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读作 biān,是个形声兼会意字。从石,其古文字形像是山崖旁边有一块石头,本义是石头。由石字旁组成的字大多与石头有关,如“砖、矿、碗、砸、碰、硅、硬、碑、碎、碉、砚”等,在这里表示石针的。
乏表声,其篆书字形是一个反向的“正”,《说文解字》中说:“反正为乏”,本义是“不正”,后引申为贫乏、乏累等义。
石(石针)、乏(贫乏、乏累),“砭”的本义是为治病刺穴的石针,也指用石针治病。
所以“针砭时弊”的正确读音是zhēn biān shí bì,比喻指出时代和社会问题错误,劝人改正。
针者,以针刺也;砭者,以石刮也,所以“针砭”最开始指的是用针刺和石刮来治病。时弊指的是出现在社会中的不正之风、不良习气等,针砭时弊,就是像治病一样,直接针对病痛处(错误处),以求得到改正,这时的“针”侧重于思,“砭”侧重于言。
砭字的成语:
砭庸针俗[ biān yōng zhēn sú ]:指救治凡庸鄙陋。砭:刺。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
痛下针砭[ tòng xià zhēn biān ]:针砭:古代以砭石为针的治病方法。比喻痛彻尖锐地批评错误,以便改正。
针砭时弊的使用场景:
1、鲁迅一生写了很多针砭时弊的杂文,其犀利的语言,也来自对“无字之书”。
2、他开始更加自觉的将文字视作针砭时弊的武器。
3、由于清朝乾隆年间盛行文字狱,当时的文人只好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来针砭时弊。
更多小七解字请点击下方链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