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徒:前几天让大家细读王安忆的短篇小说论短文,大家都努力读了,现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王安忆的短篇小说理论,分析徐则臣的《边境》。读书、思考、写作,如果能学会这个方法,就会有很大进步。
以上是我布置弟子们的任务。为此,我还特别加了一句:虽然大家都是老师,在教学生时一套一套的,却很少把教学生的方法用到自己身上。
就有弟子追着说,王安忆小说论和徐则臣的小说,一起研究,太复杂了。
我说,也很简单,你就把王安忆的小说论和徐则臣的小说,当成你的学生。
有弟子豁然开朗,说懂了,就是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小说当成学生,把什么都当成学生。
我笑说,你说的对,但有个前提不要不要忘了,你还得记住你是老师。
记住自己是老师,又把自己当成学生,这可能吗?这方法可行吗?
弟子们虽然都是老师,但多是中职学校的老师,习惯找标准答案,对于我提出的把自己、把小说、把一切当做学生的方法,不知道到底理解了多少。
最近一段时间,人类学家项彪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比较流行,这本书我也买了,还没有打开细看,看了一些评论,知道这一提法的核心是自己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自我中包含他者,并拉开距离对这个多远自我进行分析研究。
我所提倡的“既不忘自己是老师,又把自己当成学生”,这并不是从项彪那里借鉴来的人类学方法,而是在跟弟子们聊天讨论时的灵感咋现,因为弟子们常常以对某种新知或解剖自己有畏难情绪,但又有着老师的好为人师的美德与技能,如何把这集于一身的二律背反的学习与教育情绪,进行有效调和,我就生发出了这样的想法,要是老师们也能像对待学生一样对待自己,像严格要求学生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像帮助学生一样去帮助自己,像为学生解疑释惑一样为自己去研究去钻研去解疑释惑,那么,老师们在自己的知识学习面前,在自己的各种疑难面前,一定会无坚不摧,无往不利。
举一反三,推而广之,既然老师们一遇到学生就兴奋地想去教育引导培养,既然老师们能把自己也当成学生去教育引导培养,那么,对各种疑难,各种困境,各种知识,各种课题,也一定能迁移,把对学生的那种劲头拿出来,或者,直接把这些当成学生去教育引导研究帮助。
对学生的那种劲头,升华一下,就接近教育家精神。而对问题的那种劲头,升华一下,就接近科学家精神。教师们,真的树立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无论是学生,还是对自己,还是对问题。
最怕的是分裂,对学生一套,对自己另一套,对辅导作业是一套,对解决实际问题又是另一套。有大成就的教育家科学家,对学生,对自己,对世界,对问题,大概是一视同仁的。
把教学生的方法,用到自己身上,既不忘自己是老师,又把自己当成学生,既是方法,也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