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晋安VOL.2| 830多段!晋安摩崖石刻,五城区第一!

政务   2024-10-03 10:51   福建  
编者按


晋安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是闽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闽都文化的重要源流。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晋安区委宣传部、区文联、区文体旅局和区旅游中心联合出版了《福聚晋安—文旅专辑》,按“山、水、城、村”四辑,收录晋安文旅散文作品28篇,为时代留痕,为今日繁荣之东郊立传,为文旅强区赋能提效。即日起,今日晋安微信公众号开设“走读晋安”栏目,与你一起走进晋安,来一场走心的寻福之旅。



晋安区摩崖石刻

黄荣春


摩崖石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摩崖石刻是专指人们在天然岩石上镌刻文字的石刻;广义的摩崖石刻包括岩画和摩崖造像。


福州摩崖石刻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州五城区现已发现的摩崖石刻共计1480多段。晋安区摩崖石刻有830多段,主要分布在鼓山、升山、福州国家森林公园、鳝溪、北峰等地,其数量约占福州五城区56%。


鼓山宋代摩崖石刻

鼓山耸立福州东郊,海拔919.1米,面积1890公顷。绝顶有石如鼓,相传每逢风雨大作便簸荡有声,故名。山上苍松滴翠,怪石嵯峨。自宋代以来,不少仕宦游客在屴崱峰、灵源洞、白云洞、达摩洞十八景、石磴路旁、舍利窟等地摩崖刻字。鼓山共有摩崖石刻682段(现存625段,佚失57段),以及2处摩崖造像。现存的摩崖石刻中有宋刻89段、元刻11段、明刻32段、清刻177段、民国石刻103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刻50段、疑刻163段。(若以大鼓山统计,包括鳝溪、磨溪、鼓岭,其摩崖石刻总数达711段。)


鼓山摩崖石刻数量多,年代跨度大,是我国的书法艺术宝库,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以来,不少仕宦游客在绝顶峰、灵源洞、白云洞、达摩洞十八景、石磴路旁、舍利窟等地摩崖刻字。现存题刻留名的有宋丞相赵汝愚、李纲,参知政事真德秀、常挺,吏部尚书张镇,工部尚书胡榘,状元、礼部尚书黄裳,理学家朱熹,书法家、福州知府蔡襄;元平章政事朵儿只班、恒国公焦德裕,福建行省郎中王翰,右榜状元薛朝晤,闽海道肃政廉访副使郑至;明吏部尚书王翱,巡按关中、福建李元阳,册封琉球国使节郭汝霖、陈侃,状元龚用卿,福建布政使周颐、屠侨、徐乾健,镇守福建太监陈道;清闽浙总督李率泰,福建巡抚佟国鼏、黄国材,太师太傅陈宝琛,福州将军成基、长庆,船政大臣沈葆桢,四川总督苏廷玉;北洋军阀孙传芳;民国总统蒋介石,师长卢兴邦、吴威,旅长陈国辉,海军台澎要塞司令李世甲;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卢嘉锡、王兆国、倪志福、王丙乾等人。


鼓山摩崖石刻有几处典型题刻:


鼓山摩崖石刻组图。(黄振斌/摄)


01
黄冕仲等题名

在灵源洞,文:“延平黄冕仲、鄱阳齐亨仲、武夷黄安仁政和甲午九月二十五日同游。”


黄冕仲(公元1043—1129年),名裳,南剑州剑浦县人,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状元,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赠资政殿大学士,谥忠文。


02
李纲等题名

在石门,文:“昭武李纲伯纪邀华阳王仲丰甫、建溪吴岩夫民瞻、临川陈安节巽达、淮海周灵运元仲游鼓山灵源洞。丰甫之子升叔明,伯纪之弟经叔易、纶季言,甥张津、子知同来,绍兴元年五月二日。”


李纲(公元1083—1140年),字伯纪,邵武人,政和二年进士,官至右丞相,力主抗金,绍兴元年五月方罢相寓居福州,故得游鼓山而题此刻。


03
赵汝愚诗刻

在石门,文:“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堪叹人生衹如此,危栏独倚更裴回。”


赵汝愚(公元1140—1196年),字子直,官至右丞相。朱熹在屴崱峰题刻“天风海涛”即取赵子直诗中“天风直送海涛来”之句。


04
朱熹题刻

在石门,文:“淳熙丁未,畮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原,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


晦翁即朱熹自号。朱熹(公元1130—1200年),南宋理学家,尤溪县人,谥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封徽国公。


05
朱熹题刻


在灵源洞,文:“寿。晦翁。”


“寿”字高415厘米,宽305厘米。两旁又楷书:“淳壬寅秋,□□□书。”明《闽都记》、清《鼓山志》均记载“寿”字为朱熹所书,《闽中金石志》《闽中金石略》《闽中金石记》《福建全石志》,以及刘喜海《鼓山题名石刻》等方志也认为“寿”字是朱熹所书,唯20世纪80年代,有人认为淳祐壬寅为1242年,朱熹死于1200年,相距达四十二年,故“寿”字非朱熹书。笔者认为淳祐壬寅残刻字体与“寿”字不同,且与“寿”字题刻距离较远,当为后人的另一段题刻;“寿”字的字体,特别是旁款“晦翁”两字的字体与朱熹在鼓山石门、凤丘山、乌石山、长安村等地题刻的笔迹相同,故而不能否认“寿”字是朱熹手迹。


06
蔡襄榜书

在灵源洞,文:“忘归石。蔡襄。”楷书,纵2行,正文字高70厘米,宽56厘米。旁款字径7.5厘米。


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谟,仙游人,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进士。历官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出为福建转运使,权知开封府,再知福州。在福州兴办学校,聘周希孟、陈烈等以经术授学,并亲至学舍,执经讲问。移知泉州时,建洛阳桥长360丈,闽人勒碑颂其德。赠吏部侍郎,追谥忠惠。工书法,著有《蔡忠惠集》。


07
国师岩榜书

有2段:


其一在灵源洞,西向。摩崖高220厘米,宽63厘米,楷书,纵1行,字高64厘米,宽50厘米。文:“国师岩。”


国师,指涌泉寺第一代住持神晏国师。神晏,河南汴州人,李氏子,十三岁出家卫州白鹿山,后依雪峰寺。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王审知迎神晏为涌泉寺(华严寺)住持,赐紫衣,号定慧大师;王延钧加号广辩圆觉兴圣国师,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圆寂。《鼓山志》《闽中金石略》等方志皆记载“国师岩”三字为蔡襄书。


其二在灵源洞南侧听水斋楼下西壁,东向。楷书,纵1行,字高64厘米,宽42厘米。文:“国师岩。”


《鼓山志》《闽中金石志》记载:国师岩,“相传郡人陈襄书”。陈襄(公元1017—1080年),字述古,号古灵先生,侯官人,与陈烈、周希孟、郑穆被称为“海滨四先生”;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进士,神宗时为侍御史,论青苗法不便,请贬王安石;出知陈州,徙杭州,后以侍读判尚都省卒。著有《易义》《中庸义》《古灵集》。


灵源洞国师岩榜书。(黄荣春/摄)


陈衍《福建金石志》批驳此刻为陈襄所书时曰:“《榕阴新检》云鼓山题刻以君谟为第一,所书‘忘归石’‘国师岩’径三尺许,皆奇晶也,则此陈襄当蔡襄之讹,古灵先生焦山磨崖字体似虞永兴,不似颜平原,今此三字似颜不似虞,必蔡书也。”2段“国师岩”及“忘归石”题刻字体似相同,疑皆为蔡襄所书。


08
薛朝晤等题名

在半山亭边,文:“至正廿五年秋八月朔日,辽东薛朝晤,灵武王用文、济南李君宪、会稽胡温来游。”


薛朝晤,字子颙,辽东人,寓闽,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右榜状元。


09
谢肇淛题名

在龙头泉东侧,文:“谢肇淛。万历戊申秋日来游。”


谢肇淛(公元1567—1624年),字在杭,福建长乐县人,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授湖州推官,迁工部郎中,博学多才,能诗文,终广西布政使,著有《五杂俎》等书。


10
苏廷玉榜书

在更衣亭东侧,文:“今古名山。道光丙午,同安苏廷玉。”


廷玉,字韫山,号鳌石,同安人,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进士,官四川按察使、署布政使,权四川总督、加兵部侍郎衔,后以大理寺少卿休致回籍。鸦片战争期间在福州五虎门训练士民,皆成劲旅。著有《亦佳室诗文钞》。


苏廷玉更衣亭东侧榜书。(黄荣春/摄)


升山摩崖石刻

升山,又名湖顶山,在福州北郊,海拔601.8米。升山原名飞山、飞来峰,相传越王勾践时一夜从会稽飞来。山顶有灵岩寺,寺始建于南朝陈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寺后有“任公台”,台是一块高、宽、厚各数米的岩石,传说唐代和尚任敦在此台“飞升”。任公台及附近岩石上有5段古代摩崖石刻。现存有宋代张去惑、程师孟等题名、周君信等残刻,元代也先不花大年,清代林则徐等题名。


林则徐等题名在任公台,西向。摩崖高140厘米,宽53厘米。楷书,纵3行,字径13厘米。文:“道光庚戌夏,邑人林则徐、郭柏苍同蜀李惺游升山寺。”

升山林则徐等题名。(黄荣春/摄)


郭柏苍(公元1815—1890年),字兼秋,又字青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举人,官内阁中书及主事,以福州团练加员外郎衔豫赈,钦赐一品封典,著有《补蕉山馆诗》《海错百一录》《竹间十日话》《闽产录异》等书。


李惺(公元1810—1864年),字伯子,号西沤,四川垫江人,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迁国子监司业,调任詹事府左春坊赞善,以亲老乞休,主教成都锦江书院近二十年。著有《西沤全集》《西沤外集》《铜貌馆郄书》《阆中县志》等书,时为蜀中一代名家。


郭柏苍《郭氏丛刻·送李伯子游武夷山序》记载:李惺于“道光庚戌挟一僧人、一羽人从西粤游武夷山,适林竢村宫保退处林下,苍乃引二老上旗鼓,过马鞍墓林、宿玄沙寺、登升山,先生于金狮山、任公台皆镌石纪游焉。”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摩崖石刻

森林公园有宋刻4段:李隐屯、庸斋、赵师恕等题名。其中赵师恕等题名在岩溪龙潭边,南向。摩崖高220厘米,宽110厘米。楷书,纵4行,字高19厘米,宽16厘米。文:“岩溪翁赵师恕,邀清溪郑性之、中山李遇、三溪林元晋同游,时淳丁未初秋上浣。”


赵师恕,字季仁,宋太祖赵匡胤第九世孙,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官浙江余杭令,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知江西袁州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以朝请大夫、直徽猷阁知南外宗正司事,主管外居泉州宋宗室宗子的属籍、教育、赏罚等事,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辞官归里,淳祐丁未(公元1247年)在此题刻。从题文的“岩溪翁赵师恕”之句以及1975年从北郊浮仓山赵师恕孙媳黄升墓中出土的买地契文记载赵师恕为“怀安县八座乡凤里人”说明:赵师恕居住今新店镇国家森林公园岩溪一带。

赵师恕等岩溪题名。(黄荣春/摄)


郑性之(公元1171—1255年),字信之,初名自诚,号毅斋,祖籍长乐县福湖(今北湖),出生于闽清县清溪石郑村。朱熹门生,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状元,历官承事郎、秘书郎,任国史馆编修、将作监、集英殿修撰,知袁州、隆兴府、建宁府。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官吏部侍郎,时蒙军灭金国,主张巩固边防,先作保卫门户,然后收复中原失地。旋升端明殿学士、枢密院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拜参知政事,后以观文殿学士致仕。


鳝溪摩崖石刻

鳝溪在福州东郊,位于鼓山西麓,溪涧两峰夹峙,溪水破峡而出。溪中有一个直径21米的圆形深潭,名曰射鳝潭,相传西汉时有一条大鳝长3丈,在溪涧为害人畜。闽越王郢第三子白马三郎有勇力,射中之,鳝缠以尾,三郎与鳝俱死。鳝溪为游览胜地及古时祈雨之所,在射鳝潭一带共有10段摩崖石刻,最著名的是刘瑾等题记,又称“祈雨记”。在射鳝潭东南侧20多米处,西向。摩崖高210厘米,宽168米。楷书,纵5行,字高23厘米,宽21厘米。文:“守刘瑾、张知古、令叶宗古、法掾雷尧,元丰六年癸亥季春十六日祈雨至此灵渊。”

鳝溪刘瑾等题记。(黄荣春/摄)


刘瑾,字元忠,江西永新人。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进士,官天章阁待制,知瀛州。改镇广州,与枢密院论戍兵不合,改虔州。战擢都监杨从先,奉旨募兵不至,擅遣其子懋纠诸县巡检兵集于郡下,瑾怒责之。懋诉瑾于朝,遂废于家。逾岁复待制。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知福州,后知素州、成德军。


凤丘山摩崖石刻

凤丘山摩崖石刻在福州东郊岳峰镇鹤林村边,海拔79.8米,山上有6段摩崖石刻,其中现存4段,佚失2段。现存主要是晦翁(朱熹别号)的1 段“凤丘”和2段“鹤林”摩崖石刻。


晦翁榜书,西向。摩崖高247厘米,宽128厘米。纵2行,正文楷书,字高105厘米,宽108厘米;旁款行草,文:“凤丘。晦翁。”


鹤林榜书在“凤丘”题刻北侧20多米处的另一块大岩石上,南向。摩崖高210厘米,宽110厘米。楷书,纵1行,字径84厘米。文:“鹤林。”


在刻“鹤林”的同一岩石上又镌刻“鹤林”两字,字高90厘米,宽93厘米。


晦翁凤丘山题刻。(黄荣春/摄)


《辞海》记载:鹤林,释迦牟尼逝世之处。在印度枸尸那迦城(约当今迦夏城)郊。相传释迦牟尼于娑罗树间入灭,树一时开花,林色变白,如鹤群居,故名。王融《法门颂启》:“鹤林双树,显究竟以开氓。”亦泛称佛寺旁的树林。


《福建金石志》记载:“凤邱山,宋邑人彭耜隐居于此,与妻潘蕊珠烹炼九鼎后俱尸解,封鹤真人,朱晦翁因书‘鹤林’‘凤邱’四大字。”晦翁为朱熹自号,其生平见朱熹鼓山摩崖石刻条。


牛山摩崖石刻

牛山宋代摩崖石刻,在晋安区鼓山镇牛山村后山坡;摩崖西向,高60厘米,宽91厘米。楷书,纵7行,字径10厘米。文:“当境萧邻开石阶一条,使船海道,并父母乞保平安,各延景福。政和乙未岁十有一月日□。”


石阶路长94米,宽1.1米左右,79级;每级高6~15厘米,进深35厘米至数米。石阶凿工精致,从村后连接山上飞炉寺。该石阶路连同此段摩崖石刻是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遗存,于1992年12月被福州市郊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牛山石磴路宋代摩崖石刻。(黄荣春/摄)


北峰摩崖石刻

北峰摩崖石刻包括宦溪镇洋坑天香台、捷坂独屏盾山、桂湖龙头溪,鹅鼻登云岭,寿山乡芙蓉山、九峰山,寿山村、岭头等地遗存35段摩崖石刻,其中宋刻4段、明刻2段、清刻10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1段、疑刻8段。其他石刻2段。


北峰有宋代摩崖石刻5段,分布如下:九峰山2段:希照题刻、桐庐记题刻。天香台1段:天香台榜书。独屏盾山1段:林仙才等题刻。芙蓉山1 段:僧师贤题记。


北峰摩崖石刻最著名的是桐庐记。桐庐记题刻在寿山乡九峰山赖婆里村后山岩壁,东南向,摩崖高194厘米,宽117厘米,楷书,纵14行,横额字径14厘米,正文字径4厘米。文:


福州九峰山桐庐记

(天然石摩崖碑)


昔唐大中初,有法主大师创庵于兹。一夕,梦神人报曰:“此非师之居,将有长贤禅师来。”未几,果至。法主遂别卜双峰,为第一代。古基寝以芜没。绍兴庚辰春,清显来董是山,越明年,主事僧仁伸云:“旧院山砂石地宜桐。”乃与众谋,佥曰:“可。”于是鸠工剪榛而植以桐。不数载而成林。地日益辟,树日益茂,岁资其用至于馀羡。可为千万世无穷之利,因其地葺庐,为游观者小憩焉,故名桐庐云。时淳熙丁未中秋后浣日,见堂叟清显志。连邑居士林泉书丹,住寿山□庵至容题额,山门监院僧法宣立石。戊申重阳前一日既成,知事木心□□道友高□邵男观□镌。

北峰九峰山桐庐记题刻(黄荣春/摄)


登云山岩画

登云山岩画,又称上太人岩画,在福州东郊岳峰镇登云山古石磴路边的岩石上。岩画西南向,高80厘米,宽60厘米。岩壁阴刻有人物、动物等图案。人物形态各异,或立,或坐,或卧,有的刻在椭圆圈内;动物有马、有似牛羊。图案抽象简陋,风化较严重。画面中部阴刻“上太人”3字楷书。


登云山“上太人”岩画年代久远,有说凿刻于商周时代,断代

问题有待考证;“上太人”三字应为后人所刻。登云山岩画于2000年由原潮冰先生发现,2001年王亚青先生拓片。


象山摩崖造像

象山摩崖造像,在新店镇岭下村象山南麓仙人洞前。象山除遗存宋代“福、禄、庆”(字径分别为253厘米、273厘米、270厘米)等10多段摩崖石刻外,在仙人洞前巨岩上阴刻6尊摩崖造像。造像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最大一尊造像高235厘米、宽158厘米;头特大,长86厘米、宽65厘米;脸部丰满慈祥,头发作螺髻状,胸前两肩胛部各饰2个互相交错的圆环,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座之上。坐像旁边又雕刻2尊立像,立像均高约1米,为一男一女,当地农民称之为“土地公”和“土地婆”;两像都身着长衣,衣服的下部呈皱褶状,男的双手上举至耳高,手心向外;女的两手藏于袖中。在坐像和立像之间阴刻1段疑为宋代释行瑛诗,字多已风化,可辨认有“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等字,楷书,字径约1.5厘米。在镌刻3尊造像的巨岩石背后,另阴刻3尊立像,其中两尊相连,一尊独立;独立的一尊似敞胸,下穿短褶裙,赤足。


象山摩崖造像。(黄荣春/摄)


象山摩崖造像风化严重,年代较早,造型应与佛像有关。那尊肩胛前置互相交错圆环的造像,其服装疑似闽越族人的装饰;佛教于西汉末或东汉初传入中国,福州已发现的唐代及之后的摩崖造像未见此类造型,造像疑刻于西汉末至唐初,断代问题有待考证。多年前,象山摩崖造像因公路建设需要已被易地保护。


埠头山摩崖造像

埠头山摩崖造像位于鼓山镇埠头山西坡峭壁上,海拔500多米,与凤池山白云洞隔涧相望。站在造像前,危岩如削,犹如悬空踏底;俯瞰山下,榕城景色尽收眼底。造像西向,摩崖高150厘米,宽990厘米。造像分浮雕和阴刻两组。


浮雕有9尊佛像,其中有6尊完整,1尊仅有较完整的头部,2个以圆圈代替头部。完整的6尊佛像均容貌丰满,头戴螺髻帽,结跏趺坐。底座有的饰莲花、有的饰云纹图案。佛像通高分别为160、140、127、115、95、88厘米,宽为75、70、66、63、55、50厘米。仅雕完整头部的佛像高32厘米,宽23厘米,头戴帽,脸部丰满。


阴刻一组有2尊佛像,一尊结跏趺坐于座台上,通高160厘米,宽28厘米。另一尊仅凿一个圆形头部。阴刻一组的佛像因制作简陋且风化严重,难于断定名称。


浮雕一组的佛像名称说法不一,一种是把完整的6尊佛像称为“六罗汉”,把与其并列的另3个头部视为后人增刻。

埠头山摩崖造像。(黄荣春/摄)


埠头山摩崖造像的佛像名称有待考证,其年代也有待探讨。从佛像的丰满脸部等造型和须弥座饰莲花图案,以及佛像风化程度来看,疑为宋代之作,也不排除凿刻于唐五代的可能性,断代问题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论证。


鼓山竺道生摩崖造像

竺道生摩崖造像,在鼓山灵源洞南侧溪涧西壁。造像东向,阴刻,高245厘米,宽190厘米;竺道生结跏趺坐于蒲团,头戴僧帽,身穿僧袍,双手捧读经书。像左侧有4行草书,正文字径16厘米,旁款字径6厘米。文:“顽石点头。庚午夏日与王清祖、王灼祖、林士新、林继山……游到此。仙游李霞。”


鼓山竺道生摩崖造像。(黄荣春/摄)


李霞(公元1871—1938年),字云仙,仙游县人,民国画家,仙游画派创始人。“顽石点头”为佛家传说。清代翟灏《通俗篇·地理·顽石点头》:“《莲社高贤传》: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




编辑:李琼

校对:陈雅 黄艺君

监制:赵辉

最新资讯、实用信息、权威发布,一切尽在“今日晋安”!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今日晋安
这里是福州市晋安区政府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