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新石器时代的固原 (上)

文摘   2024-11-09 13:08   宁夏  

- 新石器时代的固原(上) -



新石器时代的固原



宁夏境内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体现出先民们依山傍水而居的理想居住形态。从旧石器时代的水洞沟遗址看,远古时期宁夏境内的人类活动较少,但是到了新石器时代,宁夏境内普遍发现了人类活动的遗址。固原市境内(包括中卫市海原县)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存 670 处,主要分布于泾河、茹河、葫芦河和清水河等河流及其支流沿岸便于人们生活的坡形台地、丘状山坡及塬地之间,墓葬大多高于居住遗址,位于山梁的较多。主要的文化类型与中原文化密切相关。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在宁夏境内不仅有充分的体现,并且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原始文化——菜园文化及齐家文化。



固原市隆德县页河子遗址位置图

图片来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固原的新石器文化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指分布在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其边缘地区一种新石器文化,因最早发掘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在全国范围内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数千处,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9个省区。宁夏的仰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固原市,具有代表性的属隆德页河子遗址。页河子遗址位于隆德县城西南约 20 千米渝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1986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和固原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为 400 平方米,发现房屋 1 座、残破白灰面 2 处、灰坑 93 个。在页河子遗址中,出土有极少量的仰韶文化早、中期的陶片。有弦纹罐和窄唇卷沿彩陶盆,彩陶均为泥质砖红色,黑彩,花纹为弧线三角和圆点纹。仰韶文化晚期遗存有 12 个灰坑,清理出了大量的遗物,夹砂陶居多,泥质陶次之,陶色以橘红或橘黄色为主,纹饰以绳纹和线纹居多,附加堆纹也占有较大的比例,篮纹较少。


陶尖底瓶

 1986年宁夏隆德县沙塘乡页河子遗址出土

图片来源:宁夏固原博物馆


除了发掘的页河子遗址外,固原还有一些其他的仰韶文化遗址,综合调查及发掘情况,共存有 15 处仰韶文化遗存。其中,原州区 5 处,彭阳县 3 处,西吉县 4 处,隆德县 3 处。分布地点虽然不多,但也有早、晚的区别。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存,在海原(今属中卫市管辖)等县也有发现,证明仰韶文化西至已达泾水上游。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一种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社会经济生活的氏族社会时期文化。因1923 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距今已有 5000 到 4000 年时间。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曾经也被称为“甘肃仰韶文化”。这类遗存除了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外,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和隆德等县(区)也有分布。经过正式发掘的如红圈子新石器时代墓地。

红圈子新石器时代墓地位于七营镇(今属中卫市海原县管辖)墩顶山红圈子东山峁,山岗为带状坡地,坡度平缓。1988 年 7 月和 1989 年 8 月,固原博物馆、固原县文管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联合对该遗址也进行过调查,此次调查所征集到石、骨、陶等质地的出土器物 133 件,其中石器有斧、锛、凿、刀、纺轮、绿松石饰等;骨器有牙饰、骨珠等;陶器为大宗,有 118 件,根据陶质、陶色不同,分为泥质橘黄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沙红陶、夹沙灰陶 5种,泥质红陶占多。


单耳彩陶壶  

1988年宁夏固原县七营乡柴梁红圈子出土

图片来源:宁夏固原博物馆


除此之外,在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中河乡,隆德县凤岭乡,彭阳县新集乡、城阳乡等地均有马家窑文化遗存。马家窑文化经历了较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从石岭下类型到马厂类型,前后延续了 1800 年左右。从对遗址的发掘中可以窥见,马家窑文化是一个较有地方特色的考古学文化,其制陶业空前发达,陶器数量位居我国史前文化诸类型之首。

菜园文化

菜园新石器文化遗存是宁夏南部地区带有地域特色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因海原县菜园村遗址而得名。时间上和马家窑类型的半山、马厂类型相近,在不同的区域内并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域特征,并体现出跨越时空、凝聚四方、辐射四方的特点。不仅在海原县发现的大面积的菜园文化遗址,也在原州区、隆德县、彭阳县发现了相近的文化遗存。1985—1989年,历时四年先后发掘了寨子梁、二林子湾、切刀把、瓦罐嘴墓地和林子梁等遗址。出土的遗物中主要有生产工具、日用器皿和装饰品。

在固原,与菜园遗址大致属于同一个文化范畴的文化遗址有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店河墓地、海家湾墓地,隆德县上齐家墓地遗址等,但这些文化遗址在时间性与文化内涵方面相互间仍有差别。从时间看,店河遗址与菜园遗址时期相当;海家湾遗址可能比店河遗址还要晚。这类文化遗存所处的时代晚于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早于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宁南、陇东的清水河、葫芦河、泾河上游一带,部分文化因素和齐家文化接近,对探索齐家文化的渊源有着重要意义。



彩陶

海原县菜园村遗址出土

图片来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是继马家窑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一样,它也是主要分布在甘肃境内的地域性文化,1924年因发现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绝对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000年,下限相对较晚。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比马家窑文化诸类型广泛,东起渭水流域,西至湟水流域,南达白龙江流域,北如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地区。齐家文化在不同的区域文化面貌也有一定的差别。宁夏境内发掘的齐家文化遗址较少,现已发掘的有西吉兴隆遗址、隆德沙塘北塬遗址、彭阳打石沟遗址等。

兴隆遗址位于西吉县兴隆镇西北约 1.5 千米处,处于葫芦河、烂泥河和一条不知名小河的交汇台地之上。清理的两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出土有双大耳罐、单耳罐、鬲。在地表还采集有较多的陶片遗迹石斧、石刀、石锛等。采集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红陶、夹砂灰陶都很少见。纹饰以绳纹最多,篮纹次之。大部分皆为手制。器形以带耳罐和鬲为多,此外还有圈足器、尖底器、瓶、饰品等。

隆德县沙塘北塬遗址全貌

图片来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隆德县沙塘北塬遗址位于隆德县沙塘镇北侧的塬地上,属于齐家文化早期遗存,在该遗址发现有较早期的素面红陶钵和红陶黑彩钵。房址类型有半地穴式、窖穴式、窑洞式三种,其中的窑洞式房屋保存较为完整,在同时期其他遗址中少见。在房屋的周围分布有圆形或椭圆形灰坑,部分灰坑口小底大,呈袋状,可能具有窖穴的储藏功能。出土有较多的陶器、石器、骨器,另外,还有少量的蚌饰。陶器器形以罐、双耳罐、单耳罐、盆、斝为主,未见鬲。陶片以红陶为主,灰陶较少,红陶颜色多不纯正,偏黄色。纹饰以素面为主,其次为麦粒状绳纹、篮纹、绳纹,还有少量的刻划纹、附加堆纹以及戳印纹,磨光黑陶和红黑双彩彩陶较少见。另外,2016 年对沙塘北塬遗址发掘出土家养黄牛的古DNA 研究表明, 这里的家养黄牛和青海地区新石器时代家养黄牛的母系亲缘关系非常接近,证明公元前 4000—公元前2000 年这里已经成为东西交流的重要区域, 起源于中亚和西亚的牛羊等动物饲养,可能在这个时期经过这里进入中原。

隆德沙塘北塬遗址出土的龙山时代陶豆

图片来源:《固原通史》


彭阳打石沟遗址位于彭阳县古城镇店洼水库北岸,背靠山坡,遗址发现房址33 座,发掘 15 座,房址依山势成排分布,同时发掘灰坑 66 个, 墓葬 7 座, 陶窑 1座,出土遗物 400 余件。房址以地面式、窑洞式以及半地穴式三种为主。地面式房址 12 座;窑洞 3 孔,其中 1 孔保存完整,在同时期其他遗址中少见;半地穴式房址 4 座。灰坑以长方形、圆形或椭圆形袋状坑为主,多分布于房址前。出土的遗物主要以陶器为主,另外,还有数量较多的石器、骨器、蚌壳以及少量的玉器。陶器为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器型主要有鬲、斝,敛口器、双耳罐、单耳罐、折腹盆、钵、双耳杯、单耳杯等,其制作方法仍沿用手工泥条盘筑法;纹饰主要有绳纹、篮纹、戳刺纹、附加堆纹以及刻划等。石器主要有斧、刀、凿、镞、石磨盘等。骨、角器有骨针、骨锥、鹿角等。玉器主要为加工玉器时所剩的残片、残段,其器型大致有玉璧、玉璜、玉环、玉斧等,玉质有青黄玉、青白玉、墨绿玉等,个别完整器有玉琮、玉锛等。这些均为研究泾水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彭阳县打石沟遗址出土的陶器结构图

图片来源:《彭阳县文物志》


固原境内的齐家文化多属于齐家文化早期,除齐家文化典型的器物双大耳罐、陶杯、单、双耳罐外,也受到陕西长安客省庄二期文化的诸多影响,尤其表现在数量较多的三足器上。在宁夏境内尚未发现有齐家时期的铜器。



来源:固原方志

宁夏固原博物馆
宁夏固原博物馆筹建于1983年,1988年9月25日落成开放。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是一座以收藏历史文物为主,集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展示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一级博物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