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环境人来说,这几天最火爆的新闻当属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STOTEN)被科睿唯安on hold。第一时间好几个同事和学生就发来消息,看来大家都一样,吃瓜的激情总远胜于看文献。看着投稿记录中满屏的Completed-Reject既扎眼又心酸,一是证明自己是个菜,二是侧面说明STOTEN要求相对比较严格,并不是大水刊。随便写几点小感悟,无任何针对性:
1.这几年期刊预警越来越多,且往一二区期刊发展,而环境领域是重灾区。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已被SCI踢掉,Chemosphere自去年On hold至今一年多还没解封,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也在on hold里躺着,还有好几个环境期刊也被传很危险。总说留给中国足球的时间和国家不多了,这一想,这他娘的留给我们投稿的期刊也不多了啊。
2.期刊的不同角色编辑分工到底如何,兼职的学术编辑们是否应背锅,如何定义合作者等等其实是值得商榷和思考的问题。评估文章最重要的应该是数据的真实/可复制性和是否涉及抄袭剽窃篡改等不端行为,从科研民工和无辜学生的角度来说,科睿唯安一棍子打死整个期刊的同时,也让部分人的处境雪上加霜。
3.同意一种观点:要做有深度的科研,把文章发在学术声誉高的期刊上。但理想和现实是一对冤家,其实谁不想发顶刊,但是实力不一定允许,处境不一定不允许。存在即是合理,期刊等级的多样性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发文章不是科研的根本目的,更不是科研的全部,发文章的意义包括知识传播、科学声誉积累、评职生存需求等等,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科研人员思辨能力和素养的提升,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每一篇文章的发表,或好或差,都记载着他们努力奋斗的痕迹和成长的脚印。而且对于大多数硕士研究生来说,科研与他们今后的生活可能毫无关系,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念想,也想经历完整的学术锻炼和摸一摸科研圈的门板,也想将自己亲手做过的东西和自己的名字永久的留在曾经日夜搜索的数据库中,让以后自己的孩子们看看。这没错,也非常合理。所以期刊有高低之分,研究有深浅之别,但人无贵贱。
4.文章是否被收录以及期刊影响因子有点过度被追捧。有意思的是STOTEN/Chemosphere都是爱思唯尔旗下期刊,WOS给期刊冠以影响因子IF,爱思唯尔也有自己的Scopus,模仿了另一个影响因子Citescore,且影响力也越来越大,WOS一家独大的局面正在悄然改变。其实一些期刊和出版社早有自己的抱怨,例如美国微生物学会ASM早在2016年就宣布不再支持影响因子,不在期刊主页标注相关信息,现状是旗下期刊影响因子显著低于期刊影响力,但期刊的口碑和质量仍有保障,在大众心中的地位仍旧牢固。
5.很多顶级期刊,国人发表的难度要远高于一些西方国家。不是只有中国有大江大湖,江湖遍布世界每个角落,甚至在撒哈拉大沙漠的地下,河流相互交错。
键盘敲到最后,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和本文完全无关的场景,《地下交通站》里贾队长曾有个经典名言:皇军没来的时候你TM敢欺负我,TM皇军来了你还敢欺负我,那TM皇军不是TM白来了吗?
一线民工同志们啊,咱共勉一下吧:期刊虽然陆陆续续on hold,科研还要磕磕绊绊hol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