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滋病防治中,早发现、早治疗对延长HIV感染者生存时间和提升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然而,由于艾滋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许多HIV感染者直到出现明显症状或病情严重时才被诊断出来。HIV感染者的晚发现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导致治疗成本增加,并增加HIV的传播风险。
为了全面理解并有效应对HIV感染者晚发现的问题,有必要探讨和梳理晚发现的指标定义以及影响因素,进而制定出降低HIV感染者晚发现的有效策略。
一、CD4细胞计数:晚发现的重要指标
国际上通常将首次CD4细胞计数作为晚发现的主要判定依据。CD4细胞计数是评估HIV感染者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正常成年人的CD4细胞计数通常在500至1500个/μL[1]。研究发现,当CD4细胞计数低于350个/μL时,通常意味着感染者已携带病毒3至5年[2]。欧洲晚发现共识工作组(The European Late Presenter Consensus working Group)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均已采纳了以CD4细胞计数低于350个/μL或出现艾滋病相关症状作为晚发现的定义[3]。
根据这一定义,2009-2017年我国医疗机构新报告的HIV/AIDS患者中晚发现比例高达68.4%[4]。一些艾滋病疫情严重地区,该比例也维持在较高水平[5,6]。类似情况也在全球多地出现,如欧洲地区晚发现比例在26.5%至67.5%,而非洲部分地区如喀麦隆,晚发现比例更高达89.7%[7],说明HIV感染者晚发现已成为全球艾滋病防治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影响HIV感染者晚发现的因素
我国相关研究中,晚发现的HIV感染者多为男性、诊断时年龄超过50岁、离异或丧偶、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且主要通过异性性传播感染,并在医疗机构检测中被确诊。依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模型深入分析[8],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1. 个人层面:感染者可能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匮乏,对HIV感染的风险认知不足。他们往往仅在出现明显症状时才寻求医疗帮助,或倾向于优先处理看似更为严重的病症,导致HIV感染到晚期才被确诊。特别是老年人,可能将HIV感染症状误认为是正常衰老现象,从而延误了诊断时机。此外,高危行为后的侥幸心理或恐惧心理也是导致HIV感染晚发现的重要因素。
2. 家庭与社区层面:家庭支持的缺失是一个显著问题,家庭成员可能对艾滋病知识了解不足,传统家庭对性健康话题持回避态度。同时,受朋友观念的影响,部分感染者在发生高危行为后可能认为没有必要进行HIV检测。社区或乡镇在艾滋病宣传教育和性健康服务方面的不足,也阻碍了感染者及时获取关键信息和检测服务。
3. 社会与环境层面:个体与周围人及环境的交互作用影响着对艾滋病的认识和HIV检测的态度,一种态度是积极面对,即主动检测、积极治疗;另一种则是消极逃避,即拒绝检测及治疗。当前HIV检测根据场所可分为医疗机构检测和非医疗机构检测,然而,医疗机构检测存在检测咨询程序复杂、结果等待时间长以及医务人员主动提供检测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导致晚发现病例错失早期检测的机会。同时,非医疗机构检测也存在问题,如检测后未能及时转介、检测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引起重视。此外,地域、经济、文化(如少数民族文化、老年社区文化)等社会因素也导致不同地区HIV流行水平和检测策略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晚发现的比例。
图 HIV感染者晚发现的社会生态模型示意图
三、降低HIV感染者晚发现的有效策略
近年来,随着扩大检测策略的实施,HIV感染者的晚发现比例有所下降,但在某些地区或特定人群中,这一比例仍然较高,因此仍需继续努力。为尽早发现更多的HIV感染者,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地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检测策略,并致力于优化HIV检测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同时,还应加强艾滋病知识及相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努力营造一个对HIV感染者公正、无歧视的社会环境。此外,针对高危人群及HIV感染者,应提供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活动,例如,通过同伴教育来强化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主动检测意愿,鼓励他们尽早接受检测。
(中国疾控艾防中心 杨忠念 陈方方)
参考文献:
[1] MAINI M K, GILSON R J, CHAVDA N, et al. Reference ranges and sources of variability of CD4 counts in HIV-seronegative women and men [J]. Genitourinary medicine, 1996, 72(1): 27-31.
[2]LODI S, PHILLIPS A, TOULOUMI G, et al. Time from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eroconversion to reaching CD4+ cell count thresholds <200, <350, and <500 Cells/mm³: assessment of need following changes in treatment guidelines [J].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11, 53(8): 817-825.
[3]CROXFORD S, STENGAARD A R, BRäNNSTRöM J, et al. Late diagnosis of HIV: An updated consensus definition [J]. HIV Medicine, 2022, 23(11): 1202-1208.
[4] 岳青, 刘玉芬, 李健, 臧春鹏,等. 2009—2017年医疗机构新报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晚发现情况分析 [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8, 52: 1248-1253.
[5]HU X, LIANG B, ZHOU C, et al. HIV late presentation and advanced HIV disease among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HIV/AIDS in Southwestern China: a large-scale cross-sectional study [J]. AIDS research and therapy, 2019, 16(1): 6.
[6]XU Z, SHEN Q, WANG D, et al. Real-world data in late presentation of HIV infection in Suzhou, China: Results from four consecutive cross-sectional surveys, 2017-2020 [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2023, 11: 1084840.
[7] LUMA H N, JUA P, DONFACK O-T, et al. Late presentation to HIV/AIDS care at the Douala general hospital, Cameroon: its associated factors, and consequences [J].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8, 18(1): 298.
[8] 关明玥, 刘代安骥, 陈方方,等. HIV感染者晚发现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4, 45(2): 31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