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啥又来说这个发霉防潮的事?主要是光圈最近收到的发霉镜头太多太多了,轻微的严重的都有,有人买镜头不心疼,大三元凑齐和玩一样,但从来都没有重视过“防潮”。如果你在北方,这篇文章可以忽略,真要生活在长江以南,这件事儿不重视,后悔的日子在后面。
先看图,认识一下霉菌。
这家伙看起来挺美的,甚至可以用“妖”字来形容,但长在镜头里面,就是坏东西。
镜头在生产时,基于工厂的无尘环境,不会接触胞子,一旦离开车间,便暴露在孢子的落尘轰炸中,等待生霉的条件。其中高湿度空气是生霉的绝佳条件(当温度在20-35度, 湿度在75-95%时,霉菌呈爆发性生长),也就是当下梅雨季节。
一些军用的光学设备会采取全密封并且灌注氮气的方法来预防发霉,民用镜头怎么可能做到这样密封,毕竟有变焦和对焦模块,还有联动机构,尤其外变焦镜头,变焦时会有明显的风箱效应,会在把霉菌孢子直接吸入镜头内部。
为什么机身不容易生霉?那是因为霉菌太爱吃镜头表面的镀膜。
镀膜没了会是什么结果?各家镜头的差异,比如色彩、油润等方面,主要就是由镀膜引起,镀膜的作用说的更通俗一点,就是降低反射,增加透射。霉菌还能利用镜片玻璃体中的无机盐成份提供营养, 纵向侵蚀,通过镜片边沿漫延到镜片背面。
器材终结者,如果处理不好,直接玩完哎!看下图,这是最近粉丝发给我的图,让帮忙判断一下。最后很遗憾的告诉他,生霉了。
只能说,霉的不严重,影响最大的是心情,其次是二手价,最后才是成像。我真的没写错,这种情况下,对画质的影响并不大。之前,特别写过一篇文章,在镜头前横穿棉线,放过别针,大光圈下拍摄,画面居然看不出来。
但如果不做处理,不出半年,霉菌就会蔓延的到处都是,镜头直接报废。
怎么处理?用紫外线灯长时间照,破坏带有霉菌的孢子和霉菌本身的结构之后,乖乖放到干燥箱里。由于这是杀,不是除,所以霉菌的“尸体”还在里面,但别担心,对画质的影响并不大,毕竟小面积(前镜组的影响小于后镜组)。由于霉菌算是自然界最顽强的生物,所以每年都要照照。
长霉严重呢?只能拆洗。一般收费300元以内,看清洗难易程度,效果好坏全看师傅手艺。
这里说个小八卦,2000年前后,大众摄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提到新华社有批高档长霉了,请了德国的专家前来,专家在用了药液仍无效时就说要用一个最绝方法。背过身子擦镜头,等转回来时,大家看到镜头霉斑处干净通透,最后专家交了底,说是用唾液!因为唾液中的生物酶可以有效的除去霉斑,除斑后后再用清洁的棉棒擦拭干净。现在一般清洗镜头用的都是洗霉水,一般都是双氧水和氨水1:1的配方,经典的方子。
动手能力如果不是极为强大的话,不建议自己搞,尤其有浮动镜片的镜头,很难拆。要把每个镜片都拆下来放到溶液中浸泡,然后清洗、吹干、用超细纤维布擦拭。为了拆个头,还要买一堆工具,值不值,自己算账。
我的经验,一般拆过清洗过的镜头,依然有再长霉的可能。至于画质是不是有影响?毕竟镀膜差不多给霉菌吃光了,清洗之后也会留下擦镜渍。
防霉这件事,不要等降临到自己头上再考虑。器材少,小几百买个防潮柜,器材多也就大几百元,再不
真玩到大三元,我建议还是买个电子干燥箱,稍微大一点,为日后扩大阵营留空间,不要重复消费。平时湿度调到40-50%,太干也不好,蒙皮容易开裂。对了,差点忘记说,最好不要把背带一起放进干燥箱。最好定期洗晒,里面实在太多汗了。
(智能、防潮、干燥、 防霉)
摄影爱好者都常常去户外拍摄,也会带是不同的拍摄器材外出,肯定得准备一款防震箱,它防潮,还防滑等设计。又方便携带,内置四块海绵,可抽取和切割,这样根据物品形状大小放入箱内,更好的保护物品免受冲击。以下这款刚好就能满足你的需要。
防潮拉杆箱 安全收纳干燥箱
摄影器材箱镜头防震箱 单反相机无人机箱
关于防潮箱的推荐可以点:《家里有个防潮柜,除了相机安全,用处还有很多》。
狼族优选丨安卓/苹果手机SD/TF/CF三合一读卡器
原价:139元
狼族双十一价:99-109元 点击图片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