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蓝字抢购书画优盘
高清:3800幅古代绘画图库,27G历代经典书法套装,4100幅西方大师经典油画,高清极品,一次看个够!
石涛题画跋中说:“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这句话中包含着丰富的意思。呕血十斗,就是呕心沥血,主要指技巧上的追求。而啮雪一团,就如同吞下一团洁白的雪,培养一颗高旷通灵的心灵。在石涛看来,绘画不能没有技巧,不懂笔墨工夫,如何作画?没有具体的法度,如何成画?技巧的追求固然重要,法度的熟悉固然重要,但一个画家熟悉了法度和技巧,并不一定能成为有成就的画家。如果要成为一个有成就的画家,还必须由技巧的追求上升到精神的养练,用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超越技巧,由技而进乎道。因为绘画不是技术,它是艺术,绘画是心灵的外现形式,是“心印”——绘画是心灵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绘画。绘画不是靠“学”而成,而是靠“养”而成。养得一片宽快悦适的心灵,以冰雪的心灵——没有尘染的高旷澄明之心——去作画,才能画出好画。像石涛这样的惊世之语不多见,但石涛所表达的意思却是中国传统画学中的主流思想。古代画学上说,有一等之人品,方有一等之绘画,所谓“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这里的“人品”,过去的理解多局限于道德品质方面,如蔡京的书法很好,历史上却没有他的地位。董其昌因对赵子昂的民族气节有微词,硬是将他从元四家的位子上拉下来。严嵩的书法也很好,但他的人品很不堪,所以书法史上很少有人提到他。这些都属于伦理的范畴。在我理解,中国画学中的“人品”说,主要意思并不是强调做一个善人,如果这样理解就流于浮阔了。“人品”中包含有更重要的内容,这就是人的境界和气象。篆刻、书法、绘画乃至一切艺术,在中国艺术家看来,只不过是借以表达心灵的工具,诉说自己的渴望和理解,对他人,对这世界,也对宇宙。艺术家不仅需要关于世界的知识,还需要培养成一种属于自己的看世界的态度,需要一种智慧的洞见力,这是创造的根源。
艺术家要有与世界交流的冲动,要有就“存在于”世界的悲欣,自己不是世界的无关者,画的不是别人的故事。更要有丰富的体验,灵敏的触觉。冷漠地对待世界,其作品必然无法触动人的心灵;功利地对待世界,所换取的必然是拒斥和远遁。用婴儿般清澈的眼神看世界,世界无处不清新;以悲欣同在的心灵体会世界,那么“雪夜访戴”式的感兴就会不期而至。正所谓“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卧石人”。对于一个画家来说,知识当然不可少,董其昌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就是知识的累积,有书本上的,有现实世界的。绘画的技能也属于知识的范围。但我们知道,可以说“知识就是力量”,但也可以说“知识也是障碍”。中国哲学历来对知识表现出高度的警惕,如果我们大脑里只是为知识所充满,变成知识储存器,就不会有大的创造力。所以,中国哲学强调,必须“转知为智”,将从外在获取的知识,变成自己生命的智慧,形成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培养一种独特的态度,磨砺自己的敏感触觉,将自己的小宇宙汇入到大宇宙之中,如同“吞下一团白雪”,我们就可能有连自己都难以逆料的创造。本无心于相求,不期然而相至,不是在那里空自等待,而是一生都不能停息心灵培植的工夫。我们作画,是我们心灵中需要表达;我们颐养心灵,就是使要表达的东西更充实、更纯粹、更具有吸引力。有一首古诗这样写道:“古井无渊源,千秋自涵养。日暮汲人来,洞然发清响。”善养者就要养出这样醇美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