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道 何 岭
何岭位于仙游县城东北隅20公里处,是现存的仙游最长的峻岭古道之一。何岭,汉以前原名“虎岭”,因山巅一巨石似虎而得名。至汉代的何氏九仙往九鲤湖隐逸炼丹登越此岭,传说那石阶上留下的班纹状的痕迹,就是当年九仙路过的脚印,或许前人也缘此之故,虎岭才改称为何岭,名传至今。
何岭古道蜿蜒曲折盘旋而上,是何岭古代直至何岭公路未开通前的唯一通道。何岭海拔700多米,全长5公里,宽3米。传说早在汉以前就是主要的交通要隘,据仙游县志及有关史料记载,先是里人陈符复捐资铺砌石阶;一位姓鲍居士建庵岭畔;僧如月砌以巨石;明万历间,钟山乡湖亭村下岳后厝张二田先生捐资栽植护路林,为行人遮荫。
有心人曾经历数过何岭的石阶,道是4045级,岭道两旁松枫苍劲挺拨,枝繁叶茂,盘曲多姿,夹峙如墙,路亭和摩崖点缴其间,每登一段,就有一处乘风避雨亭,并有天然的泉水,清澈甘冽,尽可供过往行人止渴消疲。若登何岭,回首俯瞰,睛川万里,平畴沃野,屋宇炊烟,溪流纵横,仙游东南乡的锦绣风光尽收眼底,所以行人登跋何岭,不免常发出如登临仙界之咏。何岭,多少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行人留连忘返。
陈谠题刻
何岭相传有路亭18座。现存5座,据说;过去有位闽南人初次登岭,已登到第4座亭时,不知到何岭头还有多远,心有余悸,巧遇一位里人下岭来,便问这里到何岭头还有几个亭呢,那位下岭人便顺口答道:“老兄何岭18亭,你走了几座亭?”这位闽南人想到自已才爬越过4个亭,抬头又见太阳正渐渐西坠,细细一算,若要到何岭头难免为时已晚,即速返回岭下客栈投宿,次晨重登。于是“何岭18亭才走4座亭”,这句话竟成了这一带人们的口头禅。
何岭历史上是仙游通往古邑(宋时曾一度作为兴化军、县址)、永泰、福州、尤溪等地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堪称兵家必争之地,何岭头有幢高耸挺拔,雄伟壮观的古建筑—何岭关。关上横雕的“何岭关”三个大字,笔迹雄浑峻逸,系清咸丰五年(1855)知事张诠庆所书。东侧有烧纸塔和土地庙,终年香火袅绕不息;西侧则是经过前人精心彩绘的避雨亭和哨所等古建筑物。入关后,迎面有幢以石垒造的高屏障,巍然屹立,气势磅礴,挡住视线,过往行人只从高屏的西角拐弯通行,何岭关东西两边沿着山势筑起一条绵延起伏的防墙,附沿防墙挖着一道延绵不绝的防沟,这是历史以来防御外侵的军事设施,诸如此类的古建筑物,真把整个何岭关装点的雄伟壮观,给人以“一夫当关,万夫莫上”之感。
何岭关的何岭街东部,有兵站一座,专供兵员膳宿用房(已毁、遗址尚存)、和一处可容纳几千人的练兵场,故何岭关历来素有“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之称(也叫何城)。古代越王无诸在钟山乡土埕埔筑蛇湾城驻守时,守住何岭关;兴化军和县治设置游洋时,控制何岭关,宋朝农民起义军林居裔在游洋举义旗,固守何岭关,宋廷派重兵攻克不入,后分兵绕道莆田莒溪,才被平定;宋陆秀夫为国扶宋室,负少帝昺(昺年少无知)下何岭,后来陆秀夫经榜头昆头到枫亭活水亭与蔡荔娘成婚:民国七年(1918)蒋介石任粤军许宗智部下参谋长时,曾带兵登上何岭,驻在钟山黄氏宗柯接见当地文人张素安、胡友梅,谢琼廷、张观澜等人后,去攻打永泰县,1925年北伐军入闽,北洋军阀周荫轩团闻风取道何岭夜遁;民国初原国民党总统严家淦(任福建省财政厅长时)到仙游考察,登上何岭;公元1934年1月“闽变”时,十九路军驻仙,蒋介石派卫立煌率兵取道永泰由何岭南下,围攻十九路军;民军旅长吴威调驻福州,也曾率部登上何岭赴任,在道旁勒石赋诗;公元1943年中共福建地下党省委机关迁驻钟山乡上梧底时,派苏华、陈文兰等同志在何岭头下厝寺建立联络站,控制何岭关;公元1944年仙游青年军队伍取道何岭开赴抗日驻地;公元1949年春中共闽中游击司令部在莆田县大洋成立,派独分队控制何岭关要卡。同年八月中共仙游县工委驻在钟山,调集全县游击队浩浩荡荡,直下何岭,会师榜头,一举解放仙游城。
何岭的摩崖题刻和诗作甚多,道旁有的因年代悠久,风化不清,在太师亭下的石林中可看到的摩崖题刻有宋朝侍郎、开国侯、书法家陈谠书留“何岭”“忠孝”手迹,雄浑遒劲,严谨苍老;明嘉靖三年(1524)何晋的五言诗曰:“停舆何岭间,岭我姓何同,金脰名传久,丹书妙莫忘,乾坤余胜概,古今仰高风,禄石题双姓,岿然共始终。”大岩壁上有民军旅长吴威题刻:“剑气破山裂,马首来自东,高歌大风起,天与一关雄。”字迹苍劲大方,在楼梯层的岩林上有光绪十九年(1893)六月,仙游知县王□把严禁砍伐路树的告示刻在道旁的石壁上;还有宋南康那王陈洪进之女、陈十八娘捐资修铺何岭十七丈石阶,也刻在道旁石上,永载青史。这些摩崖题刻,多少给行人以善举的启迪,多少可以使人管窥历史的一些面貌,为古道频添上不少的秀雅。
题咏何岭诗作甚多,自古至今,连篇累帙,有宋大学士蔡襄诗:“何岭巍峨欲插天,回头人与白云连,桃花不点寻常路,从此依稀度九仙。”明状元龚用卿诗:“寻真初入仙游路,晴日春山兴不违,山向穷时皆鸟道,路当险处有柴扉,云边乔木千重暗,涧底清泉百道飞,欲向神仙求秘术,沧洲早已著荷衣。”明御史黄庭宣诗:“旧事准南有八公,何家九子又乘风,不知汉武求方外,曾否寻思到此中。”国朝知县刘方蔼诗:“危峰十里逼遥天,高下松杉翠影连,鸡犬忽闻白云处,数家烟火迫神仙。”宋参军黄钟《何岭怀古》诗:“缕缕浮云一线穿,老松窈窕石娟娟,五芝采就辞尘壒,九鲤飞时忆汉年,岭尽斜阳犹迫翠,风情尽蹬可谈九,卢江去后寻消息,肯与准南共拍肩。”宋县尉吴有定诗:“昔闻九仙灵,今登九仙地,袅袅一炉香,寥寥千载事。”清代名儒胡万若《早登何岭》诗:“人自云中出,鸟从天外飞。”清名人傅砥人《肇修登何岭》诗:“巨灵不敢辟,愚公不敢移,留此蚕丛道,一步一嘘唏,入险又出险,临危偏不危,担夫喘未已,慰言行且迟。”乾隆进士翁筠楼诗:“岭外白云双雁过,林间红叶一僧归。”还有诗作甚多、不尽枚举了。
登何岭入小街,颇给人别有一番滋味,人道,“吃鱼何岭头”一点不假,何岭头街道原是莆(田)仙(游)永(泰)三县的集市贸易中心,每天上午九时至下午3时,这三县的山区、平原、沿海的土特产、海产以及工业品、纺织品、水果等各类物资,都集中到这里来交易,人来人往,人山人海,拥挤的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自古以来,何岭就有着“半岭亭吃(早)饭,庵坪亭下船”的美好传说:相传古代榜头地区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地下曾经挖出不少的船绳、船板)海水涨到庵坪亭地带,船停泊在庵坪站。现在庵坪亭地方的古建筑遗址很多,从地质勘察,以虚坪亭下传说仙迹楼梯层地带水平线为界限,界线以上的坡地,土壤肥厚,草木苍翠蓊郁,露石不多,而界线以下的地皮则乱石遍布,群石繁生,且石头尖端都是向上的,而草木不长,仅这些群石尖端翘翘向上者,民间也留下神奇为传说,说的是古代神仙要把这满山(楼梯层)的石头像赶猪一样赶到古邑去筑城墙的,不料才赶到这里,竟被一位哑巴看见,呵斥一声,这石头就不再走了,任仙人怎么驱赶,石头动也不动了,全都停留在里了。人们登何岭环眺榜头四周的环山,就可清楚地看出水平界线以下的榜头镇东面的新郑村出米岩寺和北部的后坂寺等地的都像何岭一样,岩石垒垒,怪石峥嵘,其中自然还有许多动人的神奇故事。这可以说明“半岭亭吃(早)饭,庵坪下船”的传说是有依据的,也是古代的现实情形的写照,更可看出何岭古道早在远古时代就是水陆交通的重要站头了。
公元1958年何岭公路开成通车后,古道的过往行人,虽然日渐稀疏,但古迹名胜和雄姿,仍然吸引着不少旅游者和考古学家的青睐。
-END-
转载 | 《仙游文史资料》第八辑
摄影 | 游心华
编辑 | 罗婷婷
审核 | 林慧晶
微信最新改版
没有“星标”和“在看”
会找不到我们的动态
快把“仙游微事公司”设个星标?或置顶
掌握一线资讯、爆料直达
快人一步获得仙游最新动态
↓↓↓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