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抗体与DNA核酸检测结果不相符,谁之过?

文摘   2024-11-11 15:31   重庆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林文倩、王原媛

单位:山东阳光融和医院



近期,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例有上升趋势,有时会出现肺炎支原体抗体与DNA核酸检测结果不相符的情况,是不是检测结果错误?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从肺炎支原体生物学特性、感染后炎症指标、临床症状并结合几个案例进行了综合分析。

肺炎支原体生物学特性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属于柔膜体纲支原体属,是一种原核致病性微生物,肺炎支原体菌体大小为0.2~0.3微米,呈高度多形性,如球形、棒状、分枝状和丝状等,其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无细胞壁结构、兼性厌氧、是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1]。肺炎支原体依靠其顶端结构中的P1表面蛋白(170kDa)和P30(32kDa)作为主要的黏附蛋白,能使肺炎支原体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定居后进入细胞间隙,产生代谢产物过氧化氢,使宿主细胞的触酶失去活力,纤毛运动减弱、停止乃至脱落消失,RNA及蛋白质合成减少,功能受损以至死亡脱落。肺炎支原体P1基因具有高度保守的自然特性。研究者根据P1基因上两个重复区域RepMP4和RepMP2/3设计引物,将肺炎支原体分为P1-Ⅰ型(I型进一步分为1a-1e)和P1-Ⅱ(II型进一步分为2a-2c)分别以M129和M-FH为代表株[2][3]


感染后炎症指标特点及临床症状


有研究者通过分析肺炎支原体流行期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患者,发现P1-Ⅱ型感染患儿的中位基线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需要住院的患者更多。两种基因型可能具有不同的致病潜力,在儿童中,P1-Ⅱ型菌株感染后更容易出现下呼吸道感染。还有研究者发现,在有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表现的患者中,P1-Ⅱ型更常见。还有报道P1基因型与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相关,日本学者发现在当地P1-Ⅰ型更容易出现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肺炎支原体具有超抗原作用,能刺激炎症细胞在感染部位释放大量的淋巴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IL-6)引起组织损伤[3]

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主要经飞沫传播,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大多数发生于夏末秋初,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又称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临床症状较轻,以咳嗽、发热、头痛、咽喉痛和肌肉痛为主,5~10天后消失,但肺部X线改变持续4~6周才能消失。有时并发支气管肺炎,个别患者可见呼吸道外的并发症,如皮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症状,这可能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自身抗体出现有关。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产生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M、IgG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和致敏的淋巴细胞,但体液抗体保护作用不完全。呼吸道局部黏膜产生的sIgA对防止再感染有较强的保护作用。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出现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促使哮喘病急性发作。婴儿可以从母体获得抗体,以后逐渐消失[3][4]


案例1

患者:女,4岁,于2024-8-14入院。

现病史:间断发热7天,体温最高至38.7℃,偶有轻咳,无咳痰,皮疹1天。2024-8-12来我院就诊,给予“阿昔洛韦、阿奇霉素”口服,体温渐好转,低热为主,其肺炎支原体抗体(胶体金法)结果如下:

入院当天行肺炎支原体核酸及耐药突变位点检测,结果如下:

间隔两天,肺炎支原体抗体和核酸检测结果不相符,导致了患者家属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质疑。


案例2

患者:男,14岁,于2024-8-6入院。

现病史:发热、咳嗽2.5天,体温最高至39.5℃,阵发性非痉挛性咳嗽,可咳出黄色黏痰,无憋喘及呼吸困难,无声嘶。该患者2024-7-21至2024-7-29因肺炎支原体感染入院治疗,2024-7-21肺炎支原体抗体(胶体金法)结果如下:


2024-8-7肺炎支原体抗体两项(化学发光法),结果如下:


2024-8-8行肺炎支原体DNA定性(荧光PCR法)检测,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患者两次入院的肺炎支原体IgM、IgG抗体忽阴忽阳,于是患者家属去咨询医生:“刚出院两周为何抗体一会儿阴一会儿阳,而且核酸检测为什么是阳性?难道是之前的感染还没好?还是又感染了肺炎支原体?是不是你们做错了?”


案例3

患者:男,6岁,于2024-10-4入院。

现病史:发热、咳嗽4天,体温最高可至38.5℃,伴阵发性非痉挛性连声咳,喉中有痰,不易咳出。院外给予“头孢、阿奇霉素”口服,效果不佳,患儿体温反复,咳嗽进行性加重。

2024-10-1门诊行肺炎支原体DNA检测(恒温扩增-实时荧光法),结果如下:


2024-10-3门诊行肺炎支原体抗体两项(化学发光法),结果如下:


2024-10-3门诊行小儿胸部正位数字化摄影(DR)检查,结果如下:


2024-10-4入院当天行肺炎支原体核酸及耐药突变位点检测,结果如下:

患儿发病4天内的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而抗体却为阳性,于是临床及家属针对该检验结果对我科室进行了咨询。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方法


想要解释以上三个案例的情况,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肺炎支原体抗体产生以及核酸检测的过程分别是怎样的。

通常情况下,肺炎支原体经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2-3周。人体感染MP后能产生IgM、IgG类抗体。IgM抗体一般在初次感染1周内开始升高,2-3周达到高峰,4周时下降,2-3个月降至最低。IgG较IgM出现晚,一般于感染后14天左右出现,浓度峰值一般在感染后的第5周,具有较长的维持时间[1]

肺炎支原体核酸可以在感染后2-3天就能检测到,相较于抗体的检出时间要早。核酸诊断技术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快速,可用于早期诊断,但要与MP感染后的携带状态区别开,有研究显示MP感染后1个月其DNA检出率任然高达50%,DNA持续携带的中位时间为7周,个别达7个月[5]。目前对于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常用的标本类型为大多为咽拭子,因儿童排痰困难,且不同厂家试剂的最低检出限不同,因此按照试剂说明书建议发病日期内检测,检出率最高(一般建议发病3天内采集标本)。需要注意的是受咽拭子标本病毒载量及标本采样等因素的影响,核酸检测结果会有差异。

同时2023年版《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指出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中:1.MP培养:是诊断MP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MP培养需要特殊条件且生长缓慢,难于用于临床诊断。2.MP核酸检测:包括MP-DNA或MP-RNA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高,适用于MPP的早期诊断。3.MP抗体测定:MP-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4-5d出现,可作为早期感染的诊断指标。颗粒凝集法(particle agglutination,PA法)是实验室测定血清MP-IgM抗体的主要方法,单份血清抗体滴度≥1:160可以作为MP近期感染的标准。测定IgM、IgA、IgG等亚类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法对诊断MP感染也有价值,但阳性折点国内尚无统一标准。免疫胶体金法可定性检测MP-IgM抗体,阳性提示MP感染,阴性则不能完全排除MP感染,适合门急诊患儿快速筛查,但也可出现假阳性,因此判定抗体检测结果务必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作综合分析[6]



案例分析

回到案例,结合检测方法进行分析

案例1:该患者发病7天后入院,体内支原体载量降低,此时抗体开始产生,故导致抗体与核酸的检测结果不相符,患者入院后继续服用阿奇霉素治疗,病情稳定,未再出现体温升高。无咳嗽,无咳痰,当前治疗有效,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明确。


案例2:患者第一次入院时因感染肺炎支原体体内已产生抗体IgM,三周后第二次入院时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降低,而肺炎支原体IgG抗体产生,此时核酸阳性可能是前次肺炎支原体感染后的携带状态,因体内肺炎支原体DNA未被完全清除从而被检出;也可能是感染了另一种分型的肺炎支原体,当儿童的免疫力降低或治疗不彻底时,可以重复感染。MP所引起的反复性呼吸道感染会影响儿童健康,加上病情反复发作,即便是有效治疗,数月后咽部也会带菌,若是感染症状反复出现,往往是上一次的支原体感染没有痊愈,导致局部病灶没有完全清除[7]。该患儿因前次肺炎支原体感染已用2疗程阿奇霉素抗感染,症状未减轻,不除外阿奇霉素耐药,给予多西环素抗感染,经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治疗有效。


案例3:10月5日患者对自己孩子结果有异议,来窗口投诉,过程如下:患者10月1日做肺炎支原体核酸快速检测,结果为阴性;10月3日做IgM/IgG抗体两项,检测为阳性,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病程已两周左右(根据表1),当患儿有症状来就诊时已过了核酸检测最佳时机(即MP感染早期),此时患儿咽拭子支原体载量低于我科室核酸检测试剂的最低检出限(因厂家不同而异,优思达快速核酸检测最低检出限为1000copies/ml[3]),导致核酸检测为阴性。入院后继续使用阿奇霉素治疗,体温正常,咳嗽无加重,病情稳定,治疗有效。

常见结果模式解读

结果模式

IgM

IgG

核酸检测(DNA)

临床意义

1

阴性

阴性

阴性

感染可能性小,可根据临床症状择期复检抗体或重新采集咽拭子

2

弱阳性

阴性

阴性

近期感染可能性大,病程多超过一周,支原体载量降低,抗体开始产生

3

阴性

阳性

阴性

既往感染

4

阳性

阳性

阴性

病程多超过两周,支原体载量降低

5

阴性

阴性

阳性

①MP早期感染②少部分患者体内残存的MP-DNA难以清除

6

弱阳性

阴性

阳性

MP早期感染,病程多在一周内,支原体载量较高


专家点评

王聪
阳光融和医院检验科主任

随着MP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的上升,导致患者发热与住院时间延长、肺内外并发症发生率增高等不良后果,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为了能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可追加肺炎支原体耐药突变位点的检测。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检验结果只是诊断环节中的一部分,当核酸与抗体结果不相符或者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指向性不明确的时候,需要及时沟通临床医生并结合其它相关检查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方案,在选择抗菌药物时一定要谨慎,避免诱导新的耐药株产生。每个检测方法学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同时标本采集时机、合格与否都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只有每个环节都有效把控,才能得到一份正确的检验报告。



参考文献

[1]儿童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实验室诊断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9,42(7):507-513

[2]林野,龚政,陆红云,花盛浩,邵雪君,丰涛,徐俊.江苏省苏州市某医院儿童肺炎支原体分型及临床特征[J].中国热带医学,2021,21(11):1098-1102

[3]田地,认识支原体和肺炎支原体,中国医学论坛报,2024.03.17

[4]杭州优思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肺炎支原体(MP)核酸检测试剂盒(恒温扩增-实时荧光法)说明书。2023年12月25日

[5]陶占领,孙红启,杨俊梅,张哲莹.核酸检测与血清学检测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23,32(24):4433-4436

[6]《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

[7]陶林辉,应丽娅,叶金花,等.肺炎支原体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9):2133-2137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微信号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编辑:刘煦

审阅:王明丰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致力于向广大读者、作者及医务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提供检验和临床医学的最新资讯和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