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文
之
光
/
点
亮
生
活
访寻原平明长城
我与长城的故事——访寻原平明长城
“原平境内也有长城!”,这是杨峻峰会长22年前讲给我们的,至今难忘。那时,原平的地图上没有长城标志,原平的大多数人不知道原平境内有古老的长城。
2002年的一个春日,老杨以《忻州日报.教育周刊》总编的身份,来原平教育局洽谈办报征稿事宜,我作为下面的分管者,当然责无旁贷。工作之余,老杨谈及长城,说原平境内存在长城遗址,我们感到十分新鲜,当即打电话询问西山地区的教育同行,他们的回答比较肯定,说是当地人们称作“边墙”的就是长城。
原平境内长城遗址的存在引发了我们的兴趣,同时,老杨针对长城的一番侃侃而谈,激发了我们一探究竟的热情。老杨说,这几年他越来越钟情于长城,起因是一次偶然的邂逅,他在由西北返回山西的列车上认识了一位专家,了解到万里长城遗址在山西、在忻州存在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继而逐步产生和坚定了研究和保护长城的信念。
于是,我们决定来一次原平境内的“寻长城”、“走长城”。我们了解到牛食尧乡境内有明长城遗址,这个乡地处大山深处,经与山上的同行联系,当时开车仅能抵达乡政府所在地,要看到长城还有数十里的山路,而且正值初春时节,尚未冰消雪化,山路难行还有危险。怎奈老杨上山心切,我们就定了一个迂回深入的方案。
那天一早,我们一行五人乘坐一部“切诺基.213”高底盘车出发,由原平到崞阳再东行,经阳明堡,翻雁门山,过代县,入山阴,再由北转西,在旧广武城一带折向南面。从地图上看,顺着一条河槽逆流而上,便可进入原平境内的一个村,叫做大西沟。汽车在似路非路的河谷里颠簸前行,车里的人被迫“运动”着,方才感到饥肠辘辘,大家都没吃早饭,车上带了面包、火腿肠和榨菜,还有瓶装水,完全可以解决。汽车转出河道,前面看出明显的路,再转过一个山头 ,便出现了村庄,此时,耳边传来悠扬的喊叫声,我们注视着前面,村口并无人影,当再次听到这怪音时,循声而望,小山顶上松树下一位老人向我们招手喊话。当我们的车刚刚停在村边,老人已经追了过来,噢,明白了,这是村里的“消息树”。这时,陆续跑来几个村民,经打听,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大西沟。
这是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村里的人已经走了不少,很多户的街门都上了锁,但对联还是新贴的,看来只有逢年过节才会热闹一阵子。那位从山顶上“飞”下来的老人,新奇地站在我们面前,根本不像八十多岁,倒是跟顽童一般问这问那。当我们说明来意后,热心的村人带我们沿着石铺小路,深一步浅一步地爬上一处院落,领我们走进一户修缮整齐的院子,主人迎了出来,开门进屋,空间很小,又放了火炉,架着烟筒,有的坐凳子,有的倒坐炕沿,主人找杯子倒了开水,让我们喝点暖暖肚子,捅旺了炉火叫我们烤烤手脚.……原来他的女儿女婿都是市里的干部,说起来都认识。当老杨得知山上确有长城,便长话短说,开门见山,希望有人指点,甚或带路看看“边墙”。村人们却肯定地回答:上不去!不能去!为啥呢?大老远的,这么辛苦来一趟,我们不情愿!几位村人拗不过我们,只好带路前行,让我们看个究竟。
村子后面紧靠山坡,坡上崎岖小路隐约可见,七八个人走成一遛长蛇,脚下碎石滑动,不时俯身以手撑持,方能保持平衡,下坡时可以缓口气,却是溪涧薄冰,也须小心。这样爬高走低,我们气喘吁吁,领路者却轻松自如,不停地转过身来招呼众人。大约翻越两、三个小山头,满以为心愿可达,却是一条深沟横亘眼前,俯身下看,沟底冰雪满满,不知深浅。村人指向高处,“边墙”就在山巅!越过壕堑看长城,这是唯一路径,“敢下去吗?”我们悻悻然,失望而返。村人送我们出村,小河对面一排整齐的白色平房悄无人声,显然这是学校。再见了!大西沟!
第一次寻长城望而未见,大家心中一直纠结,待到天气转暖,冰消雪融,跃跃欲试的心再次萌动。我们进一步作了部署,首先确定了上次进入的大西沟村属于明长城原平段的中间地带,这次我们要上去的目的地是大西沟以西,往宁武方向的张其沟村。于是,我们与牛食尧乡的同行取得联系,第一天住宿乡里,备足所需,二日清晨出发,翻山越岭向北直取张其沟。
张其沟与宁武郭家庄相邻,就是现在远望可见的风电集中区。这里地处石山区,东西为沟,南北靠山,因张姓得名。这里的明长城遗址沿山脊蜿蜒曲折,从雁门白草口而来,向西南延伸,入宁武境,在我们原平境内从东向西依次经过田庄、老窝、寺梁、大西沟、张其沟这五个村附近的山脊,这些村庄与朔州山阴交界,我们这面是山之阳,分水岭北面是山之阴,有几个村的语言、乡俗、交通、往来等都与朔州(山阴县)明显接近。据资料记载,这段明长城有三处省保段,一段起于立梁泉村西北,止于张其沟村西北;二段、三段都在张其沟村西北。人们上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散落在山坡上的大砖块,然后看到的是条石为基础的遗址,斑驳的苔藓折射出岁月的沧桑。我们总算与原平长城有了真正的接触,看到了长城两边最近的故乡。二十多年后再走长城,来到张其沟,乡里的长城保护员指着山下一大片条状梯田式的平地说,这就是张其沟,我随手拍了一张村子的遗址,照片中仅有某户五间房的五块地面清晰可见。我查阅了新近的原平政区图,图上依然有张其沟,可是大西沟,寺梁已经消失,村址有没有了?还真想再去看看。
再一次“寻长城”、“走长城”还是那年的夏天,还是老杨的引领。我们从原平出发,过代县入朔州山阴,看了三面开门的“广武古城”和未开发的汉墓群,又转入白草口河道,登山西望田庄,这是原平明长城的东段起点。然后进入白草口,在村边高处雄峙的敌台旁留影。那时的大运高速路正在建设中,十公里涵洞尚未打通,站在白草口隔河相望,高架桥已现桥面,凌空展翼,十分壮观,又以峻岭上的锯齿长城为背景,在夏日的暖阳里交相辉映,展现出一幅思古颂今的画面。
常潮民,山西省原平人。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教师书画院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原平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长期从事教学教育管理工作,全力推动群众书法事业的普及与提高,致力于组织学校开展书、画、摄影活动,培养新人,提高青少年文化艺术水平。曾多次获山西省青少年书法、绘画活动组织奖。个人书法作品曾入选山西省书展,发表于省内外报刊;摄影作品入选《千人摄影看山西》大展和汇编;文学作品在《现代中国》杂志以及省市级报刊多次发表。
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