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说西藏,就不能只说西藏,请看人民日报“现场评论”这么说

政务   2024-11-06 20:49   西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再也不是“把鞋子拴腰上”的模样。


南海之滨的鱼,养进青藏高原的湖,是不是“天方夜谭”?

一点点求证、一步步探索,当地创新了技术、打开了市场,产自米林的鲜活鱼虾,隔日就能端上拉萨市民的餐桌。


在“生命的禁区”,见证“怒放的生命”。

“祖国的坐标”,又何止在高原山巅!莽莽神州,千行百业,亿万人民,哪里没有坚守?谁人不言精神?

……


近日,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盛玉雷到西藏采访,写下“行走在雪域高原”系列评论文章三篇,在人民日报评论版“现场评论”专栏刊登。特此转载,以飨读者。

路在脚下,行将致远

——行走在雪域高原(上)

从公路到铁路,从网路到出路,带来的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无阻,书写的是现代化道路上可歌可泣的奋进故事


有些路,只有走过才知道。


行驶在藏南山路上,陡峭悬崖和旖旎风光外,很难不注意到漫山遍野的输电线路。相比路的蜿蜒、山的险峻、水的连绵,输电网跨高山峡谷、过大江大河,高低起伏、连线成片,把光明和希望送到千家万户。


图为青藏铁路路段。记者 薛莹 摄


在高原上架杆通电,有多难?西藏地广人稀,牧区人口更少。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在高寒缺氧里探索,面对的是极其复杂的地质构造,随时可能遭遇地震、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害……在采访途中,我们就曾遇到山体滑坡,不得不折返重新寻找道路。


然而,对高原上生活的老百姓来说,电有多重要?在雪域边陲玉麦乡,从小水电到大网电,“频繁停电导致烧坏电器的时代已经翻篇了”;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市克松社区,平措豌豆粉丝加工专业合作社用上了全套电气化设备,粉丝日产量从200斤增加到2000斤;在朗县,朗敦核桃专业合作社生产线马力十足,电气化升级后能精准控制核桃品质……有了稳定供应的电,就有了产业的兴旺、致富的希望。

“电力天路”,换个角度看就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光明之路。“昏暗的酥油灯啊,从此终止你的旅程吧!在纳金电站水涡轮转动的时候,日光城又变成了不夜城。”这是60多年前,纳金电站正式向拉萨发电的难忘时刻。如今,西藏在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同时,还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自2015年首次藏电外送以来至今年8月30日,西藏已累计实现水电等清洁能源外送146亿千瓦时,为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


图为“藏电外送”工程电网。(资料图)


“在高原,每一步都是攀登”。实际上,畅通无阻的不只是雪域高原的“电路”,还有一条条大踏步向前的发展之路。西藏的路,已不是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西藏的村,再也不是“把鞋子拴腰上”的模样。拉林铁路开通运营3周年来,运送旅客303.7万人次、货物78.3万吨,开民宿、跑物流、卖山货,“高原天路”跑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度”;截至今年3月底,西藏5G网络实现所有县级行政区主城区及重点乡镇全覆盖,珠穆朗玛峰上开通了首个5G-A基站,上网课、通电商、看诊疗,“数字天路”大大降低了高寒缺氧的“发展势差”……从公路到铁路,从网路到出路,带来的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无阻,书写的是现代化道路上可歌可泣的奋进故事。


一域观全局,“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从大凉山的藤梯变钢梯,到北盘江的天堑变通途,再到若羌县的沙漠幸福路……无论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还是悬崖绝壁、大石山区,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喝上清洁水、告别泥草屋、住上砖瓦房,神州大地上无数的人,携手走在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大路上,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一道奋斗、一道跋涉。


世界屋脊上,路是奇迹,也是希望。沿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砥砺奋进、一往无前,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和信心,路在脚下,行将致远。

积势蓄势,借势乘势

——行走在雪域高原(中)

强化错位分工和协同互补,发挥比较优势,就能找准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实现扬长避短、培优增效


南海之滨的鱼,养进青藏高原的湖,是不是“天方夜谭”?


对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林芝米林市(珠海)工作组副组长林浩生来说,这可不是“拍脑袋的冲动”,而是经过充分调研、实践论证的结果,也是高原水产养殖产业化发展的努力尝试。西藏海拔高、气温低,具备丰富的阳光辐射资源、优质的冷水资源,鲜活水产品却主要依赖外地输入,种类少、价格还贵。如能自产自销,填补市场空白,就找到了当地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然而,产业讲究水土,必须因地制宜,沿海的成熟模式不能简单复制粘贴。围绕“能不能养”“怎么养”“养什么”等问题,从冷水鱼类养殖到广温性经济鱼类养殖,从探索保温提温技术到实现智能化控制,从适合高原的“微流水式可控养殖”到专为养虾研制的“人工海水”配方……一点点求证、一步步探索,当地创新了技术、打开了市场,产自米林的鲜活鱼虾,隔日就能端上拉萨市民的餐桌。


图为日喀则市亚东县生态产业园区。(资料图)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不论是乡村全面振兴,还是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的谋划和布局都是重中之重。早在2011年,习近平同志在林芝市巴吉村考察时就曾指出:“西藏的资源很宝贵,有的是很独特的,还有很强的后发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而且今后会更宝贵。”这启示我们,坐拥资源,更要盘活资源、善用资源,把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基础条件各异,如何沉潜内修、深挖特色?这就要学会积势、蓄势,“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朗县辣椒种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主要还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很少流向市场。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怎么办?当地开展标准化种植,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研发辣椒佐料、辣椒酱、火锅底料等产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基于一方水土,突出地域特点,苦练内功、夯实基础,才能获得广大消费者认可、形成竞争优势。


山南市桑日县塔木村有世界纪录(WRCA)官方认证的世界海拔最高威代尔葡萄种植基地,在这里种植的葡萄品种“超高海拔A”红心葡萄品种被收录到了国家种子库。图为该基地种植的葡萄。(资料图)


资源不能“坐吃山空”,还得善于借势、乘势,“跳出本地看本地”。在工布江达县同吉村,从东北引进的160多只鹿在这里顺利“落户”,打开了当地群众养殖致富的新空间;在桑日县塔木村,来自云南的葡萄在平均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成功培育,酿造的葡萄酒成为当地的新名片……随着西部大开放、对口援藏等深入推进,我国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不断增强,雪域高原的活力更足、机遇更多、后劲更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打开视野来用好当地资源,强化错位分工和协同互补,发挥比较优势,就能找准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实现扬长避短、培优增效。


今年9月,一架C919飞机从海拔约3569米的拉萨贡嘎国际机场起飞,国产大飞机亮相“世界屋脊”。发展无远弗届,讲究差异性,也要求整体性。既立足自身,发挥比较优势,也目光四射,形成协同优势,就一定能画出协调发展同心圆,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坐标

——行走在雪域高原(下)

耸立在世界屋脊的,不只是高原山地,更是精神高地


群山下,烈日、云海,风雨、雪雹。在普玛江塘乡不用待很久,就能体会到世界之巅的“厉害”。


这里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平均海拔5373米,是我国海拔最高的行政乡。冬季长达9个月,年平均气温为零下7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自然条件如此恶劣,依然有283户人家坚守在这里,劳作、放牧,努力生活,像雪域高原的格桑花一样顽强生长。


在“生命的禁区”,见证“怒放的生命”。普玛江塘边境派出所,大风凛冽,“站军姿都是斜的”;氧气稀薄,“很难睡一个完整觉”。除了日常的工作,民警们还要攀爬海拔五六千米的岗布冰川巡逻值守,每次都是对身体的严峻考验,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与其苦熬浪费生命,不如苦干燃烧青春”。萨藏小康示范村,36名党员、6个牧业小组坚守岗位,村民说:“在这里,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哨所、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堡垒。守边护边是我们的义务。”


图为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边境派出所。(资料图)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从“向荒野进军、向土地要粮、向沙滩要菜”的革命本色,到“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再到“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的时代风貌,“老西藏精神”不断焕发出新的光辉。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海拔再高、距离再远、路途再险,总能见到用青春和赤诚坚守的身影,总能目睹以毅力和拼搏奔跑的英姿,给人以震撼、以感动、以鼓舞。由此不难理解,耸立在世界屋脊的,不只是高原山地,更是精神高地;刻写在岁月年轮的,不只有丰功伟绩,更有凡人壮举。


边境兴则边疆兴,边民富则边防固。礼赞爱国守边的精神,更要呵护向上生长的力量。从“地窝子”到草坯房,从安居房到“小康房”,普玛江塘乡房子的“进化”见证时代的变迁。如今,家家户户有暖气、供氧气,当地群众平均寿命从2011年的45岁增加到2021年的54岁;四季保通的曲玉公路建成通车,卫生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超市、旅馆、饭店甚至奶茶店也在这里开张,玉麦乡从“三人乡”发展到67户200多人,“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坐标”。守护好国土,建设好家乡,“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祖国的坐标”,又何止在高原山巅!莽莽神州,千行百业,亿万人民,哪里没有坚守?谁人不言精神?爱国戍边坚如磐石,改革攻坚咬紧牙关,科研攻关厚积薄发,竞技赛场奋力拼搏,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物理的坐标、事业的进程,归根结底都离不开精神的书写、价值的坚守。由此更能理解,“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位曾在普玛江塘乡工作过的民警,把对祖国家园的深情写进一首名为《高山之巅》的歌曲。“你在世界之巅,与冰雪为伴,时空也有了温暖。爱国使命,融进你的血脉,刻成了信念,也托起了蓝蓝的天……”


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歌声嘹亮,壮志昂扬。

来 源:西藏日报
终 审:次     琼
复 审:尼玛曲扎
初 审:达瓦罗布
编 辑:卓    玛
投稿邮箱:xcb2245@sina.com
联系电话:0892--8302245

更多精彩内容

请下载珠峰云APP

关注“白朗新闻”“魅力白朗









白朗县发布订阅号
对外宣传全县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