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如何推动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
要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华民族是一个守正创新的民族。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原因在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与创新性,使得中华民族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正因为我们有了这个既守正又善于创新的优秀传统,决定了我们党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推进这项伟大事业中,没有现成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必须通过理论上不断探索、不断突破来指导实践,并用实践中摸索到的规律来升华我们的理论,使党的理论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因为只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之变的科学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它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所以我们要在理论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理论的互动中,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学习掌握理论的精神实质,化为人民群众实践伟力。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在实践基础上生成发展并形成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党的理论创新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探求未知、发现真理的过程,是一个把握事物之间内在联系、揭示客观规律、预见事物发展必然趋势的过程,由此形成的理论成果自然是一个科学系统、逻辑严密、有机统一的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系统全面、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既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理论创新重要途径。
理论是一个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系统化、抽象化的认识,是系统思维的结晶,也是抽象思维的结晶。任何创新理论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化、抽象化过程,而系统化、抽象化也是创新理论的内在品格。体系化与学理化对于创新理论而言是二位一体的,体系化侧重的是研究阐释的系统性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内在的逻辑,凸显其“博大”的特质,而学理化则侧重于研究阐释的深度,揭示理论的丰富内涵,彰显其“精深”的品格。体系化是学理化的基础,学理化则使体系化更有理论高度、思想深度、历史厚度。着力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既要在深入上下功夫,又要遵循科学的路径。
首先,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富有生命力。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其次,坚持问题导向。党的创新理论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必须落到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要聚焦的问题。再次,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强化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同时高度重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推出前沿性研究成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提供理论支撑。
要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宣传普及吸引力、感染力
新闻宣传要求有针对性、实效性,要以生动、形象的表达,达到吸引人、感染人的目的。同样,理论宣传也需要有吸引力、感染力。但理论又不同于新闻,理论是对客观事物抽象化、学理化、系统化表达的思维体系,具有深刻性特征,而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的报道,是形象化、简约化、镜头化的表达思维体系,本身具有生动性的特征。所以,理论宣传要借鉴新闻宣传的方法技巧,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化抽象为具象。理论来自生动的实践又高于实践,是对实践的抽象后表达,内在地包含了生动的事实。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一个逐渐实现话语理论系统化体系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理论自身创新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论来源于丰富生动的实践。在理论宣传中,就可以化抽象为具象,通过生动的实践来传播抽象的、深刻的理论。如关于“美丽中国”的宣传报道,由英国BBC电视台与中国中央电视台联手摄制6集纪录片《美丽中国》,拍摄了50多个国家级的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6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还有30多个民族的生活故事。这些宣传报道通过具体的案例、事实,为理解和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第二,要善于创新话语表达。理论体系是由理论范畴、理论观点、理论逻辑构成的,但理论体系总是要通过相应的话语和话语体系呈现出来,“理”是“话”的内核,“理”的传播总是要通过“话”来表达。创新话语表达,必须提炼标识性概念,突出共识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标识性概念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互动的产物,立足于中国大地,但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如,中国式现代化、共建“一带一路”等。共识表达是把枯燥的“理论说教”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审美语言”,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直观的生活逻辑。如,“获得感”本表示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获得感”一词的迅速流行,来源于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后入选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十大新词,由此,“获得感”从一个新概念迅速变为人民群众口头流行词语。
第三,要拓展网络传播。从1994年互联网接入中国以来,迄今已有三十多年,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10.996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中国已经迈向网络大国,并正在加强网络强国建设。网络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在信息传播领域,网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最便捷、最重要的渠道之一。为此,理论宣传要适应网络传播的特征,创新理论传播、理论宣传的新业态、新形态。未来,更要顺应智能化的传播趋势,把理论宣传插上智能化的翅膀,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王灿发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兴化发布视频号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陈思宇
审核:陈广新
签发:花 艳
点和
发布君陪伴你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