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迈(Chiang Mai),泰语意为“新城市”,被人们称为“泰北玫瑰”,世界迈村。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论城市风光,作为泰国北部最重要的人口聚集地,这里不像都市,更像是村镇;论生活成本,清迈的物价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一,上海的二分之一。在香港只能租十几平蜗居小屋的钱,在清迈可以租到带前后院的两层小别墅;论国际化程度,单就我持续一周的观察,在路上遇到不同国家的人,听到不同国家语言的机会远比如今的上海高的多,甚至在某些方面也超越了香港。
是什么给了清迈这样的吸引力,使之可以凭借看似简陋的城市基础设施成为国际化的大舞台,承载了丰富多元的活动和参差百态的人群?这是我此行想要试图去回答的问题。
安全 还是 危险
首先,最基础的是安全,没有安全保障,压根就不必再谈吸引力了。之前跟朋友、家人说要去泰国,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提醒我要注意安全。在我自己以前的认知里,泰国经济落后,遍地都是大象和人妖,随时可能会被骗,被拐卖。一部《孤注一掷》,深陷困局,一部《消失的她》,有去无回,这些影视作品更是给东南亚旅游平添了诸多安全担忧。但是,如果我们去看NUMBEO通过真实统计数据对世界各个主要城市的安全性评估报告,就能知道在2024年世界排名中,香港78.4分,排第15;清迈78.0分,排第17,比新加坡,东京甚至是赫尔辛基都要更安全,是整个东南亚最安全的城市。
确实,一份报告是否准确需要质疑,即使准确也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出入平安。会有很多人宁可相信夸大其实的个别故事,相信道听途说的情绪化输出,也不愿相信客观的数据。但我还是愿意基于统计学的概率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更新认知,如果把自己困在信息茧房里,那只会失去接近真实的机会。
寺庙 与 集市
在来清迈之前,我看了youtube,微信、小红书上很多关于清迈旅游的推荐,但当自己真的到了这里,乍一眼是有些心里落差的。清迈古城不是类似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这样旅游意义上美景高度集中的古城,它只是一个行政区域。别人(包括我自己)发在社交媒体上的图片都是经过筛选和美化的,是城市精华的碎片拼贴,但当你进入到一个完整的、流动的空间之中,看到的除了,美、异域风格、活力,同时也有混乱,无聊和肮脏,有流浪的猫狗,有低矮破旧的平房,有尘土飞扬的道路,但这正是身临其境的意义所在。
埃里克·斯蒂芬·雷蒙(Eric Steven Raymond)在《大教堂与市集》(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一书探讨了开源软件开发的两种模式:大教堂模式和集市模式。
大教堂模式(Cathedral Model):类似于“精英”主导的项目,开发人员往往是少数,所有开发过程都集中在内部,代码仅在正式发布后对外公开,注重严密的控制和质量保证。
集市模式(Bazaar Model):即一个开放、自由且不断演进的过程,鼓励任何人参与,开发者和用户可以在任何阶段贡献代码、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意见,能迅速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产生创新。
我发现这两种模式在清迈的城市里都有着非常典型的表达。
大教堂在这里体现为佛寺。泰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是佛教徒,在清迈,最华丽、花钱最多的建筑是寺庙,最干净的地方也是寺庙,进入都要脱鞋,庙里铺着砖石、凉席或者地毯供人们参拜。古城内部、周边以及城市西侧的素贴山上有众多寺庙,罗摩利寺、帕辛寺、契迪龙寺、清曼寺、乌蒙寺、切利寺、啪啦寺、双龙寺等等,每个寺庙形制相似但是装饰各异,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只可惜我对于佛教的历史、教义实在是知之甚少,所以也只能欣赏、赞叹一下寺庙建筑群的精美了。
清迈最让我觉得有趣的是集市,风格不同,地点不同,开市的时间也不同,比如有日常营业的宁曼1号集市、瓦洛洛市场、长康路的夜间集市,非常接地气的清迈大学前门夜市;只在周六上午开放的面包集市,只在周末上午开放的椰林集市、JJ集市、雨林集市等等。这些集市不仅售卖各种生活用品,手工艺品,遍布小吃摊、酒吧,饮品店,有的还有游乐设施,街舞表演、泰舞表演和泰拳比赛。
如果说寺庙让人们在精神上聚集在一起,那么集市就是让人们在身体上聚集在一起。城市最初和最终的目的就是聚集,聚集带来了活力,带来了商业的极大繁荣,带来了更多的交流和创造。同时,通过与他人在空间上更亲密的接触和互动,孤独感被冲淡,人们能够更强烈地感觉到自己融入了城市的心流,成为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步行困局
没有一个城市是完美之都,应许之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问题,就如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一样。比如清迈水质很差,宾馆提供的水即使烧开也不宜饮用,只能喝矿泉水;再比如每年1月到3月因为烧山引起的严重雾霾以及9、10月的山洪内涝。
但要说在清迈什么让我最难受,那一定是过马路。这里的道路对于行人非常不友好,即使是在古城或者宁曼路这样的游客聚集区,斑马线也非常稀少,即使有斑马线的地方,要么没有匹配的交通灯,要么等待时间非常长,你必须打起12分的精神,才能决策什么时候该过马路。人行道也被车道和商铺严重挤占,有一段,没一段,高一段,低一段,行人需要很仔细地看路,因为前面随时都可能有个坑,让你一脚踩进去。因为步行活动只在少数区域较为舒适,所以游客日常出行大概率都会打车。一个人出行的时候,可以在bolt(泰国打车软件)上叫一个“摩的”,比出租便宜,速度之快真的让人有种飞驰的感觉,确实是不错的体验。
在NUMBEO的统计数据中,清迈的交通出行67.7%都是私家车,其次占比最高的是摩托车,为11.1%,公共交通只有7.1%。这跟我的直观感受是完全匹配的。同时,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方式的缺位使得机动车尾气大量排放,以至于清迈许多街道的空气质量堪忧,噪音干扰更是难以根除的大问题。
离开的,留下的
清迈在Tripadvisor评选出的亚洲旅游目的地中排名第16,同时还是数字游民的一大基地。从数据来看,清迈的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是比香港还要高的。
一个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可能性。有寺庙就可以去礼佛;有集市就可以去购物;有公园就可以去散步;有博物馆就可以去看展;近水可以划船,近山可以登山。
大家选择清迈,是因为丰富的美食,多样的夜市、宽松的社会环境,超快且无限制的网络,最重要的还有低廉的物价。只需要几十铢(十几块人民币)就能买一杯饮料或者咖啡,在街边坐一整天;一两百多铢(大约十几到二十几块人民币)可以吃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一两千可以租一套很不错的公寓。
清迈给人的惊喜是有纵深感的,在看似平平无奇的街道上,偶然就会发现非常美丽的角落。这里极少有连锁店,预制菜,都是由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小店面组成的,给了人们极大的选择空间
对于一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我现在觉得,城市的吸引力来自于地域性和包容性的完美整合。
先说地域性,清迈保留了大量形式精美,装饰各异的寺庙建筑,保留了佛教徒的生活习惯,保留了集市上售卖的大量本地手工艺品,保留了泰式massage之类的特色服务,这些都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人们会明确知道,这里是泰国,是清迈,不是什么别的地方。
再说包容性,到泰国工作、学习、游玩的人完全不需要学泰语,会英语就可以畅通无阻,不会英语也没关系,满大街都有中文标识,很多餐厅、商店里的服务人员中文说的都非常溜。这里没有那么多限制和禁忌,它允许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允许不同国家的节日轮番上演,允许自由的聚集,沟通和碰撞。在这样稀缺的城市特质面前,交通和空气问题似乎都变得无足轻重了。
因为包容,所以开放。一个城市只有开放,只有不断和外界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流,才能长久保持活力。如果自以为是,拒绝开放,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是在封闭中崩溃,就注定在封闭中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