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苧(主持人): 2021年的时候,国科嘉和创新性的提出来了技术资本的概念,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有哪些不同?
陆佳清:是这样的,2021年的时候我们内部讨论,总结这个市场上有哪几类特点的资本是能存活发展壮大的。
我们明显地看到这个市场上有几类资本,是各具特色的。比如说我原来是中国电信集团投资公司的副总,是典型的产业资本CVC出身的,CVC可以挖掘产业链。它的着力点,是通过产业链的上下联动,支持突破性技术,维持自身、行业和关联生态圈的产业链的稳定性,提高整体产业链的效率,这个是明确的一个优势;金融资本的特色是整体实力雄厚,兼顾于一二级市场之间。
技术资本的优势是具备资源整合能力和对技术发展的判断能力,更强调对于所投高科技企业的技术赋能,让技术迅速转化为产品,进行技术外溢,这是我们为什么提出国科嘉和是技术资本的原因。
另外再附加一个,就是技术资本也能在投后当中发挥不少的作用,比如我们与大院大所的各个研究院都建立了常态化的联络机制,从而形成可转化的科技成果库,借助资本的力量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李文苧:我们听下来会觉得其实技术资本的投后赋能能力也很强,包括您说的区别于产业资本,区别于纯粹的财务投资。今年我们2024第一财经股权投资论坛的主题是“专业”和“创新”,您认为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应该如何进行双向互动?
陆佳清:在当前行业处于下行周期的时候,专业和创新是有特别的含义的。在这个周期当中GP如果做不到专业或者没有任何创新的话,基本上是熬不过周期的,特别是作为一个纯市场化运作的GP来讲。那么什么叫专业?我分别来提提我的理解。
前阵子朋友圈流传的一个文章传播挺广泛的,叫《捕鲸时代的结束,与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虽然通篇我不能说完全都赞同,但是大的逻辑是没有问题的,就是说互联网创业时代那种草莽的逻辑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个时代你必须要精耕细作,发掘产业的逻辑,你必须做到足够专业,否则一定会在这个时代立现原形的,基本上是这么个情况。
在整体经济周期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对每个公司的传导,对千行万业的传导,归结为了一个字,就是各行各业都在说的“卷”。
在投资这个行业里边,GP也在卷,卷的是什么?就是两个字——专业,对GP来讲卷的就是你的专业程度。第二个事情叫创新,虽然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说创新,但是你会发觉GP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业态,它的整个运作流程就是募资、然后投项目、管理、退出,拿回来钱之后再分给LP,再募新的钱。
在这样一套模式里,所有的GP在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基于的是什么?比如影响力、募资力、具体的投资策略、投后赋能等等。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创新如果不谈整个行业变革的话,就必须在募投管退上把自己的一些核心能力、优势贯彻下去。
比如说国科嘉和作为技术资本天生就是“耐心资本”,但即便如此,也要符合市场规律,在合适的节点寻求合理的退出渠道。因为只有优秀的退出业绩,才能为LP创造回报,让LP复投我们,再持续投资循环投资,这是我们的一个做法。
此外,基于我们大院大所的资源优势,继续把这一亩三分地耕耘好。在项目端,确保拿到一手的案源,同时在投后赋能端,通过结合已有的行业资源,辅助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同时,作为硬科技投资人,我们还涉及到押对技术路线的问题,有些项目押中了可能就是一个平台级的公司。因为互联网公司有这种网络效应,所以它能迅速地滚大,但是很多科技类项目是没有办法迅速做大的,而平台型技术是其中几乎唯一的解,这也是需要我们提前观望和布局的。
李文苧:许多其实关注于硬科技投资赛道的投资人都有这样一个共鸣,说硬科技的好项目估值太贵,那么国科嘉和选择项目的逻辑又是什么?跟我们分享一下。
陆佳清:这个问题就像今天下雨,你无法改变,这就是一个环境,你只能适应。一个是我们现在尽可能放慢我们的投资节奏,因为现在不是一个好时点,为什么?一级很多的项目账上还有钱,还能存活,很多项目的创始人真实想法是我再熬一熬,看看一两年之后市场环境能不能改善,他的想法是这样的。
当然我们的判断是估值水平会逐渐回归,比如说半导体100倍PE这种估值模型未来不太会有了。考虑到二级市场估值水平调整、未来退出不确定性增加、企业业绩持续增长放缓等几个因素,一级市场估值会逐渐调整到位,企业目前的现金流还需要一定程度的消耗。事实上我们在市场上观察到的也是这么个情况,但是可能还没有那么快,因为一级是一个非透明的市场,账上有钱,他能活,还能熬。
第二个,国科嘉和对于高估值的项目卡的是比较严的,所以我们在很多高泡沫赛道其实没有踩坑。
因此综合来看,硬科技赛道当中选择项目的一个根本逻辑,我说两个点。
第一个,我们要投稀缺性的、“硬、卡、替”的。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真正的硬科技、卡脖子、国产替代。现在市场上标榜自己硬卡替的项目10个有9.9个都不是真正的卡脖子,但每个都写卡脖子,这个需要GP自己去论证。
第二个事情,尽量去找平台型的技术公司,这个技术如果发展起来,或者说在某个行业已经得到应用,它的下游的应用空间会非常大。
硬卡替和平台性技术是我们牢牢把握的两点,如果这两点缺少的、解释不了的,在我们内部基本上过不了会。从技术资本的判断来讲,我就讲这两条。
最后,从行业来讲,由于二级市场已经有五千多家上市公司了,所以细分的行业,现在基本上排在第一、第二的才能看,因为即使它上不去,未来考虑被并购,并购方选择的也是一级市场的头部企业。
当然并购你要看最终的买方是谁以及价格情况,并购方如果上市公司,现在主流6到8倍PE,包括我主导投资的矽睿科技的子公司作价10个亿卖给了纳芯微,这已经非常高的了。
所以我们认为站在这个时点上,我们对并购是非常积极的态度,但是对投资时估值要有更大的安全垫。如果IPO还是一个你希望的或者说你梦想的一个退出渠道的话,那么从投资逻辑来讲只能投产业细分方向的第一、第二名,第三名甚至都没什么机会,大概是这样的。
李文苧:谢谢陆总。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兴起,具有高技术壁垒的硬科技企业也迎来了爆发性的增长机会。当下的时间点,您比较看好哪些细分科技领域呢?
陆佳清:从今年出手的项目来讲,你可以看到有几个方向,比如说第一个我们还比较看好的航空航天领域,我们投了中科卫星、天仪研究院等等这样一些项目。
现在国家对于航空航天有很多政策的扶持,我们认为在整装及载荷,可能还有一年到一年半的方向、趋势,也就是说基本上再有个一两年的时间格局就定了,因为下游的除了上海的垣信,更大的是北京的星网,就这几家,整个供应链系统一代星、两代星,基本上的招标逐步明朗化以后,整个产业链的机会就在这一两年的布局完成,这个是我们积极在看的。此外就是刚刚我讲的所谓平台型需求,比如量子计算都算在这一类。
另外,在当前硬科技企业爆发性增长的时候要,也要警惕以下几个事情。
第一个是周期,比如说最近的光伏,大家都看到了周期,前段时间万得推给我一个新闻,说隆基跌下来了,好像只有阳光是千亿了,一大波跌下来,警惕周期。
第二个警惕什么?叫“卷”出来的胜利。我们投的是“国产替代”,不要投“替代国产”,哪怕它卷得很好也是非常危险的。
因为“替代国产”是一个纯商业的逻辑,对于纯商业逻辑的项目,我们倾向于回避,因为这类项目拼的是供应链,即使它有很好的增长表现也非常不稳。现在发审周期拉长了,在发审核当中的几年,完全有可能掉下来,这个是要规避的。所以说增长是很好的,但是你要看它的增长逻辑能撑几年,要分析大周期、小周期。
优克联(NASDAQ:UCL)|百家云(NASDAQ:RTC)
万里红(并购上市)|亿道信息(001314)
国科恒泰(301370)|宜明昂科(01541)
京仪装备(688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