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降水: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则雪线高度高;降水量大,则雪线高度低。如副热带地区降水少,雪线最高,为5000—6400米;赤道地区降水多,雪线高度一般为4400—4900米。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4600米,北坡雪线则高达5800米
地貌: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方面。如阳坡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阴坡则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积雪,陡坡雪线较高,缓坡则相反。
气候: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气候变暖则雪线上升,气候变冷则雪线下降。
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地面建筑:危房或质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筑物处烈度大。
人口密度:人口、建筑物密集区比人口稀少、建筑物少的地区烈度大。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学魁小助手
私信发送关键词“20241031地理”
即可免费领取高中地理常考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