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获“特殊贡献奖”: 他的争议与眼泪

文摘   2024-11-24 20:30   四川  

10月26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展览开幕。


在开幕式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为获得“雕塑学科90年特殊贡献奖”的山西省政府参事、大同市原市长耿彦波颁奖。

耿彦波,男,汉族,1958年11月生,山西和顺人,1976年8月参加工作,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大学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山西省政府参事。

1976.08—1978.08,和顺县委通讯组干事
1978.08—1981.08,晋中地区团委干事
1981.08—1983.07,晋中地区对台办干事
1983.07—1985.07,山西大学中文系(专科)学习
1985.07—1987.06,晋中地委办公室干事
1987.06—1990.02,晋中地委办公室副科长
1990.02—1991.11,晋中地委办公室信息科科长
1991.11—1993.04,晋中地委办公室副主任
1993.04—1995.03,灵石县委副书记
1995.03—2000.03,灵石县委副书记、县长(其间:1994.08-1996.12,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涉外经济专业学习;1996.10-1998.07,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学习)
2000.05—2003.06,晋中市榆次区委书记
2003.06—2004.02,晋中市委常委、榆次区委书记
2004.02—2006.06,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兼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
2006.06—2008.02,太原市委常委、副市长
2008.02—2008.07,大同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2008.07—2013.02,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2006.10-2008.09,长江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习;2012.09-2013.01,中央党校第33期中青班学习)
2013.02—2013.04,太原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2013.04—2019.01,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
2019.06——,山西省政府参事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届山西省委委员,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19年1月终止)

耿彦波离任大同市长时,洒下热泪。

01
2017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剧中的达康书记火了后,山西的观众乐了,这说的不就是我们耿市长么?

耿市长大名耿彦波,先后在晋中市灵石县、榆次区,大同市,太原市,担任政府主要领导,因为工作理念超前,是山西官场少见的“异类”,争议不断。


耿彦波就任山西灵石县长时,被人骂是“疯子县长”,因为他居然要拿5000万修一座破破烂烂的王家大院,这笔钱是当年县财政收入的一半。


针对他的举报信雪片般飞向山西省委和国务院,当他调离灵石时,有人在当地最显眼位置摆放了三个大花圈为他送行。


耿彦波主政榆次区时,大搞城建,所有马路都被“开肠破肚”,甚至地标性的凌云大厦也因扩路被拆,惹得民间怨声载道,他又被当地人骂作“耿拆拆”。



耿彦波在大同当市长时,因为对破败的老城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建,启动了关乎几十万人的城市大动迁,让大同市容焕然一新,又被大同人称为“牛人市长”。

当他离任时,数千市民举出红色长幅聚集请愿,上面写着“百年一遇好市长,我借用过来”,希望耿市长能留下来。


这时,大同人民觉得他能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称赞他是“耿菩萨”。


不过,耿彦波能成为“李达康书记”原型,却是太原“官方认定”的。

02

2017年8月20日,耿彦波刚就任太原市市长时,《太原日报》官方微博转发其就任大同市长时的工作纪录片,发了一篇题为《现任太原市市长,现实版李达康让下属当场辞职》的微博。


视频中,耿彦波针对某些干部的推诿,上演了一出“现实版李达康让下属当场辞职”的大戏。


会议现场,耿彦波批评一名下属:“房屋的拆迁,搬迁,两件大事么,一件事也办不好。”


对方不开心了,摊开双手说:“耿市长,我现在没有能力把它处理好。”

耿彦波被激怒了,“啪”一声拍了下桌子,指着这名下属说:“就这两天你准备辞职,你就赶快写辞职报告,赶紧换个能干活的人。你跟我耍牛X,你这么个态度不行啊。”


停了几秒钟,他接着说:“我现在都很不高兴,能让你上来,也能拿掉你啊,大同需要的是能干活的,不是需要你这么个官儿。”


还有个视频颇有意思,耿彦波检查某拆迁户安置小区的工程质量,发现地面尘土飞扬,他恼怒地冲施工方说:“你看看你这土,你这是典型的垃圾工程。”



怒气未消的耿彦波又指着负责该项目的一个身穿条纹T恤的男子说:“这家伙表面看上去还挺老实的,一肚子鬼水!你把政府给你的钱拿回来,这个工程不让你干了!”


随后,耿彦波和随行人员翻开小区室外铺设的地砖,发现里面居然没有用水泥固定。


身边施工方赶紧说:“重新弄,重新弄。”

耿彦波毫不客气怒斥:“公开在我面前,你都敢糊弄我,背着我,你还有多少糊弄的事儿?

说的都是大同的事,《太原日报》微博总结道:“耿彦波任职期间在古城修复工作中的艰辛历程,我们市长太帅了。”


但很快,耿彦波让太原的官员就尝到了他的厉害,再次引起争议。


归根到底,耿彦波所有争议的焦点,来自他不断掀起的“建城风暴”。

加微信C88522C,看更多内幕好文!

03

1958年出生的耿彦波是地地道道的山西人,祖籍是山西省晋中和顺县,家族世代务农,只有他父亲曾当过村支书,算是家里的“大官”。


18岁时,耿彦波参加工作,任县委通讯组干事,因为表现优异,随即又调到晋中地区团委担任干事,后又调任该地区对台办担任干事,这是他仕途的起点。


1983年,渴望进步的耿彦波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被山西大学中文系干修班录取,并在这里度过了两年的专科学习生涯。


山西大学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山西大学堂,学术氛围浓厚,让在此学习的耿彦波逐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山大学习期间,耿彦波十分刻苦,每天除了教室就是泡图书馆,深夜还躺在床上看各类书籍。


耿彦波在校期间尤为喜爱唐诗宋词,不仅自诩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抒发治国安邦的理念,据说还能全篇背诵《论语》。


可以说,在当时普遍重理轻文的背景下,痴迷传统文化的耿彦波已经算是个“异类”。


耿彦波对中华文化的喜爱在步入宦海后,也一点点展现在工作中。


工程竣工,他会亲自为项目撰写碑文、铭文;接受采访时,他总是拿诗词歌赋来比喻自己的心境。


1985年,27岁的耿彦波大学毕业就被调往晋中地委办公室,先后担任干事、副科长、科长,33岁就被提拔为副主任(副县级),仕途开始加速。


两年后,耿彦波调任灵石县任县委副书记,不久后又被提拔为县长(正县级),开始真正步入官场权力中心。


灵石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最南端,素有“燕冀之御、秦蜀之经”之称,这里有一座历经明清两朝的“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当地历史上著名的静升王氏家族所建,王氏祖先据说靠卖豆腐起家,逐渐成为当地富甲一方的豪绅。


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扩建,王家大院现存面积相当于北京故宫的1.6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耿彦波上任后,曾迫不及待去王家大院参观,结果很失望,由于年久失修,整座建筑已破败不堪。


于是,耿彦波下令拨款5000万修葺王家大院。



这个决定实在太过惊心,要知道,当时灵石县一年的财政收入还不到一个亿。


消息传出,反对声接踵而至。


有人称耿彦波为“耿疯子”,觉得他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县里的不少领导也反对此事。


即便如此,耿彦波仍然力排众议,坚持对王家大院的修复工作。


在他看来,这笔钱是投资,灵石没有什么合适资源可以开发,但王家大院将是当地未来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那些年,耿彦波一边背着骂名,一边借出差机会,到处宣传王家大院。

1996年,第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在太原举行,耿彦波组织专家前去参观,原汁原味的王家大院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终于名声鹊起,被列入山西4A景区的申请行列。


2002年,随着王家大院成为国家首批4A景区,许多影视剧组纷纷前来选景拍摄,光门票收入每年就超过3000万,成为灵石县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04

那时,耿彦波已回到晋中市城区,担任榆次区委书记,但王家大院最初的旅游业收入并不明显,当地人心疼花掉的5000万,庆幸这个“疯子县长”终于走了。


听见有人汇报当地人为“庆祝”他离开灵石送花圈,耿彦波苦笑着说:“没啥,以后他们就懂了。”


在榆次工作四年间,鞋耿彦波顶着质疑和反对,重新整合了常家庄园与榆次旧城区,又打造了一张“榆次古城”的旅游名片。


在榆次,耿彦波继续他在灵石的作风,只有1%的时间安坐办公室,其他时间不是跑工地就是巡查街道,天不亮就在城内到处转。离任时,已换了6双穿坏的鞋。


那时每天最早见到耿彦波的人,不是政府的工作人员,而是那些凌晨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以及刚出摊的早点铺老板。



工程开展时,耿彦波为了防止开发商怠工,每天都会悄悄跑到现场检查工程质量,而且是每个项目细细查看。平时吃饭要么是路边买的烧饼、面汤,要么就是一碗刀削面吃完了事。


常家庄园修复完工时,耿彦波留下一副楹联:

燕居田园,静听蛙声一片,动情于山水之间也,淡泊方是人生根本;

财取天下,拓开长路万里,报国尽匹夫之责耳,富贵不过身外浮云。


榆次人对耿彦波的付出看在眼里,古城项目完工那天,有人在古城墙挂出横幅:“谢谢你,彦波”。


百度“榆次吧”中,当地网友将耿彦波评为榆次人最怀念的一位书记……

05

2008年,已到知天命之年的耿彦波调任大同担任市长,开启了他执政后最轰轰烈烈的一段故事。

大同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排名仅次于北京和承德。


上任不久,耿彦波走遍了大同古城的大街小巷。


然而大同给他的印象实在太糟糕,“满目疮痍,整个古城被垃圾包围,小巷残破不堪”。


在耿彦波看来,大同拥有无数历史建筑,这是一座城市值得自豪的文化底蕴和风采,但眼下的城市却像一个蓬头污面的“乞丐”。


因为城市规划不合理,大同城内城外几乎都被垃圾淹没,古老的城市毫无应有的人间烟火气。


面对大同的现状,耿彦波深感痛惜。他再次打出了“文化经济牌”,提出“一轴双城”的新规划,准备投资500亿元彻底改造大同。


所谓“一轴”指的是御河,由御河为中线划出“双城”,一边为历史文化名城,另一边则为现代的园林城市,以传统与现代的对比凸显大同市的文化魅力,从而打造出一座气势非凡的历史文化城市。



按照他的设想,这个计划将在任期五年内完成,至于500亿元的建设资金,他计划贷款 100亿元,大同市自筹100亿元,争取上级支持50亿元,而剩下250亿元来源于“经营城市”。


可当时大同全年的财政收入仅为100亿元……


不仅如此,按照耿彦波规划,大同的“大拆大改”,拆的不只是古建筑,还有老城区,牵动的是几十万人的生活。


可想而知,这样大胆的设想遭到了大同当地官员和百姓的强烈抵触,“耿拆拆”的名号随即在大同街头巷尾响起。

06

好在耿彦波屡屡被骂,早已习惯了。

他的人生至理是“宁挨一时骂,不挨千秋骂”,只要能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能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好处,骂就骂吧。


耿彦波是个实干家,把他放在这个位置的组织对他也寄予了厚望,申请的大同改造前期资金也顺利得到落实。


有了资金支持后,耿彦波带着大同市的领导班子开始正式实施“一轴双城”方针策略。


在古城区,他强令古城内所建工程全部停工,同时将古城墙原址上修建的房地产项目全部拆除;在现代城区,他强令干部带头,将城市街道上多年拆不掉的违建房连根拔除。


彼时,大同民间还有个“耿一指”的称呼,意思是说耿彦波指哪儿拆哪儿。


2008年到2009年,仅大同市老城区的拆迁数量就达1.7万户,几乎每个大同人都感受到这场风暴带来的阵痛。


城市拆建工程不仅影响了交通,让老百姓不得不绕路上下班,麻烦至极,而且拆建造成的尘土和噪音,更让人不胜其烦。


就连工程方也叫苦不迭,因为耿彦波每次都会主导工程招投标,将价格压到低到不能低的程度。


而且,耿彦波对古城改造要求更为苛刻。


大同古城墙修建时,他要求施工方必须用古代工艺完成,“重新建窑,重新烧砖,用白灰不用水泥”。

所有工程项目,只要他检查不符合要求,必须立即返工,钱全部由承包单位自掏腰包。


大同的古建筑修复,耿彦波格外上心。



龙泉寺改造时,他一星期去现场两次,从佛像的颜色,到台阶的数量,均有要求。


大同人戏称耿彦波为“造城市长”,怀疑他是拿大同古城改建来造政绩,对他嘲讽不断。



耿彦波也知道大同人在骂他,可他笑着说:“我觉得城市建设是春天挨骂,夏天就好一点,秋天就有收获。”


不过,大同人也记得,耿彦波曾在大同的工地和会场上晕倒数次;甚至做完手术,医生严令必须静养二十天,他第四天又出现在了工地现场。


因此,虽说大同经历了“大拆大改”,引发老百姓诸多不满,但却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群体事件或群众上访行为。


这要归功于耿彦波在城市改造时期坚持的“群众路线”,只要接到群众投诉意见,他一定会认真查看并给出实实在在的解决意见。


耿彦波说:“在我的字典里没有‘钉子户’这个词,不管权贵还是平民,我会一致对待。对于拆迁,我的办法有两条:一是违章的肯定要拆掉,不管是谁的;二是要给老百姓保障房住,如果保障房没到位,就给拆迁补助,让他们有钱租房住。”

07

面对前来反映问题的市民,耿彦波的态度也令人敬佩。

有一次,耿彦波带队在某地开调研会,突然有市民闯入,高喊“耿市长”,要求解决问题。

现场工作人员赶紧起身准备赶人,却被他怒斥:“咋地?你们能进来,人家就不能进来么?”


主政大同时,耿彦波做了不少深入人心的民生工程。


大同是北方城市,冬季需要暖气,但长期只能靠居民烧煤供暖,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味道;城市道路狭小,街道更是处处“脏乱差”的景象。


为此,耿彦波在城市改造期间,大力推行拆小锅炉,推行集中供热政策,同时拓宽路面,修建高架桥,不仅让无数大同人叫好,同时改观了城市面貌。


只要如今开车行驶在东中环、南中环、长风街高架桥上,人们都会夸赞耿彦波:“这些路都是在耿市长来了之后修通的。”


耿彦波在大同五年,共修建道路200余条,400余公里,170个城中村得到改造,让大同彻底旧貌换新颜。



大同老百姓心里清楚,耿彦波不是个只会坐办公室指挥的官员,他常说:“我最忍受不了的就是时间的浪费和等待,我的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


在大同人眼里,这位“灰头土脸”总是穿双旧皮鞋的耿市长比任何官员去工地的时间都多,更是在任何场合都能与老百姓亲切交谈、询问看法的“实在”市长。


当有人质疑:“一个市长怎么能管沙子和水泥比例这么细的工作?这是工程监理的活。”


耿彦波的回复是:“这不是啥深奥的专业,一年不懂可以理解,两年三年还不懂就是态度问题。”


老百姓不怕这样事必躬亲,大事小事都要管的官员,怕的是这样的官员实在是太少了。


慢慢地,大同人对耿彦波的评价变了,说他“是个能干事的人”,开始处处维护。


08

耿彦波指挥修建云冈石窟的时候,国家文物局经调查后觉得项目很多地方有问题,勒令云冈石窟景区工程暂停。


为此,耿彦波遭到了不小的质疑,可这时的大同市市民纷纷挺身而出为耿彦波作保,他也亲自找文物专家再三解释,项目最终得到了认可。


2013年2月,耿彦波被公示为大同市委书记候选人。

大同人很高兴,希望耿彦波能让这座古城变得更有活力。


谁知不久后,耿彦波突然接到了调任太原市长的任命。


消息传开后,上万名大同市民涌上街头,挽留请愿留言,有人还打出了“耿市长,回来”等标语。


一段记录耿彦波离开大同的视频中,坐在车上的耿彦波听说此事后,侧头看向车窗外的街景,百感交集,忍不住落了泪。


据说耿彦波离任时,穿坏了6双鞋。大同惠民西城小区的听闻后,集资要给耿彦波买鞋,每个居民出一块钱。

他们说:“别人给市长送钱送礼,我们给市长送皮鞋。” 


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秤砣”就是耿彦波这份用心。


时间终究证明一切,2003年大同二级以上良好天数为145天,是全国空气污染最重的十大城市之一,在全国113个重点监控城市中环境质量排名倒数第三。


那时的大同人回忆:“天就像扣了个黑锅盖,一年见不上几天太阳。天灰地黑,浅色衣服不能穿,道路尘土飞扬,窗户缝贴上胶布家里依然一天一层灰。”


到了2016年,大同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14天,连续四年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排名第一。


大同城市环境的改观,耿彦波功不可没。


耿彦波离开大同时,有人评价说:“耿彦波确实有能力,5年干了别人50年干的事情,但也花光了50年的钱。”


因此,耿彦波履新太原市长后,仅半年多时间,太原的拆迁量约相当于过去十年的总量,再次招致质疑。


2013年9月,新华社专访耿彦波时,主持人提出疑问:“很多人把您称为‘造城市长’,认为您走到哪里拆到哪里。对此您怎么看?”


耿彦波回应道:“说我‘造城’,是一种妖魔化的概念,也有说我造城是政绩工程。但是,我想反过来问,造城有什么错?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我在整个造城过程中,更多是民生改善的过程!”


“造城要看造什么?我主要是修路,改造棚户区,修学校和建医院。能否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一个城市及格与否的标志。城市要实现垃圾、污水处理、水、电、气、热全覆盖也是造城的过程”。耿彦波接着说。


但是,耿彦波大刀阔斧地古城改造和新城搭建的模式,各种争议从未停止。

09

耿彦波一系列古城改造项目,更是遭受包括国内著名建筑学者阮仪三等专业人士的公开批评,称其违背了文保工作“修旧如旧”的原则,过于“理想化”。

大同官场内也对耿彦波颇有怨言,因为耿彦波离开大同时,给当地留下了超过200亿的负债,至今还没能偿还完。


同时,因为耿彦波在各地的规划太过超前,不少项目因为资金不足已“烂尾”。


其中既有大同古城修复工程,也有榆次老城的二期工程等,都是因为资金迟迟无法解决,导致项目搁置,令当地政府十分头疼。


不过,老百姓很实在,只要是耿市长待过的城市,当地民众都对他表示了高度认可,觉得他是个做实事的好市长。


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之上,对于一座古城的文保开发,学者、官员和民众的观点,矛盾地交织在了一起。


2017年3月,耿彦波在太原市人大会议上,表示:“我们有着辉煌和光辉的历史,今天我们没有把太原的文化做到一个高度,我觉得作为太原的市长,不够格,非常惭愧。”


太原老百姓听了很鼓舞,觉得这位耿市长发言如此实在,后面就等着看他履职期间怎么干一番“不惭愧”的事业。



而这时,国内对耿彦波激进的“造城”模式的质疑已经摆在了台面上。


2019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对大同、洛阳、韩城等五个城市通报批评,其中大同的问题是:“古城或历史文化街区内大拆大建、拆真建假。”


大同被要求限期三年整改,如果整改不到位,两部门将提请国务院撤销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此时,61岁的耿彦波已宣布卸任太原市市长,结束了长达43年的官场生涯,让太原人民很失落。


但是在老百姓眼里,卸任后的耿彦波还是那个和蔼可亲的“耿市长”。


年过花甲的耿彦波经常前往山西的各处历史文化古迹悄悄调研,当被游客认出后,拉着合影,他是来者不拒。


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到备受争议的“造城市长”,官场上的耿彦波始终个性鲜明。无论他愿意不愿意,他已经成为今天学术界和官场始终争议不断的一个“异类”样本。


《人民的名义》里,备受观众喜爱的达康书记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珍惜的是党和人民,给我的这份事业。”


耿彦波自己的话或许更实在:“报国尽匹夫之责耳,富贵不过身外浮云。”


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这样的官员应该更多一点。

——

附:耿彦波的人生哲学:读书、走路、做人、做事



读书


首先是读什么书。要成为一个有用之才首先要读书,多读书。诸葛亮《诫子书》中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才须学也,学须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读书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非学习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华,非宁静不能成就远大的理想。曾国藩说“人之气质本由天生,实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西方哲人培根也讲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吴晗先生说“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读书重要,读什么书更重要。要多读经典,少读流行。现在属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网上有很多流行东西,信息实在太多了。我们面对那么多的诱惑和选择,但那些都是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就和流行服装一样,过去就烟消云散了,浪费时间和精力。南怀谨先生曾经说过现在的教育是有问题的,小学学的东西到了初中就没什么用了,初中学的东西到了高中就没什么用了。从小打造人生的基本功,从小就开始背《三字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年轻时打下基本功,一生都忘不了。年纪老了,今天的记不住,以前的忘不了,该忘的忘不了,该记的记不住。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多读经典。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圣贤的治学之道,是人类文化智慧的结晶。就是用权威的知识告诉人们文化的根本在哪里,做人的基点在哪里。古人太伟大了,人生的哲学问题从来就没有新问题。伏羲画卦大约是在七千年前,就创造了《易经》这门深奥的学问,这是打开宇宙人生奥秘的钥匙。《易经》所阐述的基本问题,今天仍然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孔夫子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假如时光倒转,五十岁时读了《易经》,就可以少犯过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我们有伟大的圣贤。孔夫子在世时没有被重用,甚至被称为“丧家犬”。他呕心沥血、孜孜以求地传播学问、整理文化的精神是可敬的。以前的六经都是刻在竹简上的,散落的,一根竹简也刻不了多少字,将散落的六经修订好就是孔夫子。如果没有他的整理,先古文化可能就失传了,就不会传承到今天。虽然他未被当世所用,但是成了千秋的圣贤。孔夫子“读易老而忘忧,韦编为之三绝”,“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当时的竹简是由牛皮绳编在一起的,“三”代表多,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夫子翻《易经》翻的把牛皮绳断了很多次。老夫子呕心沥血地整理中国的文化,使中国文化始终站立在世界的高峰。所以说中国人都是中国文化人,是吃中国文化长大的。
经典就告诉了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进行人格的修炼,如何做到“内圣外王”。“人皆可以为尧舜,非不能也,不为也。”所以要读圣贤之书,少读流行,当然流行的也可以在网上看看,浏览一下天下大事,但是不能整天沉迷在那些东西里。快餐文化有色素还有其他不好的东西,就像现在的小孩子不该胖的胖起来了,就是因为饮食中有激素,这违背人生之道,违背自然之道。要沉下去读些经典,比如《易经》、《论语》、《孟子》等。现在经典很好读,有好多的注解。比如读《论语》可参照读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下功夫读经典,只有读经典才能感受到人类的智慧、思维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能感受到伟大的思想体系和经典的精神力量,才能有文化的底气和文化的根本。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基本功,垫底的就是国学基础。把古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知道做人应该怎么做,人格理想是什么,对社会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这些基本功要炼好。
过去讲儒、道、佛三家,中国可以把所有外来文化都同化为中国文化,包括佛教文化也完全是中国化的佛教文化。作为发源地印度的佛教文化已经衰落了,真正的佛教文化现在中国,是中国化了的,是把儒家文化融合到佛教文化中使它进一步成长。儒道佛三家对人生都是有用的,所以叫“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所谓“以佛修心”是从名利和贪欲中解脱出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快乐。“以道养生”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与四时合其序”,符合自然天道的变化,符合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符合天道、地道、自然之道;“以儒治世”是用儒家经世致用之学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提倡以出世之心对待入世事业,以看淡名利的心情来对待入世的事业。读经典要把经典当作一种终生旅行的方式,人的生命方式。在人生的旅行中有经典的伴随将会是一个快乐的人生。
有人总结读经典有三个过程:首先是忍受,读经典时不可能像读小说那样快乐轻松,半醒半睡都可以读,读经典时要头脑清醒,深刻思考,忍受寂寞和枯燥;第二是接受,由忍受到接受就进入了新的境界;最后是享受。明代王艮说“乐学”,“学是学此乐,乐是乐此学;不学不是乐,不乐不是学”。快乐是因为学习经典,学习是学习经典的快乐;不快乐就不叫学习,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快乐。穿越千年和古人对话是一大快乐。曾国藩讲,“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读经典要读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著作,增强理论思维,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原则性和系统性。同时还要读有关业务的书,干一行爱一行,要爱岗敬业。干哪一行要成为那一行的专家,不当知识分子也要当知道分子,不能一问三不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
读书修炼应向古人学习。曾国藩是一座高山,高山仰止。他终生进行自己的人格修炼,在道光二十年,也就是他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给自己定了课程表,其中有十二项内容,后来被称为曾国藩的读书“条规”。
第一是“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第二是静坐。正位凝命,如鼎之镇。每天察思自己过错。第三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决不沾恋床。第四是读史。曾国藩是个农家子弟,当年他在外读书时借钱买了《史记》。他父亲给他的信中说买《史记》可以,借的钱父亲替他还,但是希望他每天要读,这样就不辜负父亲的一片心。曾国藩立志坚持,“每日圈点十页,如果中断就是不孝”,他把读书和孝联系了起来。第五是写日记。曾国藩一生写日记从不间断,日记是他人生修炼的百科全书。第六是日知其所无。就是要每天知道以前不知道的。第七是月无忘其所能。每月要检点自己学的东西是否有丢掉的,每月要作诗文数首。第八是谨言。就是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第九是养气。养浩然之气。第十是保身。就是节劳、节欲、节饮食。第十一是作字。每天早饭后写字半小时,一生没有间断。第十二是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曾国藩为镜,可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圣贤之道从修养始。


走路


其次是走什么路。天下的路有大道有小道,有人觉得大道太难走、太漫长,总想走小路走捷径,所以人生常常有机巧之心,投机取巧。要真正成就事业要走什么路呢?叫“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天道忌巧”。天道是厌恶投机取巧行为的。“以天下之至拙,应天下之至巧;以天下之至诚,应天下之至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一分辛苦一分收获。“天道忌巧”,投机取巧的路是不会长的。鲁迅先生说过“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走了捷径可能有效,但是有限制的,是行而不远的,人生一定要下笨拙的功夫。凡是成就事业都是这样,都是非常辛苦的,都是长期劳心、劳力的结果。天上不会掉馅饼,人间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相信什么策划,有一个主意就能上了天,能一夜暴富,世界上没有那样的捷径可走。人生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什么叫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就叫路,要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路。孟子讲“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泉水滚滚涌出,日夜不停,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最后流入大海。古人讲的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最高的人生哲理,我们要当老实人,一步一步向前走,要下苦功夫、笨功夫,千万不要思巧,巧害人。孔夫子在《论语》中讲“巧言令色,鲜矣仁”,投机取巧、当面阿谀奉承的人很少有“仁”,一般都是小人。曾国藩写过一副对联,“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清明”。“做事要开张,做人要低调”。朱熹说过“圣贤之言千言万语教人从近处做起,古人于小学小事中得大学大事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就是叫人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情中明白大的道理,小中见大。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把两脚踩在大地上,不能踩在云中,那样是会掉下来的,那不是我们踩的地方。“地势坤,厚德载物”,立足大地上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天道忌盈”。月盈则亏,十五月亮最圆,十六就开始亏。“日中则昃”,这是自然的现象,太阳到了中午的时候就要偏移。曾国藩最欣赏的状态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生的好季节,花开了马上就要凋谢。乾卦的上九说“亢龙有悔”,“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太高了就物极必反。《管子》说“斗满人概之,人满天概之”,斗满了人要把它刮平,人满了老天就不高兴。“天道亏盈而益谦”,天的本性是要使盈者亏损而补偿不满者,盈就是满,就像月盈亏;“地道变盈而流谦”,地之本性是要使盈者溢出而流向低凹的地方;“鬼神害盈而福谦”,鬼神的本性是损害盈满者而福荫谦下者。孔夫子讲“子不语怪力神”,“祭神如神在”,“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神是一种宗教情怀,是一种信仰,人生没有宗教信仰是很可怕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累善德的家族,就会有享不尽的福留给后世;如果不积累善德,那么后世必定遭殃。“人道恶盈而好谦”,人的本性是讨厌骄傲自满者而喜好谦虚谨慎者。《易经》里有六十四卦,其中有一个谦卦,谦卦是这样画的,上面是坤,下面是艮,坤为地,艮为山。山都比地高,但是要谦虚到把山放到地的下面,把自己放到最底处,这就是谦卦。在所有的卦像中,乾、坤二卦是《易经》的入门卦,每个卦有六个爻,在六十四个卦象中只有谦卦是六爻皆吉。汉代有人说谦卦“大可以保一国,小可以保一生”,人们都喜欢谦虚的人,“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天道忌贰”。贰就是有二心,用心不专,不忠诚,无恒心。古人常讲,人无二志,心无二用。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常。学贵有恒,谋事贵专。成就一番事业,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纠缠如毒蛇,执著如怨鬼”。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付出,才能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志向,才能有至死不做“二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人生唯有常为第一美德”。孔夫子提倡“君子不二过”。人生是老实的学问,“忌巧、忌盈、忌贰”,这是人生的正道。



做人


第三是做什么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把人分为三种,德才兼备者为圣人,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荀子把人分为三类,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之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之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之妖也。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用君子和小人两极分化的标准,简单进行人生分类。应该结合社会实践解读人生的选择。
一是要做有所作为的人,还是做碌碌无为的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自传,他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生在世就是要有所作为,为社会和别人留下点什么。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索取。奉献使人充实,充实才有价值。
二是要做勤奋一世的人,还是做懒惰一生的人?曾国藩曾经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平庸的人是怎么炼成的?懒惰一生炼成的。“百种弊端,皆由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趋功不敏,一处驰则百处懈也。”人生很多问题就是懒惰造成的。“骄与惰未有不败者,勤字用来医惰,慎字用来医骄”。沈阳故宫有一副联,“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前永泰和”。世上的事,知易行难,但勤奋就不难。行路难,知难不难。勤奋使人进步,懒惰使人落后。勤奋成就人生。古今中外,凡是成就事业的,无一不是勤奋者。鲁迅先生说,我哪里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要想得到别人不能得到的,必须舍弃别人不能舍弃的。
三是做消费人生的人,还是做创造人生的人?消费人生就是游戏人生、浪费生命,枉来人世走一遭。人生有三个过程,第一个是被人养,生下来都得让父母养;第二个是养别人,就是建功立业,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第三个是被人养,靠子女照顾。就是这么“三段论”,中间有这么一段,是有条件创造人生价值的。“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年幼后除老,中间所剩亦不多,还有一半睡着了”。人类社会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每个个体都是人类生物链中的一分子,谁也没有单独消费人生的权利。创造价值,泽被后代,是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本质规定。人生在世,就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要创造价值,不能只消费。你消费、他消费,那么谁来创造呢?
四是做一个胸怀远大的人,还是做一个器小易盈的人?人生的胸怀非常重要。有大胸怀才有大境界,有大境界才有大事业。器小易盈,想的就是鼻尖底下的那些事,成就不了大事业。“大丈夫干事靠的是胸襟”。“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人的胸襟有多大,事业才能做多大。“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眼望星空,脚踏实地,既要有理想,又要脚踏实地。眼望星空不是当空想家,要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从天上落下来。 




做事


第四是干什么事。人生有大事、小事,有全局的事,有局部的事,各种事情很多。不管大事、小事,做事都要有个标准,创造一流,还是甘居下流。创造一流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冯仑在《野蛮生长》中写道,怎么能创造一流?就是要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学先进就是找行业里最先进的,跟上人家学;傍大款就是找做得更好的人,跟人家去合作;走正道,不要走歪门邪道。这是个基本经验,通俗易懂,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怎么造就伟大,要跟伟大的人一起干事才能创造伟大。当年跟毛泽东一起上井冈山打天下的人,与伟人一起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首先要坚定志向。梁启超评价曾国藩时说,一个中等之才怎么能创造千古伟业呢?古今之完人,圣贤的高度,又建立这么大的事功。历史上圣贤和事功是分离的。圣贤之道,孔夫子立言、立德,传播思想、文化、道德文章。曾国藩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把事功和立德、立言结合起来,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做到。曾国藩“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有澄清天下之志。一介书生,抱负天下,改名曾涤生,要洗涤人生,重新开始。当时清朝是个什么社会呢?他给皇帝上奏表时讲,说官场有两个问题,京官退缩,一味琐屑;外官敷衍、颟顸,颟顸即糊涂,是那么一种官场风气。所以他立志自拔于流俗,一生就是要超凡脱俗,一生不爱钱,他真正做到这一条了。做了那么大的官,经手了那么多的钱,却不爱钱。人生立志做大事,做大官有大官的事,小官有小官的事。做官有限制,事业无止境。做官职数是有限制的,有大官、有小官,但做事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延伸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宽人生的宽度,同样的岗位可以作出不同规模的事业。大事小事都要有坚定的志向才能完成。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成败安之于数”,这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
第二是修养品格。品格最可贵、最重要的是责任心。责任心就是能力,能力是随时随地、大事小事责任意识的表现。责任心是长期培养出来的,深入灵魂里面的,是性格的组成部分。做一个负责的人,就是要耐冷、耐苦、耐劳、耐闲。耐冷就是受到冷落的时候能经得起,板凳要坐十年冷;耐苦就是吃苦,这是人生成功的一个要素,也是一个人品德组成的重要部分;耐劳要吃苦在前,孔子的学生问孔子,做官之道是什么呢?“先之、劳之,无倦”。身先士卒,辛苦在前,没有倦怠;耐闲就是耐得住寂寞,不要浮躁。
第三是提升能力。能力就是职业主义精神。职业主义的精髓是什么?职业主义就是专业主义,就是干什么事都要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懂一行。干一行就要成为某一行的专家,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用心,做一个有心之人。“学问之道无穷,总以有恒为主”。不间断一点一点地学,“一天进步一点点,十天进步十点点,百天进步百点点,百点点、千点点就离成功不远点。”“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成于毫末”,日积月累,长期坚持,才能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第四是把握机遇。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人生成功要有时有位,时就是时机,位就是地位。有时无位、无时有位都不行。历史上有个范蠡与文种的故事,当越王勾践想复国、打败吴王时,就是有时机,这时勾践需要人才。范蠡与文种是两个重要的谋士,范蠡随勾践出谋划策,文种主内治国,两人有时有位,都干得很好。当勾践打败吴王,这时范蠡看勾践这个人只能同患难,不能共享乐,就赶紧辞职,与西施泛舟江湖做生意,后来做了陶朱公,就是我们现在拜的财神。这是个智者,非常了不起。走的时候跟文种说,咱们走吧,这里不宜久留。但文种还留恋职位,没有走。时间不长,文种感到不对劲,就赶紧辞职,但这时勾践的赐死书也到了,理由是“先生有七计对付吴王,用了三条计就打败了吴王,还剩下四条计,这四条计请你去地下为我的祖先服务去吧”。文种自刎而死,这就是一个悲剧。有时有位,就是人生的好机遇。现在是干事的时代,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是一个创造业绩、人才辈出的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千百万人的参与,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才的接续。人才兴国,人才当家,这是希望所在。在这样一个时代,一定要把握好机遇,不辜负时代的期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防失联,请加小编私信
▲长按上方二维码添加

推荐:一个讲述人性故事的公众号,独到、犀利、深度、有趣,欢迎关注。

深度犀评
欢迎来到深度犀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