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滨江大道”看崇明!

政务   2024-11-15 19:03   上海  

Wave Walk

傍水临江看崇明


水护崇明

  全世界的水都会相遇,

  就像生活终将回归生态,

  感谢你每一次的温柔以待。


往期回顾:

沿着南横引河,体验“好吃又好玩”的崇明!

“滧”啊“滧”,摇到崇明七滧河


本期《傍水临江看崇明》融媒实景报道,我们跟随记者海波、陈宇雯,沿着崇明的“滨江大道”,一起揭开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动人篇章。


崇明作为中国第三大宝岛,素有“长江门户”之称,三面环江的独特地理位置,让江堤岸线成为了人民的生命线。为了让江堤更“壮实”的同时,兼具美观和惠民功能,崇明启动了环岛大堤的改造工程。


ChongMing

 南门港码头

围绕黄浦江和苏州河“一江一河”,上海各区都在努力打造市民生活新空间,而崇明的“滨江”显得与众不同。除了本身的防汛功能,绿化、景观、休闲等惠民方面的设计,也吸引了像采访中的“崇明瀛通瀛星太极团队”、骑行团等兴趣社团定时定点来此开展活动,更有络绎不绝的岛外游客慕名来打卡,感受崇明这个世界级生态岛带来的别样体验。



ChongMing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往东一路骑行,记者来到了崇明最东端,也是最神秘的一块宝地——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也是全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现在正是候鸟陆续过来的时候。保护区腹地公众是进不去的,而今年11月,这里开展“观鸟生活季”活动,爱鸟人士可通过报名,限流进入腹地。当然,就和记者的采访一样,整个行进过程都必须尽可能安静,避免让敏感的候鸟们受到惊吓。

东滩保护区是候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中间节点。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横跨东北亚和澳洲,大多数候鸟无法连续完成如此长距离的迁徙,因此需要在中途停留和觅食。


别看如今是百鸟翔集,其实在保护生态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科高级工程师吴巍告诉记者,2012年前,这里被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快速侵占,压缩了其他植物、动物的生长空间,也让鸟类可取食的选择变少,候鸟的数量逐年减少。


2018年后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内的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为候鸟提供了面积更大且优质、稳定的栖息环境,保护区内的水鸟数量逐步回升。截至2024年,保护区内记录到鸟类36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20种,二级保护的62种。

ChongMing

 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

从东滩保护区出来,沿着“环岛景观道”,记者来到的是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在这里有个重量级的居民,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


长江口水域是中华鲟幼鱼重要的索饵场和育幼场,也是中华鲟成鱼洄游繁殖的关键通道。

研究中心集中展示有中华鲟、胭脂鱼等长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成立以来,长期致力于中华鲟、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抢救救护,长江口水域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中华鲟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物种保护科科长徐嘉楠介绍,近年来共救助水生野生动物3400余尾,里面大多数是中华鲟,11尾特大型中华鲟。他在2007年救助了第一尾中华鲟,编号2007118,也是当时上海首次实施救治的特大型野生中华鲟。



当年一位渔民在崇明附近水域误捕到这尾体长3米多的23龄中华鲟,专家组赶到后发现,中华鲟的伤势十分严重,全身伤口多达27处,已奄奄一息。专家组经过了惊心动魄的30小时大营救、66天的抢救和84天的康复期,才基本痊愈放归自然。

在面向全上海市民给这条中华鲟征名的活动中,“生生”脱颖而出,一方面取“申城”的“申”字谐音,另一方面则祝愿中华鲟生生不息,与人类一直共同生活下去。


今年国庆节期间有一则重磅新闻:10月1日22时,在经历100多个小时孵化后,第一尾中华鲟仔鱼顺利破膜孵出,标志着国宝中华鲟在上海人工繁殖取得成功。随后几天,总计近5000尾中华鲟仔鱼陆续成功孵出,第一批中华鲟宝宝取名为“国庆宝宝”。


长江的滋养赋予了崇明无尽的活力,也让这片土地成为了上海的后花园、生态的宝库。从“环岛景观道”的美丽江景,到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候鸟翩跹,再到中华鲟保护基地的生命奇迹,采访的每一处都让记者感受到了崇明在生态保护上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

相信未来崇明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家园,定会继续书写出更多关于水、关于生态、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篇章!


来源:话匣子

编辑:张悦阳

责编:李琳、张悦阳

上海崇明
崇明——生态之岛、长寿之乡、宜居之地、智慧之城,关注“上海崇明”,了解生态崇明,分享原味崇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