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LD中国力量丨彭亮教授团队在慢乙肝及相关肝衰竭领域多项研究收获成果

健康   2024-11-19 19:35   北京  

编者按



2024年11月15-19日,第75届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年会于在美国圣迭戈召开。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彭亮教授团队共有4项研究入选大会摘要,其中1项研究成果进行了大会口头报告,3项研究成果进行了壁报交流,内容涵盖了慢性乙型肝炎及其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等领域,充分展示了中国感染病学领域的先进成果,引起广泛关注。《国际肝病》特此报道,以飨读者。

研究一

处于营养风险的HBV-ALCF患者的个体化营养支持: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初步结果公布

李智鹏、王培培、许文雄、谢婵、彭亮



研究背景

营养不良是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常见的并发症,与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失代偿事件发生、死亡等不良结局密切相关。防治营养不良是HBV-ACLF的重要治疗目标之一。然而,由于纳差、腹水等因素,对HBV-ACLF患者实施营养干预的难度大,其益处也仍未被证实。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一种新的营养干预方法对HBV-ACLF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方法

在这项开放标签、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NCT 06128421) 中,处于营养风险(NRS 2002 评分 ≥ 3)的HBV-ACLF患者被随机分配到营养支持组(干预组)或对照组。干预组将接受为期10天的营养支持,其营养目标为:1)能量:1.2 倍静息能量消耗(REE)/d;2)蛋白质:1.2g /kg/d。对照组则将接受10天的标准医院膳食。REE的测量是基于目前的金标准:代谢车间接测热法。主要结局指标是30天和90天的非肝移植死亡率。次要指标包括30天和90天的临床不良结局(腹水,消化道出血,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发生率以及肌肉质量、肌肉功能、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EQ-5D量表)等指标的变化。


研究结果

截至2024年5月,入组患者中有20例可评估30天的主要结局和关键次要结局(图1):干预组(n=9)和对照组(n=11)的基线资料可比。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30天非肝移植死亡率(11.1% vs. 18.2%,P=1)以及30天临床不良结局发生率均更低(11.1% vs. 36.4%,P=0.642),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图1. 干预组与对照组主要结局和关键次要结局比较


20例患者中15例可评估30天的次要结局,干预组(n=8)和对照组(n=7)相比,中臂围(MAC)变化分别为-0.03±0.91 vs. -1.89±1.2 cm(P=0.003);干预组中臂肌围增高幅度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38±5.11 vs. 0.55±5.8 cm(P=0.183)。营养干预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与营养干预相关的不良事件相似。


表1. 主要及次要终点基线至30天的变化


研究结论

初步结果表明,个体化的营养支持降低了HBV-ACLF患者30天非肝移植死亡率和30天临床不良结局发生率,但无显著差异。此外,个体化营养支持显著改善了HBV-ACLF患者的臂围,减少了机体的肌肉消耗。未来将报告更多结果。



研究二

固有免疫促进TAF治疗HBeAg阳性、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的病毒学应答

罗秋敏、许文雄、张烨琼、谢婵、彭亮

AASLD 2024壁报展示(No. 1389)



研究方法

研究团队前期开展了一项RCT研究,纳入HBeAg阳性、HBV DNA高载量、ALT正常且排除肝硬化及肝癌家族史的患者,经过丙酚替诺福韦(TAF)抗病毒治疗48周后,部分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HBV DNA< 20 IU/ml),而较多的患者呈现低病毒血症(HBV DNA 20~2000 IU/ml)。研究者分别将其中3例获得病毒学应答的患者纳入VR组,另外3例低病毒血症患者纳入LLV组,两组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前的临床资料如表1所示。采集2组患者的外周血,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通过降维聚类、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功能富集分析等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免疫学特征。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资料

注:以上数据为均值

研究结果

在进行降维聚类和细胞注释后,分出7种细胞类型(图1-A)。组间比较发现,NK和NKT细胞在VR组存在分布优势。与LLV组相比,VR组的NK_FCER1G、NK_KLRF1、NK_XCL1和NKT_FCGR3A细胞亚群的Ro/e值分别为1.24、1.32、1.21和1.23 (图1-B)。研究者在VR组的上述4种细胞亚群中寻找到15个显著上调基因,包括脂质代谢相关基因SLC27A4、转录相关基因PTMA,以及蛋白质翻译相关基因RPS3A和RPL39等,其中SLC27A4 基因在各个细胞亚群的表达尤为突出(图2)。将VR组中NK、NKT细胞的上调基因进行GO分析,显示主要富集在细胞质翻译和能量代谢相关通路上。


图 1. 细胞分布情况
A. 总样本细胞分类;B. 各细胞亚群在VR组和LLV组的Ro/e分析


图2. 各细胞亚群的组间差异表达基因(top 10)
A. NK_FCER1G;B. NK_KLRF1;C. NK_XCL1;D. NKT_FCGR3A

研究结论

在TAF治疗HBeAg阳性、HBV DNA高载量、ALT正常的“高复制低炎症”慢性HBV感染者的过程中,固有免疫可能对病毒学应答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深入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探索。


研究三

中国基于医院的乙型肝炎筛查管理项目的影响和成本效益:数学模型预测

陈佳、罗秋敏、刘含婷、张博、李菁华、彭亮


AASLD 2024壁报展示(No. 1293)



研究背景

中国的乙型肝炎负担仍然较重,约占全球病例的约29%。为了提高乙型肝炎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于2022年启动了一项院内乙肝筛查管理项目(“热浪计划”),该项目包括患者教育、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项目实施后,HBsAg筛查率、HBsAg阳性患者转诊率、抗病毒治疗率分别从2021年的7.95%、11.23%、57.18%提高到2022年的8.36%、19.32%、62.48%。


研究方法

假设“热浪计划”在广州市综合性医院广泛实施,构建确定性区室模型,预测该项目在2023 - 2030年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流行的影响和成本效益。研究模拟了针对1873.41万人(占2022年广州市常住人口的50%)的六种情景:“热浪计划”筛查率为8.36%、30%、50%和80%,筛查结合疫苗接种,以及现状(即未实施“热浪计划”)。以广州市2022年人均GDP作为支付意愿阈值,计算不同情景与现状对比的增量成本效益比(ICER)。


研究结果

在2023-2030间,在现状下,该队列预计新增118060例HBV新发感染和123258例HBV相关死亡。与现状相比,筛查结合疫苗接种策略可预防55745例新发感染和149例HBV相关死亡,获得单位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所需的平均成本为10754美元。若“热浪计划”在广州广泛实施,且HBsAg筛查率为8.36%,可预防57063例新发感染和2405例HBV相关死亡,每QALY所需的额外医疗成本为14769美元。随着“热浪计划”筛查率提高到30%、50%和80%,可预防更多新发感染和与HBV相关死亡,且每QALY所需的平均医疗成本逐渐降低,从而节省公共卫生系统的总医疗费用(图1)。


图1. “热浪计划”对HBV流行病学及医疗成本获益的影响

研究结论

基于医院的乙型肝炎筛查管理项目(“热浪计划”)可节约成本并具有成本效益,可加速中国乙型肝炎的消除。未来,需推动这一项目在中国各医院的广泛实施。


研究四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低剂量血浆置换、血浆置换治疗早期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成本-效果分析

陈佳、罗秋敏、王璐、郑丽花、张烨琼、刘莹、许文雄、彭亮


AASLD 2024壁报展示(No. 4035)



研究背景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低剂量血浆置换(DPMAS+LPE)可改善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短期生存率,但其与血浆置换(PE)的经济性比较尚不清楚。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15例接受DPMAS+LPE或PE治疗的早期HBV-ACLF患者,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各101例,记录30天和90天的生存率和医疗成本。从卫生体系的角度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研究结果

在30天时,DPMAS+LPE组的生存率高于PE组(99.01% vs 97.01%)。两组平均总成本分别为$10510和$9607,对应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45150,高于成本阈值上限。90天时,DPMAS+LPE组生存率提高了7.97%,每提高1%的生存率额外需要$2886的成本。亚组分析显示,30%<PTA≤40%亚组中DPMAS+LPE治疗可减少患者的90天平均总成本。PTA>40%亚组和30%<PTA≤40%亚组DPMAS+LPE治疗的ICER值分别为10284 和-928,增量净货币效益(INMB)均为正值。当WTP为1倍人均GDP时,DPMAS+LPE在30天和90天的经济性概率分别为14%和75%,当WTP为3倍人均GDP时,30天和90天的经济性概率分别为45%和90%。90天时INMB对患者生存率、人工肝治疗次数等参数较敏感。

研究结论

与PE相比,DPMAS+LPE在提高早期HBV-ACLF患者90天生存率方面具有成本效益,特别是PTA在30%-40%的患者。



专家简介

彭亮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重点彭亮实验室副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助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专区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解剖学会干细胞转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担任《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国肝脏病》《临床肝胆病杂志》《中国病毒学杂志》编委。Liver Research编辑部副主任。发表论文80余篇,“第一/共同第一作者”“通讯/共同通讯作者”在“Hepatology”、“Clin Microbiol Infect”、“Cell Death & Disease”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主持省、部级各项科研基金10余项。先后获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2)、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1)。E-mai:pliang@mail.sysu.edu.cn


罗秋敏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治医生,内科学博士
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青委秘书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感染病学专委会委员兼秘书
获2021年中山大学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022年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2年思维风暴-肝内胆汁淤积全国病例赛总决赛一等奖


李智鹏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 在职博士
研究方向:
终末期肝病营养
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


陈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 博士在读

研究方向:

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人工肝治疗

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机制研究




会场花絮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国际肝病
感谢您关注《国际肝病》微信新媒体!我们每天会为您提供国际肝病专家访谈、专家论述、会议报道、指南解读、最新资讯等精彩内容,第一时间分享肝病领域在科研及临床中的国际最新进展。“同步传真国际肝病进展”,关注微信即刻完美实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