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区产品专家的修炼之道
当“报行合一”遇上预定利率持续下调,同业间的产品会有多卷?谁也没法想象明年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新品扎堆上线的时代到来
可以大胆猜测一下,既然未来不会再有所谓的单独爆款产品(见我前面的文章),那么同行之间会走“以量取胜”的路。比如,重新定义“好产品”的产品会出来,“换赛道”的产品也会有更多,“与世界接轨”的概念性创新型产品也会扎推上线……总之,单靠三两款产品就想争霸市场排名的时代已经落幕,明年会有人用上这些时髦的说法。
继续展望明年,服务于客户全生命周期、带有人文关怀、体现服务生态圈的产品将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多化元产品供给匹配客户多元化需求的时代已经来临。
到时候,各家公司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产品超市”(区别于经代公司),谁能把自家琳琅满目的产品体系搞明白了,成功销售于客户,谁不但是真正的王牌精英,谁还会是大家瞩目的产品专家。
每个行业都会有自己的“鄙视链”,有点像一山不容二虎。比如,能签单的会被笑话口才不一定好,特别能讲的人会被笑话其业绩不一定是最棒的。所以,一提到“产品专家”,很多伙伴会不约同的想起营业区某个内勤老师,或者是中支某位经理或老总,大多数人不会第一时间想起某某业务精英。
为什么多数营业区缺乏外勤产品专家?因为在营业区里,业务精英和产品专家(或营销主管)就像是足球明星和教练一样。虽然有的明星球员退役后会拿起教鞭成为教练,但他们的角色已经从“射门得分”变成了“教别人射门得分”。同样,业务精英可能是属于特别能签单、特别能带回业绩的那种,但产品专家对自家的产品了如指掌,就像那些愿意花更多时间在幕后默默研究如何让球飞得更快、更远的教练们一样。
如果你是一名营业区的业务伙伴,希望自己能成为人人敬仰的产品专家,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被动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是大多能在行业里活下来的人都会经历的阶段,其中也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听课学习,从小白到小百科。要成为产品专家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行走的百科全书。这不仅仅是要求你积极参加公司的早会学习和新产品训练等活动,更不是只记住产品的保险基本责任和功能就足够的事情。你还要理解该产品为什么会设计某个新功能,设计该款产品的历史背景又是什么。比如,你知道为什么手机要有“飞行模式”吗?不仅仅是为了在飞机上使用,更是为了防止你在开会时被突然自动打开的“猫咪视频”打扰。
二是业余阅读,书中自有黄金屋。现在,公司不再像过去那么多的集中培训,更多的是分基本法层级、分业绩层级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所以,我们必须利用各种机会增加学习的机会。其中,各种阅读方式均是获取知识的捷径,有时候是从微信公众号里读的一篇文章,有的是从百度里看到的,还有的是从抖音里刷到的一个视频。反正,用手机登录网络进行专业的产品学习,有点像看到“漂亮国降息”的新闻,然后你就自豪地告诉同事:“看,我三个月前就知道会降。”
三是报名参加业外培训,主动给自己加餐。现在的第三方培训机构特别多,随便打开一个直播就能遇上卖课的老师。虽不能确定他们的课程是不是都适用,但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求知若渴的我们。比如,像之前那些所谓的“可控不可控”、“三全或四全理论”、“挪储”等理念,对于大多业务伙伴来说,这些技术理念并不是所有伙伴一开始就理解和认同的,都是从某个老师、专家那里听来的或学来的。有人会说,报名参加业外培训还不算主动学习吗?当然不算,因为真正的主动学习不是在于“学”,而是在于“用”。
主动学习阶段
俗话说,学以致用。所以,任何在“学习”层面的动作,我都理解为“被动学习”阶段;而真正的主动学习阶段,一定是在于“运用”,在于实践。
一是拜访。纸上得来终觉浅。理论学习就像是在平板电脑上看驾校开车的指导视频,但真正的驾驶技巧还是要在马路上实践。所以,你可以找一个施工还没结束的“尽头路”去测试你的驾驶技巧。同理,学习完产品并掌握了基本的销售技术,就像是拿到了你的产品“驾照”,但并不表示你就是一个产品专家了,你需要积极拜访,熟练运用你的专业技术。
二是研究。深入虎穴,焉得虎子。无论产品学习快慢,都要仔细研究刚刚学习的产品。研究产品就像是深入虎穴,需要勇气和智慧去发现那些隐藏在产品背后的奥秘。比如,大家都会用“交多少钱,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的统一销售模型来销售产品。作为喜欢研究产品的你来说,相信你一定会有更棒的展业话术或销售模型。因为不喜欢人云亦云的你,肯定会结合自身特点去认真研究一套实用于自己的绩效表现。
三是教练别人。“教”,才是最好的学,而且属于主动学习阶段。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我指的是哪些人了吧。没错,我指的就是营业区的兼职讲师们。他们既有积极拜访客户的行动力,又有勤于思考的总结力,还有成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练员。 相信大家都无比羡慕登台者。
总之,产品专家不仅仅是销售高手,更是那个在产品的世界里,能够洞察一切的“侦探兵”。能成为营业区真正的“产品专家”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