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备课笔记:革命者之爱——柔情似水,壮怀激烈!

文摘   2024-04-30 06:08   河北  
​​​​​​​​​

要杀他的两广总督,这样赞他:

“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清廷学监听了他的演讲,这样感喟:

“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他的战友同盟会领袖黄兴看到他的到来,这样欢迎他:

“意洞来,天助我也,运筹帏幄,何可一日无君?”

今人感念他24岁就心怀家国慷慨赴死的壮举,挽联这样悼念他:

二十年之目见耳闻,民不民矣,国不国矣,纾难仰豪杰,丈夫何惧刀头死?

九万里看风行雷动,为复中华,为肇共和,烧畲摧腐朽,芳草还从天外生


“天外生”是他的号。


他,字意洞,也自号“抖飞”。他就是《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


世人都这样说他:


不负天下负卿卿。


一 本可独善其身,却不忍独善其身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他本可以独善其身。

虽是乱世,书香门第出身的他生活优渥,远远高于同时代的大多数人。

“……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林宅坐落在福建福州有名的“三坊七巷”之一的杨桥巷,它坐西朝东,有三进。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条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觉民的居所在林宅的西南角,他和妻子陈意映为它命名为“双栖楼”。他们的卧房窗外有一花台,从前种的就是腊梅。

烈士遇难后,他的父亲林孝颖在收到陈意映父亲陈元凯冒险派人送来的信息后,立刻便把家宅变卖,携家出逃,以躲避清军的追捕,而买他房子的就是现代作家冰心女士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后来在《我的故乡》一文中,也曾这样回忆这座宅院:

这所房子很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们这一房,就住在大厅堂的两边,我们这边的前后房,住着我们一家六口……有好几个院子,但它不像北方的“四合院”的院子,只是在一排或一进屋子的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每个“天井”里都有一口井……


我们知道《红楼梦》里贾府的宅邸是五进五出,林宅当然不能跟这样的公爵府相比,但三进三出,也算是世家大宅了。作为这样人家的子弟,林觉民即使不谋仕进,差不多也可以优游一生,从容度过。

而除了不用操心柴米油盐,这些日常生活琐碎,他的感情生活也很甜蜜。

妻子陈意映也出身于世家,于帝师陈宝琛同族。两个人虽然是父母包办的婚姻,但却格外性情相投,对林觉民所持有的新思想,陈意映一直都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在林觉民的影响下,她放弃了缠足。不仅自己接受林觉民新思想的熏陶,还动员家族女性一起听林觉民讲课,接受新思潮洗礼。后来她还进了陈宝琛夫人所建的福建女子师范学堂学习,成为福建女师的第一届毕业生。

这样的志同道合,堪称神仙眷侣。以至留学日本时在《原爱》一文里他这样说:

“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

“汝而偶我”,“吾而得汝”,他说。

谁能够比他们更幸福?

不用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以日日琴棋书画诗酒花。

只要他肯独善其身!

但是,他却“卒不忍独善其身”

其伟大就在此处!

二 幸得偶,却不幸生中国

他为什么不能“独善其身”?

他为什么“不忍?”

因为他认为他们又都很“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生于“今日之中国”又有那些不幸呢?

其一:“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晚清末年,国内灾乱频仍,统治者压榨越紧,国外列强窥伺,割地赔款不断,老百姓想称心如意快快乐乐地生活,只能是肥皂泡一样的幻想。

其二:“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天灾、盗贼、列国欺凌、贪官污吏搜刮压榨……老百姓时时处处都有死亡的危险,这是真正的“民不聊生”。盛世的马牛,乱世的炮灰,这样的炮灰,其实“我们”也是。

他以革命者的敏锐觉察到国之不强,国人则皆水深火热,甚至可能包括现在还没有深陷漩涡的自己和爱妻,根本就没有什么世外桃源可以避世,没有谁可以置身世外。

数十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一说是林觉民之子林仲新,一说是林仲新堂弟林性奎携此信逃亡,路遇劫匪劫掠财物,如果不是劫匪中有人识字,读完此书被林觉民的侠肝义胆铁骨柔情深深感动,那么不但此信不得归还,难得保全,自身安危也不可料。

当有那么一天,避无可避,“使吾眼睁睁看汝死”,又“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孰能忍?“吾能之”,还是“汝能之”?如果侥幸不死,你我分离,破镜难圆,那么彼此深爱的我们岂不是比死更痛苦?

又或者我们还可以苟且得安,而这样的乱世“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当离而离者”何其多啊!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我怎能在别人的苦难面前转过脸去?”

缔造古巴的英雄切·格瓦拉如是说。

志士仁人都如此。

推己及人,则“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舍己为人,则“以天下人为念”,乐于牺牲自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

所以,生于如此不幸之中国,我们的英雄林觉民别无选择,只有“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此文最感人处就在于这样“虐”:

“不顾汝”却“至爱汝”,“爱汝至”却也只能“不顾汝也”!爱如此美好,却又只能碎裂!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三 爱汝至,却不顾汝也

文章里,他直抒胸臆,“我最爱你”他直接说了两次:

一次是第二段开头一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另一次是第七段中间——“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唯恐不尽”。

再回读文章,看英雄爱何以深,又是如何为妻子谋。

在文中有“三忆”:

一忆,四五年前某夕,两个人的生死之论。自己希望爱妻先于己死,只因为不愿让她承受失去自己的痛苦。

(这后来成了很多爱情剧的桥段。)

二忆,新婚燕尔,两个人梅前月影,并肩携手,款款低语,最是甜蜜。

三忆,此行临别,意映泣语,希望有事勿瞒,愿意生死相随。

有“三嘱”:

一嘱,抚养爱子依新,“使之肖我”。

二嘱,生下腹中胎儿,女孩“吾心甚慰”,男孩也以“父志为志”。

三嘱,日后家贫无所苦,清静度日。

(抚养幼子,培育成人,清静度日,这并不易,如此妻子可以摈弃死念。)

有“三愿”:

一愿,九泉下自己哭声相和。

二愿,死有魂灵可时时相伴。

三愿,有心电感应,爱妻能觉察自己相依,没有“无侣之悲”。

(如此可以聊以安慰,愿妻子能有生志,不复深伤)

真可谓句句血泪,字字深情,九转回肠,缱绻缠绵。

百炼钢亦有绕指柔。

真英雄从来都不是无情,他们只是爱得更深沉更热烈。

我们不只是读此书知道这一点,即使是“观”书,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妻子的挚爱无限。

四 与父书短,却与妻书长


我们看看这封信书写有什么特点?

其一,一块方巾,满满的都是字。

其二,字由大到小,行与行间距越来越小,字越写越密。

其三,落款之后,又有补写。

真的是“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

越写越觉得话说不完,越写越觉得还要叮咛千万遍。

我们甚至可以猜想他写到何处哽咽以至停笔,写到何处泪与笔墨齐下。

也有人会把此信和他同时写给父亲林孝颖的信相比。


在写给父亲的信里他说: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这封信文字简短,全文加起来算上标点尚不足50字。而他写给妻子的信,却有千余字。这是厚此而薄彼吗?

当然不是!

给父亲的信短,一是因为国人习惯,男人之间明理则可,很少“言”情。信言简意赅,晓以大义即够。二是因为父亲坚强如老松,历事繁多,为人老练,虽痛苦却应该能承受丧子之痛。

而妻子则不然,她小自己四岁,年仅二十,本来就柔弱,且依新尚幼,腹中还有一胎,自己又是她唯一的依靠,自己身死,她未必承受得住丧夫之痛。所以才千叮咛万嘱咐。

如此深爱的两个人只能有这样的结果。“不当死而死”与“不当离而离”,这是他说的生于“今日之中国”的人的遭遇,却也是他和妻子现实写照。

读来总会让人扼腕叹息,泪流不已。

(马英九读到《与妻书》激动落泪)

后记:

1 黄花岗起义之后,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短短数月,大清土崩瓦解。

2 林觉民就义后,此信被人悄悄塞进林家门缝,陈意映见信痛不欲生,林家老人跪求深劝,这才不求速死,后早产生下一子,取名仲新,两年后郁郁而终。其长子依新不久也患病而死。

3 林仲新跟随祖父长大,解放后曾任漳州市粮食局副局长,于1959年将家书捐给福建博物馆。其后代始终过着平凡低调的生活,曾有人计划采访他的女儿林兰,被其果断拒绝,云“不想沾祖父的光”。

4 林觉民之堂兄林长民为建筑师林徽因的父亲,其堂弟林尹民亦为黄花岗烈士之一。今著名华裔设计师越战纪念碑设计者林璎为林徽因侄女。林氏家族可以说是一门英烈人才辈出。

5 黄花岗起义于4月27日进行,此书作于起义前三天,即4月24日,无进度之虑,可于当日讲此文,对学生会更有共鸣。

6 钟叔河说:“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


整理不易,看到此处,请点个“在看”与👍🏻吧!谢谢啦!

海夜听风三人行
不是千篇一律,只是万里挑一,一中语文教师,一心一意等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