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杂志编辑部|与人民同心 与时代同行——“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述评

文摘   文化   2024-11-22 19:01   北京  

当 代 美 术

Contemporary Art

与人民同心 与时代同行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述评

《美术》杂志编辑部







摘  要:“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聚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重大主题,展出作品中既有宏观叙事,也有平凡视角,体现了近5年中国美术的新面貌、新成果。参展美术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注时代发展和文化传承,通过多样化的风格,展现了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新气象。


关键词:全国美展;新时代美术;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文化传承






在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10周年之际,9月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以下简称进京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进京展根据作品门类,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同步展出。经中国美协组织专家评审,参展作品中产生第四届“中国美术奖”40件获奖作品,其中,金奖作品9件、银奖作品14件、铜奖作品17件。这场隆重的全国美展,为全国人民呈现出一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此次展览既是对过去5年中国美术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的回顾,更为当代中国美术界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基石。



一、反映时代 彰显成就


通过此次进京展,可以看到中国美术与时俱进,充分反映了新时代以来,特别是过去5年来国家所取得的新成就,以及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的新变化。作品主题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大国重器等时代主题。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重要时刻,广大美术家自觉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出发,用艺术的语言来呈现身边故事,热切回应了时代和人民的期盼,彰显出愈发鲜明的创作自觉性,体现出新时代美术家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社会生活的生动体验。


马鑫的壁画《向海图强 逐梦深蓝》以海洋资源的创新利用为主题,以全景鸟瞰视角描绘了向深海进军、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蓝图,展示了新时代海洋资源开发的新进展和科技创新的新成果,颂扬了新时代中国海洋事业的蓬勃发展。此外诸如驾驶新能源汽车出行、户外郊游等新的生活方式也成为艺术家表现的对象。新时代基建的快速发展,给各地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带来了契机。李建鹏的油画《远方》刻画了坐在高铁站候车区的人物群像,画面上外出打工的老者手中拿着的智能手机体现出时代发展给予人们生活的便捷。陈国的漆画《天路——国槐绿》描绘的则是被称为“国槐绿”的D2021次复兴号列车从拉萨驶向林芝站的瞬间,反映了藏族同胞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展示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与高原上不同民族生活的巨大变迁。


新时代以来,各行各业、各个地区的人民群众实现了共同富裕,分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走向了全民致富、共享美好生活的新时代。美术家在关注乡村振兴的同时,也聚焦了都市生活的变迁。如张潘在国画《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将传统笔墨的审美趣味扩大,既在传统笔墨形态的现代发展上有新的探索,也以全新的时代视角和笔墨语言表现新时代生活。此外,从谢梦荻的服装设计《风生水起》、袁由敏等人的平面设计《杭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视觉形象设计及体育图标系统设计》,可以看到新时代从事艺术设计的创作者们的意识自觉与时代担当,更体现出艺术设计作为实用艺术,切实地服务了新时代,改善了百姓生活,彰显了新时代重大主题。同时,透过这些作品也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即艺术设计只有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建设需求,与国家的发展方向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才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确认自身的本位与奋进的方向。


在此次进京展的港澳台、海外华人作品展区的作品中,同样可以看到新时代发展给予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同胞生活带来的变化。国力强盛让海外华人愈发变得有底气,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正在不断增强。展览上出现了大量表现港澳台三地历史和时代变迁的作品,港口码头作为对外窗口,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施行,特别是受惠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让海峡两岸暨香港都得到了发展红利。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更是加速了香港、澳门与内地的沟通,粤港澳大湾区的情感纽带也变得愈加紧实。


孙妍《同唱》雕塑 100cm×50cm×85cm

作品选自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获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金奖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届全国美展上,数字艺术成为首次亮相的新类型。毫无疑问,近年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对美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艺术家们不得不直面并展开探索的新领域,也深刻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最新面貌。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催生了媒体艺术、互动艺术、AI与数据艺术、新材料艺术、生物艺术和生态艺术等多元形态。特别是基因技术、纳米技术与机器智能的融合,为艺术创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这在许多展览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美术在科技、数字技术和AI的推动下,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融合,展现出沉浸式和交互性的新媒介特性。从这些动画和数字艺术作品中看到,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作品正从传统的软件编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展现了中国美术对超现实虚拟空间的多样化表达方式。这一领域的创作者多为年轻艺术家,他们敢于创新,关注个人内心和生活状态的作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并在跨界的思维与探索下呈现出更多的活力、想象力以及可供拓展的可能,展现出在人文与科技的交汇融合下创作者们对所处时代诸多面向的思考与感悟。



二、描绘人民 服务人民


通过此次进京展还可以看到,广大美术工作者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持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表现人民、服务人民,彰显了鲜明的“人民性”本质。美术家笔下呈现出的一个个鲜活、涌动着生命脉搏的劳动者形象,汇聚成一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壮丽诗篇。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广大美术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笃定美术为人民的初心,坚定人民至上的鲜明立场,从南海之滨到漠北高原,从科研机构到边防哨所,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美术家的深扎活动蔚然成风,以生动鲜活的视角,热忱描绘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伟大实践。其中,土地与人民是美术史上恒久的主题。如沈晓明的国画《金色土地》用大写意形式,通过人物组合的叠加和线的运用形成金字塔般昂扬向上的“势”能,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并在色墨相偕中充分调动水墨与金色大地的视觉张力,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艺术家发自内心地对人民和脚下的土地深沉的一份爱。


因此,在此次进京展中,关注现实与人民成为新时代美术家所秉持的基本立场。一代为祖国各行业建设奋斗的英雄成为美术家感知时代新变的重要符号。对人民形象的塑造,呈现在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具体到历史中的人民,涉及革命工人、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英雄和为促进抗战而活跃在不同战线上的文艺工作者。比如李前的油画《工人是“天”》展现了李大钊与早期铁路工人的形象,通过建党前夜李大钊与长辛店铁路工人的互动,彰显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到巨大作用的工人阶级的重要性。在革命英雄的塑造方面,胡宝鑫的水彩画《乌斯浑河岸》表现了“八女投江”前英勇抗敌的事迹。“八女投江”的革命故事代代传承,历史上不断涌现出精品力作,但此作以水彩独特的语言特性创新性发展了与《八女投江群雕》以及王盛烈国画《八女投江》所不同的叙事形式。此外,抗战时期的文艺工作者也成为当代美术家着力呈现的对象。殷雄的油画《岁月流金——夏衍和他的朋友们》中刻画了包括夏衍在内的“左联”人员,他们在鲁迅先生的领导和影响下,以笔为枪,让红色文艺的旗帜屹立飘扬;孙妍的雕塑《同唱》则对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进行了刻画,6位文工团队员正在为行军部队演奏,众人向右倾斜拉伸的肢体与悠扬的旋律同频共振。其夸张而不乏浪漫想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充分显现了革命斗争中苦中作乐的浪漫主义精神。显然,对伟大的革命战争精神的弘扬是此次进京展的一个重要面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无数来自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为国家各线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邬大勇的油画《我心中的英雄》表现的是共和国第一代人民科学家的群像,作者有意以超越时空、跨越岁月的方式,攫取他们年轻时的风采,并将众人会聚一堂。这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创盛世伟业的科工界领军人才,英姿勃发、渊渟岳峙的精神气质怎能不让人钦佩!他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的精神坐标。吕鹏的油画《山河颂》则以艺术史视角,再现了傅抱石和关山月两位20世纪美术史上的大家在创作《江山如此多娇》时的时代侧面。画中所暗含的两层艺术意象构成双重隐喻,其中,《沁园春·雪》表达了毛泽东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对革命必将胜利的伟大抱负;而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中创作者所呈现的长城蜿蜒起伏、黄河奔流不息,和远景雄伟壮丽的祖国河山预示着一个崭新的中国正焕发出盎然生机。该作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发展的歌颂,更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洪万里《鲁智深》连环画 39cm×39cm×10

作品选自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获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金奖


此次进京展上的作品塑造的人民形象来自各行各业。李传珍、吴筱蘅的国画《暖》表现了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工棚中团聚吃月饼、庆团圆的场景,呈现出时代发展给予这些为城市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工作之余,他们可以通过手机5G网络所开拓的直播等形式,丰富业余生活,体现出数字时代所带来的无差别的便利生活。李玉旺的国画《筑梦》刻画的5位建筑工人,既是千万普通的劳动工人的代表,更是为千家万户建筑美好家园的筑梦者。刘政的雕塑《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则以毛泽东诗意表现冬奥健儿拼搏的主题,歌颂了新时代体育人的爱国精神。此外,崔晓冬的油画《千里故人》,刻画了一位倚靠在三轮车边摆摊的老者;陈治、武欣伉俪的国画《少年强》,此次将视角转向了青少年,表现了一群少年正在体校训练馆练习举重的场景。“少年强则国强”,作品对新时代少年的寄寓何尝不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期待。沈璐的连环画《旌旗》则表现出藏族青年多杰才让为祖国庆祝生日的感人故事,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炙热的爱国心。


在新时代的奋斗者中,还有一群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热血的戍边卫士。李卓的油画《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中矗立于群山之巅的边防官兵,正在向五星红旗庄严宣誓;而张义波的油画《心愿——高原雄鹰拉齐尼·巴依卡》中,作者受中国文联委托创作、为英雄圆梦,英雄拉齐尼·巴依卡正在天安门前与家人团聚,此情此景让人动容。



三、弘扬传统 继往开来


在此次进京展上还可以看到,新时代美术家在立足时代生活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不约而同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体现出鲜明的文化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为新时代美术发展拓宽了道路,为广大美术家的创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术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充分攫取优秀文化遗产和古典艺术精华的同时,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多面向地运用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这些作品鲜明彰显了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了中华审美风范,在立足保护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的同时,亦不断夯实着文化根基。裴书鸿的国画《白露》充分发挥传统宋画中的“格物”美学,描绘了自然和谐的场景,在注重线条的自然和风骨中展现出传统花鸟画独有的审美风范。胡永攀等人的工业设计《“巡天”登月服系统组件设计》,创作者充分吸收“甲胄形、凌风带、玉璧纹、天穹意、五行色”等极具传统文化的元素融于设计之中,体现出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主动攫取。


胡宝鑫《乌斯浑河岸》水彩画 180cm×150cm

作品选自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获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金奖


在本届全国美展上,工艺美术脱离以往的设计展区,与陶瓷艺术一并设区组展。这一调整既反映出工艺美术与陶瓷艺术之间存在的共性与联系,更体现了国家对文化“两创”带动工艺美术创作与发展的期待。如何解读、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创作中适度而恰当地表现出对“两创”的思考与探索,成为工艺美术与陶瓷艺术创作者们共同面临的时代命题。王承利、王耕雨的工艺美术《大河文明》发掘黄河哺育下的中华文化之魅力,用中国工艺阐释中华文化,用中华文化升华中国工艺。吴昊宇的陶瓷艺术《新石器2024——NO.1》和冯家宝的陶瓷艺术《颂曲·明眸》均是对中华悠久历史文化展开的一次追思与探寻,对于新时代工艺美术与陶瓷艺术彰显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与精神品格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连续性、叙事性和文学性是连环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重要标志,同时其还与传统文学经典是一种共生关系。本届美展上连环画《鲁智深》的作者洪万里,长期扎根传统经典文本,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创新性视觉转化,以时代审美赋予传统经典以新的生命活力。可见,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是支撑着每一个国人在世界上巍然不动的精神基因。



四、山水相依 胸怀世界


在此次进京展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自觉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在世界全球化、经济多极化的今天,从原本对小我的关注之中走出,以更大的格局和胸怀,不断反思人类与社会、与自然、与国家及世界的关系,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议题。


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广大美术家以前所未有的责任承担意识,密切围绕粮食问题、资源问题、气候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人口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方面,以多种形式的美术方式呈现自身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注,这在此次进京展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罗玉鑫的国画《休戚与共》,关注极地生态平衡,倡导生物多样性,以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意识主张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耿德法的水彩画《山海共生》则揭示了自然生态循环往复的朴素逻辑,生态环保理念之下,中景随风而动的一张大网以及漂浮的渔船暗示了创作者对人类破坏自然生态行为的批判;王玉华的综合材料绘画《共享和美》描绘了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反映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愿景和希望。


加强对地球上存在的多种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同样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下的重要方案。应金飞的版画《文明互鉴·数与道》以并置的方式呈现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说与中国老子的“道本原”说,揭示东西方两大文明古国对宇宙万物本原的不同探索,预示着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原动力的深刻内涵。王启凡的版画《筑桥》则体现出艺术家长期以来利用传统木刻语言呈现传统文化的创作理念,桥作为文化连接的重要载体,筑桥正赋予了作品打通古今、中西、内外等不同隔阂的深刻意义。



五、锤炼语言 创新形式


在此次进京展中,广大艺术家从自身创作出发,在坚持弘扬主旋律的同时,积极探索多门类艺术语言表现的多样性。5年来,广大美术家执着追求以更精深的艺术思想、更精湛的艺术技巧、更精良的艺术制作,投身于为人民而艺术的创作热潮之中,以愈发敏锐的观察视角,寻找更为贴合时代审美的艺术呈现方式,在坚持“主题性”和“绘画性”上双向发力,在积极拥抱新时代和新技术的同时,不断挖掘新时代美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上的新潜能。


在架上艺术于世界美术中不断衰退的今天,新时代美术家继续坚持架上绘画,并不断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其中,油画作为外来画种,历经长期的民族化和本土化探索,在新时代美术家愈发精深的技巧打磨下,娴熟地以油画语言描绘大众视觉经验,将最平凡的形态质地凝练成绘画方式呈现出来,在塑造形象的真实、可信上下苦功夫,凸显出新时代油画家塑造现实绘画的审美力和现场感。比如崔晓冬的《千里故人》通过一系列细微之处的细节呈现,给人以触动人心的真实性;李前的《工人是“天”》中对暖色光源的特殊运用,回溯了古典油画的暖色调性;李卓的《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则以写生的方式来规避创作中照片的影响,作者通过画面中对光线氛围的营造来表现高原强烈的气候,凸显出现场写生的效果。与此同时,愈发坚定的本土意识已然成为中国油画在新时代确立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标志。在表现内容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持守本土身份、时代目光和文化立场,在创作中显现出愈发明显的中国特殊性和独特时代感,凸显中国感受、中国道理、中国经验和中国身份。


时代发展给生活于其中的艺术家以深刻影响,其中都市水墨的兴起在中国画领域成为一个重要现象,传统山水画的“山水”载体已无法满足当代都市人群的生活和审美需求,一批记录当代社会都市化进程的作品涌现,并促进了传统中国画中水墨形态的变革,同时,基于对水与墨关系的理解,激发出了包括渍染、洇染等更多与都市肌理相结合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大大拓展了传统中国画语言表现的空间。冼子予、冼一凡的《点点繁星》大胆借鉴了俄国浪漫主义画家库因芝绘画中对于光的处理技巧,并将其与传统绘画的没骨积染法相结合,还集合了传统界画的绘制以及传统壁画中贴金银箔等形式,塑造新时代的都市新变,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画家的广阔视野和多元探索的可能性。申卉芪的《小兄弟》以自由洒脱的笔墨造型彰显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罗玉鑫的《休戚与共》在得宋人精谨雅致的同时,以现代审美的形式追求去激活传统国画的现代生命力。在空间表现上,冰层上的平远视角和冰层下的纵深表现,体现出对空间表现的创造。


此外,在进京展中还可以看到,版画、壁画、综合材料绘画、连环画等不同门类对语言表现的深入探索。比如康蕾的版画《母亲的背负》对木刻版画语言的坚守,同时其运用夸张手法深化了对广义的母亲的致敬;沈璐的连环画《旌旗》以水彩语言强化了连环画的叙事性优势,虽然尺幅不大,但在构图、色彩和叙事结构上都有加强,对拓展水彩画作为画种的叙事性具有启发性;综合材料绘画如丁志伟的《大岳永泰》有机结合中国画的表现图式,在材料层面上广泛采用了金银箔、矿物色等中国传统材料,在坚守本体语言的前提下持续探索多元材料的可能性与表现张力;李丹等人的壁画《美丽新疆》则以三联画形式描绘了新时代新疆人民团结、欢愉的美好画面,表现上充分结合了新疆当地矿物颜料蕴藏丰富的特性,有意运用大量矿物颜料并以岩彩技法去呈现,以传统壁画技法呈现出画面独特的粗粝感、平面性和装饰味,充分体现出创作者对表现对象的深入了解并使之与技法语言特性相结合的特色。这些作品以丰富多样的手法、个性化的探索,展现出艺术表现上更多的方向与可能。



结 语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与新中国同龄,75年来,展览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推出了一批名家名作。本届展览聚焦新时代主题,集中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多彩画卷和恢宏气象,展现了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了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反映出广大美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在磨砺美术语言上攀登艺术高峰的共同追求,体现出中国美术的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展览的举办,将进一步推动美术事业繁荣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第四届“中国美术奖”获奖作品名单




Stay United with the People a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 

Commentary on the “Selected Works Exhibition of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in Beij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Art Magazine


Abstract: The “Selected Works Exhibition of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in Beijing” focuses on significant moments and major themes of celebrating the 75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chairing the Symposium on Literary and Art Work and delivering an important speech. The exhibited works, with both macro narratives and ordinary perspectives, reflect the new look and new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fine art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Artists have carried out “people-centered” creation and followed close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efforts of carrying forward cultural traditions. Through diversified styles, they have demonst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the national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fine arts in the new era; Chinese modernization; people-centeredness; carrying forward cultural traditions






往期精选

《美术》2024年第10期目录&卷首语

靳浩|“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侧记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作品展”作品选登

郑工|油画的“表情”——“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作品展”评述

全国美展创作谈|李前:让历史人物走进现实生活——《工人是“天”》创作谈

朱尽晖|新时代中国美术的人民情怀与使命担当

于洋|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时代关切与图像表达

张楠木 黄子玲|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追求

全国美展创作谈|邬大勇:民族的闪亮坐标——《我心中的英雄》创作谈

杨笑颜|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特藏新年画展览作品的发现与爬梳

全国美展创作谈|李卓:青春的赞歌——《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创作谈

蒋岳红|新年画展览会里的新中国叙事(1949—1952)

王磊 谢意|现实性表达的语汇与图式——“北回归线”油画群体的探索实践

赵金秀|新旧之间看年画创作——以冯真《我怎样创作“娃娃戏”》为例

毛翔宇|《春宴图》考辨——兼论徽宗朝十八学士图像的意涵

万新华 张小坚|芸台留真——阮元《雷塘庵主小像》的制作与摹绘

龙迪勇|画意摄影的跨媒介叙事论析

鲁明军|图像及其“基底”——从“艺术×环境”到媒介生态学转向




投 稿 信 箱

|专 题 研 究|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当 代 美 术|

施 晓 琴(展览评介)

 artmsyj@163.com

靳 浩(个案研究)

 artmsyj@163.com

靳 浩(现象观察)

artmsyj@163.com


|近 现 代 美 术|

杨 灿 伟
artmsx@163.com


|古 代 美 术|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外 国 美 术|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文 萃 艺 荟|

张 冰 纨

artgwsx@163.com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核心 | 北大核心 | AMI核心

RCCSE核心 |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来源期刊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

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 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

广 告 部 010-65003278


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街9号万科时代中心

F座B206

邮编 | 100020

  



一审:陈娟娟  

二审:吴端涛  

         刘   倩  

三审:盛   葳  


美术杂志社
1950年创刊,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CSSCI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AMI核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