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益民
2005年之前曾在具有400年历史、拥有几十万亿资产的、日本规模最大的产融财团"三井财团"工作12年,著名的丰田集团只是三井财团的几十家成员企业之一。
2005年之后,先后担任社科院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环球财经》编委,CCTV经济频道顾问,大庆市经济顾问,国资委研究中心经济顾问,世界500强民企首席战略顾问、中国投资协会新基建副会长。
白益民著作:
《三井帝国启示录》、《三井帝国在行动》、《三井帝国在布局》、《三井帝国在暗战》、《瞄准日本财团》、《财团就是力量》、《商社就是天网》、《产业就是脊梁》、《能源就是命脉》,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日本最大的财阀——三井财阀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
说起在日本最大的财阀,当属三井财阀了,它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可以说日本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离不开三井。现在的三井财团虽几经沉浮,但现在依然是富可敌国的“隐形王国”。
三井所涉及的企业有:日本制粉、化学工业、日本制纸、三井物产、丰田汽车、三井住友银行、三越伊势丹、札幌啤酒、三井丸红液化气、三井生命保险、三井食品、TBS、三井制糖、昭和飞行机工业、东芝、三越、IHI、富士胶卷、西日本电线等等,还有很多行业和领域。据有关数据显示,三井财团的总资产突破20万亿人民币!
就是这个日本最大的财阀是如何发展壮大的?都经历过怎样的辉煌和悲惨的境地?下面就来扒一扒三井财阀的前世今生。
三井家的历史
三井家的祖先据说是平安时代的关白太政大臣藤原道长,但没有确切的历史考据。据说道长的第6子长家的后人,第5氏子孙的藤原右马之助信生,在平安末期的1100年左右离开京都,迁到了近江,并废弃了藤原的姓氏,改姓三井。
而“三井”这一姓氏的由来,据说是信生在视察琵琶湖的领地时,发现了3口井,里面还有金银珠宝,为了庆祝这一喜事,改姓三井。
信生作为地方官赴任并定居在近江地区,同时也成为了武士。信生的第12代子孙三井出羽守乘定没有子嗣,因当时三井家侍奉守护源氏一族的守卫大名——六角佐佐木,就从大名家得到了一个养子,取名三井备中守高久。从此在高久之后,三井家的子孙名字中都带有一个“高”字。
三井家的故居
后来,高久定居在琵琶湖以东鲶江的城郭里,到了高久的第5代子孙——三井越后守高安的时期,正值织田信长剑指天下的战国时代,信长为了攻打京城,也顺带攻打了近江一带,六角家的各城郭也相继沦陷,自此六角家灭亡。
失去了主家的三井一家从近江逃亡到了伊势地区(今三重县、奈良县一带),之后三井家就一直在津、松阪附近流浪,最后定居在松阪附近的安之岛,后来高安也死于此地。这个高安正是三井集团的祖辈——三井高利的爷爷,因此也被成为三井家的“元祖”。
松阪这座城是由原来信长的家臣、后来又侍奉秀吉的蒲生氏乡一手建立起来的。高安的儿子——三井则兵卫高俊舍弃了武士的身份,成为松阪城一个普通的“村民”,并在松阪开始经营起了当铺、贩卖酒和味增的生意。
酒家的名字“越后殿的酒屋”来源于高俊的父亲·高安的官职名称“越后守”。这也是后来三井高利的“越后屋”的起源,并从“三井越后屋”诞生出了“三越”的名号。
高俊与妻子·共有4男4女,共8个孩子。其中,元和8年(1622年)生下的第8子,就是成为“三井家祖”的三井高利。
高俊与妻子·殊法
当时视自己为武士的儿子的高俊根本瞧不上商业那一套,因为在日本,商人和农民地位都比较低。因此,家业全部都靠妻子操持。高俊的这个妻子不简单,她是伊势地区的一家大商人家的千金,对商业精通于心。她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三井家商业的鼻祖,是一位女商业奇才,并抱有坚定的信念,且勤俭持家,三井高利也因此深受到母亲的影响。
宽永12年(1635年),三井高利带着母亲给的10两松阪木棉,前往江户(今东京)。当时高利14岁,而高利在江户创设“越后屋”是38年后的事儿了。
初期创业
1673年(延宝元年),三井高利创立了越后屋三井绸缎店(三越)。高利也将自己的商业据点从松阪转移到了江户。
下图为三井家的门帘印,圆形中有口井,里面有数字三。表示天地人。
后来,高利又在京都的室町通创设了京都绸缎店,在京都和大阪也开设了钱庄。吴服的销售采取上门推销的方式,并以一反(布匹的单位,1反约等于992㎡)为单位进行销售,货款以赊销的方式结算。
这推翻了当时的商业销售方法,在“预售店”和“无现金折扣”(定价销售)之后,三越又拓展到了幕府的公款汇兑业务,成为一家成功的兑换商。三井家也成为幕府御用商人,并一跃成为屈指可数的豪商。
之后,三井虽然不是幕府的全面御用商,但与幕府的关系在初期的经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通过公款汇兑与幕藩体制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明治维新时期的三井家
明治维新后,三井家凭借萨长主导的明治政府请求出资的机会,巩固了政商联合的基础。经过幕府末期和维新时期,日本明治新政府已经离不开三井财阀了。
在明治维新后的中央集权政策下,明治政府任命三井家为御用商家,也是由于在经济相关官厅未整备的条件下,为弥补经济政策技术上的不足,政府才对三井这个巨商寄予了期待。1872年(明治5年),越后屋绸缎店与三井的主流业务分离出来,并在1876年(明治9年)创立了三井银行。
同年,以井上馨和益田孝设立的商社先收公司解散为契机,益田又创立了三井物产公司,并与三井组内的商事组织三井组的国产方进行了合并。政府从1880年(明治13年)左右开始将官营工厂以低价方式转卖给了三井和三菱等财阀,使得日本纺织业等产业因此变得繁盛,同时财阀们担负了起日本的产业革命。
1871年(明治4年)6月,三井八郎右卫门被任命为“新货币发行汇率御用”。那项业务是收取金银的地金,交换新货币,将收到的地金送到造币局。离开小野组、岛田组接受政府命令的三井组于1872年(明治5年)4月在东京、大阪、京都、横滨、神户、松坂、函馆的七个城市设立了御用所。
三井财阀正式形成
三井的转机发生在明治14年政变中下野的山阳铁路社长,中上川彦次郎和益田孝担任三井元方董事的时候。相对于商业派的益田孝,而倡导工业派的中上川彦次郎让众多庆应义塾毕业生进入公司,并推进了三井的工业化转型。紧接着,为了解三井银行的不良债务问题,三井又开始考虑重新修建私营铁路的经营意愿。
三井家族
1893年(明治26年)又设立了三井矿山,至此形成了三井银行、三井物产、三井矿山的御三家体制(三井本家控制)。
1895年(明治28年)三井工业部的直系旗下已经发展到了涉及矿业、制丝等7个部门。
在1909年(明治42年),三井确立了以控股公司三井合名公司为顶点的统合体制。这是以团琢磨(主席)、朝吹英二波多野承五郎有贺长文小室三吉以及三井家的三井高泰(守之助)这5位参事组成的合议制运营体制。此外,三井还将旗下的核心企业从有限公司转移到了股份公司中。
大元方的印章箱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三井财阀的产业也迎来了大发展,特别是以三井物产和三井矿山为主,三井顺理成章地进军造船、钢铁、煤炭化学工业等重化学工业领域;以三井银行为主,还拓展了信托、生命保险、损害保险等金融领域,产业也由此变得更加多样化。
三井财阀先于其他财阀,于1909年(明治42年)确立了以三井合名公司为顶点的统合体制。当时多数财阀将总公司作为合资公司,将旗下的各项事业作为股份公司,组成金字塔型的形式。随着生产的增长,贸易的发展,旗下商社也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当时三井物产的交易额已经达到了15亿4000万日元。
1911年,三井又获得桦太国有林的砍伐权,并在1914年开始了造纸工业。
1915年(大正4年),三井借着日本政府与中国袁世凯政府签订的二十一条要求为契机,进入中国发展。并以日本兴业银行为主,提供了约2.5亿日元的对中国贷款,对外贷款总额达11亿日元。此外,当时的三井造船还引进了日本第一艘柴油船·赤城丸等。通过与这些海洋国家和贸易协作效应,三井一跃成为日本最大的财阀。
1927年(昭和2年)昭和恐慌时期爆发的批判财阀的活动,矛头也指向了已是日本最大的财阀——三井财阀。同年3月5日,团琢磨(5位参事合议制的主席)被日本右翼团体血盟团的团员暗杀在三井银行总店门前。(史称血盟团暗杀事件)
血盟团事件是日本右翼团体血盟团计划实施的一系列暗杀事件。血盟团是由自称日莲宗僧侣的国家革新主义者井上日召组织的右翼团体。最终被井上盯上的团琢磨,被血盟团员菱沼五郎暗杀在了三井银行总馆门前。
被暗杀原因至今是个谜,据说是由于三井财阀通过美元买入投资提高了利润,才引起了右翼的不满。顺带一提,菱沼五郎出狱后改名为小旗五朗,并成为一名成功的政治家。
在批判攻击财阀的风暴中,三井进行了政策调整。身为三井总舵主的户主三井高栋和益田孝协商,指定三井合名的理事池田成彬为第一任常务理事,让其就任总帅。池田随后说服了11家三井家成员,成立了财团法人三井报恩会,并提出采用退休制度等,实行大胆的财阀转向政策。
池田成彬
1928年(昭和3年)左右,三井进一步加强了在日本的产业控制,并将三井系各公司分为直系公司和旁系公司。
之后由于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日本也转入了战时体制,当时对财阀的批评和攻击逐渐减弱,三井财阀也成为战时经济体制的有力支柱。另外,财阀们即送人又送钱,向政界输送了很多干部,三井财阀向立宪政友会、三菱财阀向立宪民政党还筹措了大量资金。
当时的三井化学专用铁路线
三井于1933年(昭和8年)开始,分别设立了东洋高压日满铝,投资曹达,扩大了化学工业。此外还新设了石川岛涡轮·玉造船厂(之后的三井造船),开始致力于机械工业。这证明三井已从益田孝以来的商业化路线转向工业化路线发展。
池田成彬引退后,三井总两家户主三井高公和首席常务理事南条金雄于1940年(昭和15年),三井物产吸收合并了三井合名公司,并从三井物产中分离出来。到了1944年三井总公司正式成立。
二战时被日本军政府裹挟
以九一八事变为契机,随着日本军费的暴涨,引发军需业的旺盛需求,这也成为重化学工业发达的主要原因。日产、日氮、昭和电工等新兴企业积极进军中国。
战争期间,三井被日本政府要求进行战争合作,于是三井在南条金雄(三井合名的理事)的领导下,积极推进协同国家合作政策,形成军需生产为主的煤炭和金属矿业的开采。当时日本全国三井矿山的煤炭产量从13%上升到接近20%。金属部门除了矿业外,还在朝鲜的义州设立矿山、本州设立日本锌矿。
为了以铝为原料生产飞机,1941年(昭和16年),将三井矿山旗下的东洋铝和日曹系的西鲜化学结合起来成立的东洋轻金属(后来的三井轻金属)在朝鲜的杨市建设了铝精炼厂。
三井造船所与强征的朝鲜人
1942年(昭和17年),三井收购了昭和飞机平壤工厂,作为在朝鲜的飞机制造所。
三井矿山和物产一样,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进入了伪满洲国、中国南方的日军占领地区等地,并开始经营各种事业。在中国南方的占领区,根据陆军次官的通牒,三井被命令在菲律宾、苏门答腊、佛印(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爪哇等地的矿山、煤矿、精炼厂进行强制经营合作。但这些投资由于战败而化为泡影。
这期间所涉及的产业有:
满洲合成燃料-资本金5000万日元、1937年(昭和12年)-满洲国、三井物产、三井合名等共同出资。
热河矿山-资本金100万日元、1937年(昭和12年)-与满洲国共同出资。开采、冶炼铜、锌、铅。
三宝矿业-资本金100万日元、1939年(昭和14年)-主要是煤炭。
天宝矿业-资本金350万日元、1938年(昭和13年)-1940年(昭和15年)开始经营三井矿山。锌矿开采。
中兴煤矿-1939年(昭和14年)山西省当地日军接到管理命令,之后成为公司。
准南煤矿-1938年(昭和13年)安徽省日军下令恢复被破坏的煤矿,与中国三菱共同经营。1939年(昭和14年)成为资本金1500万日元的公司。三井矿山持股20%,三菱持股13%。
三井财阀解体
二战后,GHQ(驻日盟军总司令部)把日本的大财阀看做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精神支柱,为防止军国主义在抬头,同时为了追求日本经济的自由竞争化,于1946年(昭和21年)9月,将三井、三菱、住友、安田、旧中岛飞机都指定为寡头公司。
1947年日本政府颁布法律,分别是《独占禁止法》和《过度经济力集中排除法》用来整治垄断企业。因此,三井、三菱等的核心企业,三井物产和三菱商事都因财阀解体而解散。
GHQ收缴财阀的资料
二战后的三井财阀转向集团化改造
二战后,随着财阀的解体,原本被禁止使用的财阀商号通过争取才得以保全。
当时被禁止使用的财阀商号
战后,日本经团联(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简称,是以日本代表性的大企业的利益团体,也被称为财界的“总本山”)的诞生,经济界也转向了总主流体制(大企业抱团体制)。战前以旧三井财阀为轴心的保守派为主流、以稳重的大企业为中心,都与旧经团联的重要职位正·副会长没有联名。泡沫经济后,新诞生的经团联也有丰田汽车、NTT、松下等新的企业加入。战前致力于旧经团联的旧三菱财阀的企业也开始活跃起来。
这一时期,和其他财阀一样,“三井集团”也进行了集团化改造,如三井物产解体、第一银行从帝国银行分离等。被解体后的三井财阀实力大大减弱。但三井财阀系的企业依然囊括了众多领域的各个企业,就如文章开头所列的那些企业。他们都作为“同宗同源”的企业,依然都在为背后隐藏的“大帝国”所努力着。
三井财阀的发展历程
1872年
三井高利创立的“三井越后屋绸缎店(三越)”被分割,成立了金融业,三井组。
1876年
三井银行(现三井住友银行)、原三井不动产成立,这是三井财阀御三家中的2家企业成立,形成了三井财阀的骨骼、主动脉和血液。
1893年
“三井财阀”的心脏诞生,即三井家族会和三井元方设立。“三井家族同族会”是三井家最高决议机构。“三井元方”是指由家族统括的体系,通过三井组改组而成的组织,并进行全事业的业务。
1896年
三井商店理事会成立。“三井商店理事会”是总括决议机关。
1909年
设立“三井合名公司”。“三井合名公司”是由“三井元方”改组而成的公司。
由于这个“三井合名公司”的成立,“三井财阀”也初步完成。
1932年
血盟团事件发生
1940年
三井合名公司与三井物产合并。实际主导权是被称为“三井总元方”的财阀议长所掌控。
1944年
成立三井总公司。
1945年
因GHQ(驻日盟军总司令)的统治,刚刚成立的三井总公司被要求解体。
1946年
三井本社召开股东大会宣布正式解散。三井家失去了三井财阀的经营权。
1947年
旧三井物产解散。同年12月,根据《过度经济力排除法》的施行,旗下的王子制纸、三井矿山、东京芝浦电气、大日本麦酒都被分割。
1948年
帝国银行剥离出了第一银行。
1954年
帝国银行改名三井银行。
1970年
三井的众多企业资助大阪世博会,并出馆展出。
2001年
樱花银行与住友银行合并,改名三井住友银行。
现在的三井家
财阀解体后,虽然企业被分割,但身处各个领域的三井人也依然为了家族而活跃着。
“组织的三菱、集结的住友、人的三井”
这是指岩崎家的同族主义很强的三菱财阀,三井人才辈出,当时不仅给倒幕派的西乡隆盛提供资金,还提供了有才能的人才,像被称为“大番头”(总支配人的意思)的井上馨等有才能的人。因此称为“组织的三菱、人的三井”。
另外,相对于三菱的“独裁政治”、和后世的住友的“集结的住友”,三井被称为“番头政治”。这充分说明了对三菱、住友和三井财阀各具特色。而三井财阀最显著的特色就是管理层中有很多个性、能力很强的人物。
三井与中国
早在九一八事变期间,带领三井物产的山本条太郎,就积极地在中国大陆扩大事业,如在九一八事变时向张学良对军兜售盐,向上海事变时的中国一九路军推销铁丝网,并以此为开端对中国革命进行援助,并向中国东北进军,扩大商权。
在二战前中期,三井以扩大商品出口和获得市场控制圈为目的,三井物产与国家政策一体化,展开了帝国主义的进军。三井通过九一八事变、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等进军中国。其中还有一个收购伪满国计划。这个计划是和三井物产上海分店的交易相关联。
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流亡美国的孙中山先生就任总统,并向三井提出申请提供革命军的军费。当时第一次革命的直接动机是,
邮政部尚书盛宣怀的铁路国有化方案。此时,三井向日本兴业银行借入统一轨条所需的资料,并向融资的汉阳制铁所提供该资料。
三井以大治铁矿、汉阳钢铁、煤矿联合公司的日中共同经营为条件,接受了巨额贷款。在签订该贷款合同的同时,约定“中华民国政府在将来许可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矿山、铁路、电气等业务时,如果在同等条件下,许可三井物产株式会社获得合同业务”,并交换了契约书。但不久后孙中山退位,这个贷款只实行了一部分,而作为中国通的三一边援助中国革命,一边谋求扩张商业版图。
旧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大楼
1913年(大正2年)夏天,孙中山发动第二革命后,森恪(日本政治家,侵华战争的积极推动者)看到革命军资金筹措困难,就以两个师的武器和2000万日元的现金为条件,提出了收购伪满洲的交涉。革命结束后,由于孙中山的去世而没能实现。
但不管怎样,时至今日,在日本经济中,三井集团依然扮演着产业领头羊的角色。
来源:达达畅聊日本
《三井帝国在暗战》揭秘日本财团打垮美国高端制造业的无间道
上世纪80年代,日本财团企业全方位打垮了美国的制造业,虽然遭受美国金融霸权的猛烈打击,却暗渡陈仓,越战越勇。
表面上,日本“失去了二十年”,却实现了在工业母机、高新材料、关键部件反控美国制造的局面,并且在海外打造了3倍于本土的GDP。
《三井帝国在暗战》(——揭开日本财团的美国博弈》(白益民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京东、天猫、当当有售
【新书上架】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22年5月出版
【核心看点】
很少有中国人意识到,日本三井财团的丰田、东芝、索尼、东丽、新日铁等日本著名企业,都是经历过日美贸易战的洗礼才真正强大起来的。
在持续60年的日美贸易冲突中,从产业战、金融战到科技战,三井财团构建起完善的“产商融”(海陆空)立体作战的商业军团组织。
如果说美国的强权主义和经济“讹诈”是一种“霸道”行径,那么三井财团则奉行的是一种“王道”护国思想,到了该学习日本的时候了!
一位亲历日本三井财团12年的中国人,揭示“三井商道”源自中华文化的千年传承,对美国模式说不,开创“东方经济学”新天地。
【本书简介】
美国发起声势浩大的贸易战,从纺织品领域到钢铁产业,从家用电器到高端芯片,不但没有阻止日本相关产业的崛起,反而在客观上加速了其产业升级的步伐。不断紧逼的贸易战,迫使三井财团的企业群放弃了过去通过品牌组装占领市场的模式,引领日本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广场协议》原本是美国设下的“无底陷阱”,反而成为日本收获的“天大馅饼”。三井财团借助价值翻倍的日元,暗中渗透和布局海外,持续投资和并购矿山和企业,悄然打造“海外日本”。同时,日本国内完成了产业升级,将低端制造剥离出去,转向高端制造,同时也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
日美贸易战表面上是对双方产业发展、经济增速的挑战,实质上是对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冲击。在三井财团这片大森林里,不只有丰田、东芝、索尼这样的参天大树,同时还有与其共生的灌木和花草。日本财团是所有企业发展的产业系统,为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对于日美贸易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从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两个角度,观察其对社会的影响,却忽视了对中观层面上的研究分析。《三井帝国在暗战》一书从三井财团企业群的角度重新解读贸易战,相比于宏观决策和微观实操,日本财团体系实际上更多扮演的是“稳定器”和“减压阀”的角色。
【本书提要】
日本工业品大举涌入美国市场,在美国的城市和乡村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商店里陈列的商品,到处都充斥着日本货和日本商品的广告。对此,美国媒体这样描述到:“在1980年代世界经济中一枝独秀的不是美国,而是日本。在纺织、钢铁、造船、家电、汽车和半导体等制造领域,美国完全输给了日本。”
——摘自“第六章 群雄争霸芯片产业”
1989年,在“日美结构性问题协商”前夕,日本索尼公司(属三井财团)创始人盛田昭夫参与出版了《日本可以说不》一书,提出日本应该在包括经济和外交的各个领域提高自主地位,尤其是相对美国的自主地位。这本书迅速成为了当时的热点,也代表着日本国内经济界反美声音的日益高涨。
——摘自“第十章 产业就是脊梁”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并没有将美国提出的“华盛顿共识”奉为金规玉律,转而开始资助关于“东亚奇迹”的研究,试图以此对抗欧美国家正统的新自由主义理论。日本正在逐渐挑战美国建立起来的美元霸权体系,进而夺取世界经济领域的话语权,而这显然引起了美国的极大敌意。
——摘自“第一章 敢于对美国说不”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日本财界发出“一辈子才有一次的黄金机会”的声音。在这次漩涡中,日本成为有力的资本参与者,注资对象都是美国的证券和资源企业。通过收购和入股,获得更多顾客人脉,并充分利用拥有高超金融技巧的专家团队,日本财团的企业群在海外的扩张和投资更进一步。
——摘自“第八章 不做美国的金融奴隶”
2019年,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加征汽车关税的决定,日本丰田汽车第一个表示“不能忍”。在声明中,丰田汽车明确了对加征汽车及零部件关税的反对态度,此举被外界定义为“态度强硬”、“措辞坚决”。丰田此前一直避免就特朗普的贸易政策表明立场,此次罕见的强硬回应似乎是在释放某种信号。
——摘自“第五章 刺刀见红的美日汽车战”
【本书目录】
第一章 敢于对美国模式说不
日美全面经济战争爆发后,日本并未衰落,反而呈现出很好的上升势头。在三井物产等综合商社的带领下,1995年可以说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当年日本的GDP达到了美国的69.9%,日本在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雁行模式”也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 利大于弊的广场协议
l 买买买,深思熟虑的策略
l 日美结构性障碍倡议
l 依旧强势的综合商社
l 日本选择的是商社先行
第二节 商战史上的住友铜事件
l 中国恩人带来创新技术
l 在国际期铜市场崭露头角
l 对冲基金发起强大攻势
l 扑朔迷离的案件背后
第三节 美国引爆东南亚金融危机
l 以日本为中心扩大吸收外资
l 泰铢任由国际炒家宰割
l “华盛顿共识”剑指“东亚奇迹”
l 危机之后就是生机
第四节 涅槃重生的综合商社
l 推进经营资源合并与重组
l 综合力必须在平衡中推进
l 经营重点呈现两端业务
l 投资最有希望的领域或企业
第五节 发现商业新大陆
l WTO带来的“美国模式”
l 盛和塾背后的三井哲学
l 东亚模式PK美国模式
l 中国经济需要一国两制
第二章 “纺织立国论”叫板美利坚
在纺织品贸易战过程中,以三井财团的东丽公司为代表的的日本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由过去传统的OEM(代加工生产)向 ODM(自主设计和加工)和 OBM(自主品牌生产)演变,并逐渐形成了“日本品牌、本土设计、海外生产”的生产方式。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东京已经成为了新的全球时装流行中心。
第一节 山雨欲来风满楼
l 纺织立国,奠定产业基础
l 商社助力,战后复兴
l 美国衬衫和中国“的确良”
l 确立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地位
第二节 第一次的正面交锋
l 吹响进军美国市场的号角
l 尼克松政府努力寻找替罪羊
l 旷日持久的日美贸易谈判
l 极限施压促使协议达成
第三节 从“纺织时代”到“时装时代”
l 时装企业迎来大发展
l 脱颖而出的优衣库
l 《一胜九败》的新零售密码
l 三井引领日本时装业崛起
第四节 日本商社织就中国产业网
l 三井物产布局两端业务
l 伊藤忠把产业链组织起来
l 东丽在南通兴建纺织城
l 以中国为基地开拓新市场
第五节 快人一步的东丽
l 三井物产助力技术革新
l 掌控未来产业战略主导权
l 彰显在高科技领域的存在感
l 优衣库背后的隐形王者
第三章 击败美国的东洋钢铁侠
对于三井财团的新日铁公司而言,旷日持久的日美钢铁贸易战,实际上并没有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明显的影响。在策略上,日本钢铁企业追求的不再是数量的扩张,而是质量的提升,将向美国市场出口的产品转向了高附加值产品,不断强化美国当地的营销网络,树立起日本钢铁产品高质量、高技术的形象。
第一节 铸就日本钢铁力量
l 沦为日本钢铁产业的殖民地
l 没有铁矿资源的钢铁王国
l 突如其来的中东石油危机
l 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第二节 新日铁的巴西样本
l 挺进美国的后花园
l 占领巴西产业制高点
l 掀起建设炼钢厂的风潮
l 让巴西冲在对美国最前线
第三节 引领韩国腾飞之路
l 学习日本,从钢铁开始
l 相互持股,构建钢铁同盟
l 各执一词的技术纠纷案
l 你所不知的韩国浦项商社
第四节 中日友好的激情岁月
l 炼铁高炉比中国的大十倍
l 帮助中国建设现代化钢铁厂
l 三井物产扶持宝钢快速成长
l 铁矿石价格的高明玩家
第五节 不一样的海外战略
l 变换马甲,布局澳洲
l 中铝入股力拓遭毁约
l 上海宝钢遵循三井的行动逻辑
l 宝钢与武钢合并,三井跟进
第四章 彩电市场的龙争虎斗
为了规避日美贸易摩擦与国际汇率风险,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三井财团旗下东芝、索尼公司为代表的日本彩电企业,在美国掀起了直接投资设厂的浪潮,疯狂挤压美国本土彩电品牌的生存空间。随着美国电视工厂大量被日本厂商所收购,美国彩电行业实际上几乎都成为了日本彩电公司的分支机构。
第一节 后来者迎头赶上
l 踏上电视新纪元的门槛
l 索尼获得三井的大力支持
l 扭转败局的“特丽珑”
l “二流品”的迅猛崛起
第二节 把彩电卖到美国去
l 索尼绑定“带头牛”
l 全面攻占美国市场
l 美国产业受到了损害
l 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
第三节 隐身的日本彩电
l 多方位进入中国市场
l 扶植中国彩电企业
l 把风光让给韩国
l 日企放弃疯狂的投资策略
第四节 反倾销诉讼的幕后推手
l 通过代理商进入新市场
l 中国彩电价格“Very good”
l 是谁策划了反倾销
l 中国企业输在哪里?
第五节 日本已被全面超越?
l 索尼始终占据高端市场第一
l 电视叫什么不重要
l 芯片才是制胜之道
l 最赚钱的不是彩电
第五章 刺刀见红的美日汽车战
美日汽车贸易关系已经陷入“严重失衡”,2015 年日系车对美出口额是美系车对日出口额的49倍之多,日系车占据美国市场近40%的份额,美系车在日本市场占比仅为0.3%。此外,三井财团旗下的丰田在美国的投资金额高达600亿美金,直接解决就业9.3万余人,间接解决的就业人数更是高达40余万人。
第一节 丰田汽车与三井商道
l 三井商道文化的传承
l 不能依赖外国工厂生产
l 显示超凡的魄力和胆识
l 汽车战进入白热化程度
第二节 全面打入美国市场
l 美国市场并不是铁板一块
l 在美国销售,必须在美国生产
l 不放过每一个成长中的市场
l 利用好感遏制保护主义政策
第三节 汽车领域的世纪大战
l 坚决不接受美国的要求
l 隐藏在幕后的谈判家
l 构筑合纵连横的全球化体系
l 丰田惨遭美国“刹车门”迫害
第四节 中国越来越重要
l 轿车项目好像太早了一点
l 借一汽重组,道路豁然开阔
l 丰田章男很喜欢中国
l 丰田通商:各个环节全面开花
第五节 丰田大战特朗普
l 美国总统推特“宣战”
l 敲打还在继续升级
l 丰田第一个表示“不能忍”
l 贸易协定不是终点
第六章 群雄争霸芯片产业
尽管日本封装芯片的全球市场份额已不到10%,但其在材料、精密机械、基础科学上的科研能力堪称世界第一。以三井财团旗下的东芝、索尼为代表的日本芯片企业只是从“台前”走到了“幕后”。 在芯片材料领域,日本企业几乎可以说是一家独大。如果没有日本,全球的芯片制造企业都会无米下锅。
第一节 勇夺世界第一的日本芯片
l 世界消费电子企业的领头羊
l 半导体产业超级联盟
l 取得成本和可靠性优势
l 挑战美国高科技霸权
第二节 新珍珠港事件
l 获取IBM的核心情报
l 掉进FBI设置的陷阱
l 硅谷日本间谍庭外和解
l 开启日美半导体战争
第三节 半导体的明争暗斗
l 美国挥舞“301条款”大棒
l 小题大做的“东芝事件”
l 一面指责,一面赞叹不已
l 被埋没的日本电脑系统“TRON”
第四节 不可避免的日韩大战
l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l 三星接过东芝接力棒
l 一直都在默默掌控
l 无法完全摆脱对日本的依赖
第五节 三国演义成就东亚力量
l 中国芯片制造的探索之路
l 东芝开启在华半导体事业
l 三星渗透中国完整产业链
l 中日韩上演“新三国时代”
第七章 文化渗透无孔不入
1989年,三井财团旗下的索尼公司收购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并将其更名为“索尼影视娱乐公司”。2006年,索尼影业的全球总票房就达到了35亿美元,如果再加上DVD销售和电视版权,索尼在电影领域获得了超100亿美元的收入。短短十多年时间,索尼就发展成为了一个领先全美的文娱品牌。
第一节 动漫王国的文化碰撞
l 《白蛇传》迎战《白雪公主》
l 三井在幕后时隐时现
l 让美国人换个角度看世界
l 索尼牵手三井,拓展海外市场
第二节 任天堂的游戏王国
l 三井帮助淘到第一桶金
l 从山寨游戏机到自主研发
l 有多大风险就有多大机遇
l “差别共存”的全新经营理念
第三节 日本电通:世界的广告之王
l 将市场营销观念引入广告运作
l 具有参与重大事件的商业潜力
l 携手丰田进入中国市场
l 合纵连横的互利共赢关系
第四节 日本拿下好莱坞
l 第一家日美合资公司
l 一波三折的并购谈判
l 日本买走了美国魂
l 索尼编织文化产业帝国梦
第五节 用文化产业打开新市场
l 中国人对日本的时代记忆
l 免费赠送的动画片
l 在音乐上更容易接触日本
l 在中国可谓是名利双收
第八章 不做美国的金融奴隶
“脱实向虚”的美式金融投机,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日本经济的正常发展。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金融机构大举进军日本,给日本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以三井财团旗下三井住友银行为代表的财团金融机构,纷纷开始通过合并形成金融控股集团,提高对外应战能力。
第一节 金融自由化的巨大风险
l 避免成为美国解散的对象
l 逐渐打开的资本市场
l 刺破虚拟经济的泡沫
l 过度金融自由化埋下恶果
第二节 金融联盟势不可挡
l 金融改革和市场开放“大爆炸”
l 三井•住友引领合并浪潮
l 最大金融并购案的背后
l 外资银行被排挤出日本
第三节 收购美国华尔街
l 次贷危机撂倒美国银行
l 日本三井住友心系美国高盛
l “股神”巴菲特的卖力搅局
l 从未停止的拓展脚步
第四节 中日金融合作的蹉跎岁月
l 东亚金融合作的开端
l 亲华日本高官的离奇死亡
l 石原慎太郎挑起外交争端
l 中日关系进入协调的时代
第五节 走进中国的三井樱花
l 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l 脱离中国市场是不可能的
l 向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布局
l 为中国企业架起合作桥梁
第九章 能源争夺永无止境
以三井物产为首的日本综合商社不是页岩气的直接使用者,却深入渗透进美国页岩气产业的每个领域。它不仅为日本能源供给多元化战略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而且成功杀入“美国页岩革命”的核心领域,努力掌控页岩气深加工的整条产业链,成为了巨大受益者之一。
第一节 觊觎石油资源的特殊使命
l 在中国东北寻找油矿
l 触犯了美国忍受的底线
l 政治友好是能源合作的基础
l 东南亚:日美博弈的新战场
第二节 东海的纷争与迷局
l 美国“拉拢”日本共同开发
l 中日积极开启合作之门
l 中美达成开发东海协议
l 同中国进行坚韧不拔的谈判
第三节 三井对伊朗情有独钟
l 这样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l 不接受美国的经济制裁
l 两伊战争,断送最后的希望
l 日本油轮遭遇“可疑”袭击
第四节 “页岩气革命”的大赢家
l 美国“能源独立”催生新商机
l 日本能源战略的优秀执行者
l 掌控整条页岩气产业链
l 至暗时刻前的全面撤退
第五节 日本光伏引领世界
l 三井物产响应“阳光计划”
l 日企结盟共建,抢食全球商机
l 日本要求的是全产业链竞争
l 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
第十章 产业就是脊梁
在经历了股市和房市的双重虚火之后,日本正是依靠着三井财团强大的体系支持,基于产业链发展进行合理布局,而不盲目追求利益,真正把资金和资源投入到那些投资回报慢,但附加值高的高精尖行业。可以说,日本“逝去的二十年”正是其完成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苦练内功的二十年。
第一节 三井创立“产商融”体系
l 将民营经济摆在核心位置
l 结束与政府的旧关系
l “产商融”结合的财团体系
l 三井财团不是只有三井
第二节 师夷长技以制夷
l “山寨”是一种强大的商业模式
l 奉行政府提出的“模仿战略”
l 有日本特色的“世界工厂”
l 让别国做外壳,日本来做内芯
第三节 “日本第一”并非空穴来风
l 快速崛起的经济猛兽
l 早已空心化的美国制造业
l 倒逼之下的日本产业升级
l 中国更须向日本学习
第四节 潜行的军工王者
l “军民融合”越来越深藏不露
l 结合日美最高科技的战斗机
l 波音787:日本的准国产客机
l 财团助力日本航天大国梦
第五节 知识创新”力压群雄
l 向“知识产权立国”战略转移
l 警惕“贼喊捉贼”的行为
l 知识共享,收入创新高
l 发明创造要能转为生产力
【作者简介】
白益民
中国战略经济学家
中国产业经济学家
国际商战情报专家
财团模式实战导师
1993—2005年就职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中国)有限公司,从事国际贸易与投资业务;2006年创建了“白益民产业经济研究所”,率先提出“东方经济学”理念,并陆续出版揭秘日本财团商战模式的畅销书《三井帝国在行动》、《三井帝国在布局》、《三井帝国在暗战》,引起中国经济界和企业界对日本商社和财团模式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2008年至今,先后担任《环球财经》编委,CCTV经济频道顾问,社科院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大庆市经济顾问,国资委研究中心经济顾问,世界500强民企首席战略顾问,中国投资协会新基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2018年完成“财团商道”系列4部文集出版;2020年启动“三井帝国”、”三井商道”系列书籍的后续出版工作。
白益民产业经济研究所
微信:15712899525
长按二维码 即刻京东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