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新社编者按
在信息洪流席卷各行各业的当下,律师行业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如何在这片红海中脱颖而出,利用多样化的内容载体构建个人或律所的品牌影响力,成为了每一位法律从业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来源丨增长律
作者丨老斑鸠
原标题丨《律师/律所10个常见内容载体的运营观察》
作为律师行业的咨询策划团队,我们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这个(一般是某个产品或某个账号)能不能做?”“那个能不能做?”
当我们听到这样的问题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回问一句——“为什么要做这个?你的初始想法是什么呢?”
因为相比于马上做什么,我们更关心的是追溯一下客户为什么有这个想法,然后再来盘清楚我们接下来优先的发力点到底是什么。
01.律师+朋友圈运营
朋友圈,是有朋友才有圈,否则连点赞之交都像是恩赐。
最近在浏览朋友圈时,我注意到一些律师朋友在发布普法类知识卡片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将朋友圈变成了一个广告平台。
如果朋友圈的内容过于强调专业,其实是另一种商业,因为失去了个人生活和工作的痕迹,那么它的价值就会逐渐流失。我们应当记住,朋友圈的核心场景是与朋友分享生活——“我是怎么度过每一天的”,而非仅仅作为分发物料的场所。
在发布朋友圈时,文字和图片应该相辅相成。例如,如果你分享了一张活动照片,那么文字应该是对照片内容的补充或延伸。如果文字信息量不足,无法与图片形成有效补充,那么你应该考虑减少图片内容或增强文字表达的深度,以确保内容的完整性。
此外,一些朋友可能会在朋友圈进行密集的信息输出,甚至刷屏,尤其是在AI技术的帮助下,产出大量内容变得容易。然而,这种密集的信息流可能会对他人造成干扰。
我们应该意识到,朋友圈是展示个人生活的窗口,如果内容全是广告,且无法反映个人内心世界,那么这样的内容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我建议保持朋友圈内容的稳定性和简洁性,避免过度输出。这样,朋友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为社交工具的作用,成为连接朋友和潜在客户的桥梁,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我相信哪怕你发了硬广,圈友们都会欣然接受,甚至主动了解下你的业务重心是什么。
小结
朋友圈≠广告圈,请注意生活痕迹
文字是对配图的延伸,而不是压不过配图的信息量
稳定的输出,比刷屏更重要
02.律师+社群运营
建一个微信群并不难,但要维护好一个群却是一项挑战。很多群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能会变成资源连接的平台(不排除一些销售简单粗暴的扫群),或者变成广告分发的场所(与群主题无关的链接满天飞)。
有些群很快凉掉、死掉,是因为它快速的完成了自己的功能价值,而缺乏“历史使命”。
社群运营的核心在于内容,只是社群维度的内容是什么?在我看来,这不仅包括群主分享的内容,也包括群友之间互动产生的新内容,注意,有“互动”才是关键。理想状态下,有些内容就是群内独有的,而非外部引入的。
此外,社群内部的氛围和无形约束也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群更活跃,有的群则相对沉默,这往往取决于社群的持续经营和氛围塑造。
那么,如何找补这种氛围?
重视线上社群与线下活动的结合。如果群内成员都是陌生人,可能会产生距离感和隔阂。但如果群内有熟人圈子,并且能够逐渐向外扩展,让陌生人融入,这样的群才是良性和健康的。当然,社群的健康发展需要新鲜血液,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熟人圈子,否则也会慢慢形成熟人“内部梗”的壁垒。
社群不应局限于特定话题或职业标签。社群的力量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不仅仅是特定文章或信息的分享。如前所述,重要的是能否激发成员之间的交流。
如果一个社群只关注特定话题,或者只在一个立场上讨论,那么它最终可能会失去连接的价值,变成信息的单向传播。严重点说,也容易变成一个看起来活跃的信息茧房。
小结
建群,只是开始的开始
资源连接群、广告分发群的走向是因为什么?
如果有条件,请重视线上+线下
03.律师+社区运营
简单点说,社群是即时消息的社区。而社区,是沉淀消息的社群。重要的,不是消息的量,而是穿透时间的力度。
社区运营是私域运营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社群运营有所区别,可以被理解为论坛或小组时代的余辉闪耀。
在自媒体时代,社区运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内容沉淀和交流的平台,如知识社区、论坛板块,甚至是付费社区。
无论是免费论坛还是付费社区,它们都依赖于基础流量。因为人是流动的,而内容是沉淀的。没有流动的流量,内容的沉淀也无法得到保障。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社区会举办一些活动,如投票或专题讨论,以吸引人们留下自己的内容。
对于付费社区来说,其门槛不在于初步的收费标准,而在于长期的内容经营。如果免费内容都无法留住足够多的人,那么付费内容就需要有更高的标准。
如果连基础的互动和内容交互都做不到,如何保证付费社区的长期健康发展呢?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社区可能会变成一个小圈子的自娱自乐,视为“割韭菜”。
对于那些有志于创建付费社区的朋友,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将自己定位为内容输出者,还是大咖组织者,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长久之计还是在于付费用户、社区成员能够自发产生内容,这样的内容甚至可以成为社区长期存在的理由。
其实仔细分辨就能发现,这比社群运营的要求更高,因为社群语境下的“内容”有时不一定基于内容本身,基于熟悉的人的个人魅力也可以。十句话混着三五句口水话也能带过去,而这样的“口水话”在社区语境下,就是会被无限放大的缺点。
因为社区运营更看重的是能反复查阅的内容,而不是生产的所有内容。在论坛时代,“水贴”会被视为破坏社区氛围的洪水猛兽,而在社交平台会笼统的统计为“流量”,就有这么大的差别。
你和社区同行者的分享和观察能否让别人持续关注社区?只有当这些内容汇聚在一起时,才能产生社区的价值。
因此,对于那些只有一时内容储备而没有长期内容经营计划的人来说,最好不要涉足社区运营,因为它很容易变成一个烂尾工程。
如果你确实想试试这种沉淀内容的方式,不妨从团队共建知识库开始,看看自己的团队内部,能否先孵化出这样有价值的内容沉淀池,再考虑从内往外吸引陌生同好者。
请放心,执行想法会给你一切答案 。
小结
论坛、小组时代的余辉
付费社区,离不开免费流量的基础
大咖引流不是长久之计,社区自产内容才有未来
04.律师+短视频运营
短视频的要义是“短”。这是一句很容易被忽视的废话。
在短视频运营领域,我通过分析律师行业的热门视频发现,选题的重要性往往超过了内容本身。
许多视频内容可能并不深入,从知识密度来说只能算浅尝辄止,但它们的标题或选题本身就能吸引观众的注意,从而带来高打开率,然后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完播率,然后……
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内容运营策略,旨在留住用户和创作者。如果你专注于某个平台,跟随平台的运营指引可以事半功倍。在这个阶段,保持专注,不受其他选题或平台的影响,是关键。
坚持更新内容,跟随平台的推荐和阶段性引导,可以帮助你获得流量支持。虽然深入运营可能需要考虑投放广告或内容策划,但在基础阶段,这些并不是首要考虑的。相反,你应该将自己视为一张白纸,专注于作为一个法律知识领域的输出者。
如果你不将短视频运营视为塑造个人IP的渠道,而只是作为获取流量的手段,那么模仿是创新的起点。
不要一开始就试图创造一个全新的、独特的账号,坦率的说,这样的定位很容易陷入一厢情愿的泥沼。很多你现在看起来风格化的账号,追溯起来,多少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作为律师/律所主任,我们的主要职责是专业工作,如办案和律所运营,这个收口没变,我们的动作就不要变形。通过学习、模仿行业热门账号的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输出,可以更高效地参与内容运营。
如果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舒适区,那么你就进入了运营的更深层次——独特的记忆点。
但在开始阶段,建议保持简单,不要想太多复杂的事情,以免影响你的行动决心。至少对于短视频更新这一块来说,很多答案,其实是在出发的路上才找到的,因为千人千面,所以先学会露脸。
小结
选题大于内容,甚至大于一切
跟着平台运营走,事半功倍
模仿,是创新的开始
05.律师+长视频运营
长视频的要义不是“感觉观看时间长”。这也是一句很容易被忽视的废话。
长视频运营与短视频运营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在内容创作和运营策略上,我们会感受到十分本质的不同。在短视频领域,选题的重要性往往超过了内容信息量本身;而在长视频领域,内容的深度和结构,更要面临挑剔观众的审视。
打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像线上5分钟脱口秀和线下一小时脱口秀专场的差别,前者你更多考虑出梗的密度,一番接一番,多多益善;而专场,情绪有起伏,结构有回环,立意要经得起推敲,甚至最好要有能引人思考的后劲……总之,它们都为了搞笑,但仿佛是两个物种。
熟悉我们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们曾与一个法律行业头部流量平台合作过一个长视频项目,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找到大咖和确定内容切入点相对来说是容易的,但如何深入挖掘和延展这些点则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
一个提纲需要多人参与打磨,以确保采编的密度和思考的深度,实际工作量也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
在长视频制作中,哪怕到了后期阶段,除了基础的硬件和采编质量,结构调整也至关重要,这甚至算得上是二次创作。包括文案的打磨、画外音的制作、非线性剪辑以及相关元素的搭配,这些都是长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只是嘉宾的输出。
在长视频运营维度,不应过分关注流量,关注这个你会很容易泄气,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长视频的制作周期长,可能需要花费数月时间来打磨内容,但好处也显而易见,一旦完成一期,它可以转化为短视频切片、文字稿或其他形式的内容,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也有更多的曝光方式。我们制作过的一期长视频,时隔两年后重发还能引发二次传播,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我们也隐隐感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尽管流量故事有其神话,但内容的深度和密度仍有巨大的潜力,需要做一些“难而正确的事”来开发。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高评分的深度访谈节目,如圆桌派或十三邀,能够获得长久的反馈和品牌方的青睐。
当然投入相比于短视频制作也是不菲的,有志于这一块律师个人/机构,要有一定的经济和心理准备。
做一事要有做一事的心态,如果确实还没准备好,不如先沉淀下文稿。看到这里我们也都该醒悟了:哪个载体的运营,能离得开文本?
小结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提纲比选题还重要
剪辑结构的调整,不亚于二次创作
不要带着流量思维,做这件事
06.律师+公众号运营
关于公众号,虽然我们已经写过很多相关文章,但我还想继续强调的是,写出文章和保持更新是两个不同的挑战。
记得钱钟书说过,“人年轻的时候,很容易把表达冲动当成表达才华”。创作冲动可能源于表达欲望,但持续稳定的更新才是公众号运营的关键。
为了保持更新,我们必须关注选题库的建设。建立选题库并不复杂,只需我们日常留心并做记录,就能将一些灵感转化为文章。
我个人会使用网络便签、思维笔记和飞书云文档来构建选题库。网络便签便于手机随时记录关键词或问题;思维笔记有助于通过排列清晰的结构完善表达逻辑;而飞书云文档,则便于实时更新和团队同步信息。
此外,图文编辑和公众号排版也非常重要。虽然一些律师朋友可能认为这个要求过于琐碎,用“内容为王”来逃避。但如果我们将内容运营提升到品牌运营的层面,图文编辑、工作流优化、视觉呈现、排版逻辑和常规布局都代表着品牌形象。如果忽视这些,可能会影响到文章的传播效果和品牌记忆。
最后,希望大家保持“就地取材”的心态,无论是所思所想、朋友圈文案的延伸、学习笔记、内容感悟,还是阅读他人文章的感受,只要适当延伸并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观察,都可以成为公众号写作的素材。
如果我们把写作看得太正式,可能会难以建立内容输出的恒心,也就难以保持更新。
小结
保持更新,离不开选题库的搭建
图文编辑,也在品牌运营的范围
保持「就地取材」的灵活性
07.律师+播客运营
播客作为一种内容形式,其新颖性与历史渊源并存。
虽然电台文化和车载音频内容历史悠久,但在流媒体时代,播客频道的发展使其成为新的内容沉淀渠道,许多在文字和视频表达中难以呈现的内容,在播客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播客的运营并不是追求信息量最大化,而是追求交流本身。李诞在一期播客中分享了他对播客的理解,他认为播客让人回想起早期互联网时代,那时没有太多刺激性信息,人们可以在论坛或小众圈子中沉浸式地交流。
播客文化有点像回到了那个部落时代,人们愿意花时间深入讨论话题,呼应着清谈之风。
播客运营的核心是让人们放下压力,回归聊天本身,顺带留下内容。信息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交流中的感知与回应。如果以做课程或写文章的目的去完成播客录制,可能会过于严肃而不够自然。
最后请大家放宽心,播客录制即便不完美,也不一定是失败的内容采集。
现在从录音稿到文字稿,有比较完善的工作流程和工具支持,即使某些播客录制未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播客质量,但只要能留下观点和亮点,它仍然有可能成为内容素材,在文章载体上重生。
小结
什么是新,什么是旧
不要有出梗/出活压力,回归聊天本身
失败的播客,不等于失败的文字稿
08.律师+问答运营
有时候,输出理由比输出内容还重要,否则自己会陷入自嗨的尴尬。
在撰写文章或策划选题时,这个理由通常需要自己寻找,比如追逐热点、提出问题或将自己的案例故事包装成合适的形式。
相比之下,问答社区直接将问题呈现给所有人,从一开始就解决了说话的理由问题,并为内容输出划定了范围。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出优秀的答案。
只要机制设置合理,对于有能力输出内容的人来说,问答社区的选题,尤其是平台推荐的话题,不仅带有内容挖掘的需求,也有助于展示个人的职业标签和专业能力。
所以在我看来,问答社区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训练平台,它不仅帮助我们撰写答案,还帮助我们能延展出独立的文章。
在我们与公众号作者合作搭建选题库时,问答社区中与律师职业相关的选题推荐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因为这些经过平台推流筛选过的问题,本身就符合好选题的标准了。
此外,在我们的团队连线过嘉宾中,也有通过问答社区成长起来的大V。他们反馈说,这些垂直问答社区的用户质量普遍较高,而且用户带着问题来寻找回答者,天然的信任感也较强,自然,也会影响到业务合作的转化。
对于新入行的法律人来说,如果暂时想不到如何运营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不妨从做一个优秀的回答者开始。
只要你的回答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正反馈累积,你的回答账号本身也自然会成为一个优质的内容账号。
小结
问答社区的本质,是解决选题问题
好的问题,岂止是激发出好的答案
不妨当成是一种写作训练,轻装上阵
09.律师+活动运营
活动运营的核心是活动目的的实现,而不是活动名称或形式。
活动运营是律师个人或律所都会涉及的领域,包括内部分享会、团建、案例研讨会,以及对外的年会、论坛、新书发布会等。
活动运营的规模可大可小,但关键在于明确活动的目的。在策划活动时,我们或许会遇到老板或甲方的介入,希望活动能满足多种需求,但这可能导致活动失去焦点。如果活动策划缺乏明确的目标或脉络,参与者也能感受到这种模糊性……
所以,在展开活动策划时,应先设定一个清晰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避免因追求面面俱到而破坏了活动的本质属性。什么都要有的结果,很可能是什么都弱化了。
清单管理是将活动运营转化为常规武器的关键。 这意味着我们对关键节点的待办事项进行分解,并在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复盘和整理。活动的创新和多样性是必要的,但保持一定的执行流程和节奏是保持品效合一的关键。
写到这里,想起有一次看一个采访,有嘉宾被问及为何不参加综艺节目而选择做连麦分享时,他回答说,只要状态来了,有活有即兴有收束,连麦直播间,何尝不也是一种综艺场域?
小结
目的不同,动作也就不同
清单管理,是让活动可持续的关键
专注核心交付,不让形式大于内容
10.律师+产品运营
业务是满足需求并进行核心交付的过程。
而产品则是从常见业务中提炼出可复制交付的核心——解决主要需求的“最大公约数”。例如,公众号作为一个产品,解决了内容运营者和读者之间的共同需求,而在这个产品上能运营出什么内容、什么结果,就是属于每个运营人自己的课题了。
产品手册通常被认为是产品化的结果,但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手段。产品手册可以倒逼我们管理好自己的工作流程,确保我们的服务达到了产品化的标准。
从框架搭建到服务阐述,再到核心关键点和交付细节的梳理,产品手册将我们的服务承诺具体化,并确保这些承诺在受众的理解范畴之内。
然而,行业里常见的问题是,很多律师/律所尽管有了产品手册,人们仍然不清楚自己的服务产品是什么,或者在服务过程中,手册和产品变成了两张皮。有些行动因人而异,有些表达束之高阁。
这可能是因为,从一开始产品策划就没有将落脚点与出发点对齐,导致产品手册仅仅变成了一种形式。
最后,我想呼吁的是,服务的产品化不应回避定价问题。
市场营销里有一个极端的说法就是“产品即定价”“定价即产品”,价格是产品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你将一个产品定价为99元,就不应期待它能立即完成你的所有核心交付,消费者也有预期。如果你将服务定价为99999……元,那么你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行动如何对上价了。
当然,定价的高低,从来不代表产品力的高低。很多人容易对薄利多销的标准品表示轻蔑,带着这种心态哪怕交付客制化较强的服务,也很可能只是吃到了一时的信息差红利。
该补的课终究是需要补的。
小结
业务是业务,产品是产品
产品手册,是对产品化的一次倒逼
价格锚点,是产品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记
内容是运营的核心,而载体则是桥梁。
在我们看来,运营的不同手段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适配自己或团队的特点。
不同的载体有不同的表达特点,短视频和长视频运营就有着不同的目标受众和策划要点;也不一定泾渭分明,问答运营既可以作为选题的参考,也可以反哺文章写作……
最后想说的是:再多的沙盘推演,也抵不过一次沙场实战,有些反馈,注定是彼时彼刻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像最近“深夜读信式的电子榨菜,顺带带货”模式出现之前,人们都默认为直播带货已经出现了终极答案。
希望我们都能越来越笃定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