,往往自作主张,违背经济规律,要求企业如何生产,怎样发展,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企业家财产被剥夺,企业主遭受了牢狱之灾,但给出的罪名往往难以服众,缺乏证据支撑。
此外,政府的懒政、不作为,也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上述三方面问题,并由此引发出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潜力释放和健康发展,不利于整个社会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