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知识点1 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原始人类 | 元谋人 | 郧(yun)县人 | 蓝田人 |
发现地点 | 云南省元谋 | 湖北郧阳 | 陕西蓝田 |
距今年代 | 距今约170万年 | 距今约160万年 | 距今约100万年 |
考古发掘 | 两颗牙齿化石,粗糙的石器 | 一个完整头盖骨化石 | 3个头盖骨化石 |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人与动物的区别: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知识点2 北京人
发掘: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同年发现用火遗迹。此后,该遗址还发掘出土大量的化石和石器。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意义: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体质特征: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生活状况: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和长时间保存火种,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历史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知识点3 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3万年
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生活:使用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有爱美意识和埋葬死者的行为。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知识点1 原始农业的发展
考古发现: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这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历史影响: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知识点2 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南方),距今7000年。
房屋 | 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干栏式房屋 | ||
生产工具 | 以骨耜最为典型 | ||
种植作物 | 水稻 | 家畜饲养 | 猪、狗为主 |
手工业 | 使用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会制作陶器和玉器,有简单的乐器骨哨,还是世界上最早进行象牙雕刻和使用天然漆_的人群 |
知识点3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北方)原始农耕的典型。
房屋 |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 ||
生产工具 | 磨制石器,制造骨器、角器 | ||
种植作物 | 主要种植粟 | 家畜饲养 | 猪、狗等 |
手工业 |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还会制作装饰品和少量乐器,如陶埙,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点1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大约在5000多年前,早期城市逐步形成。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代表:红山文化代表牛河梁遗址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知识点2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遗址:时间:距今约5300-4300年。
地点:浙江余杭,长江流域
架构: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生产生活组织: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这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城内外的墓葬说明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陶寺古城遗址时间:距今约4300-4000年。
地点:山西襄汾,黄河流域
架构:陶寺古城面积达280万米。
生产生活组织:墓葬差异说明社会的阶级分化严重,随葬品来源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表明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中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知识点3 远古的传说
时间: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阪泉之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盟。
涿鹿之战: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队附炎黄部落联盟。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华夏族:炎黄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华夏族形成的特点: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长期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禅让制时代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禹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解除了水患,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点1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相传禹在阳城池。禹的儿子启在他死后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家天下)代替禅让制(公天下)。
夏朝的统治: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_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王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知识点2 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
商汤灭夏:夏朝经历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期间,国力衰弱,最终被商部落的首领汤联合周围部落灭亡。
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盘庚迁都: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商朝灭亡(武王伐纣):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
知识点3 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依据: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对象:宗亲和功臣
权利: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义务: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赋,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衰落: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_族所灭。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知识点1 王室衰微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我国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
表现:①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②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所能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③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
知识点2 诸侯争霸
原因: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 口号:尊王攘夷
霸主:齐桓公(葵丘会盟: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晋文公(城濮之战)、秦穆公、楚庄王(一鸣惊人)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影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使一些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同时,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知识点3
农业: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很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也越来越广泛地流通。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知识点1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三家分晋),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田氏代齐)。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战争性质:兼并战争
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著名的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知识点2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目的:为富国强兵,巩固统治,对外扩张
政治方面: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贵族的_世袭特权(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方面: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统一度量衡。
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使军队战斗力增强)
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富国强兵)
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知识点3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时间:公元前256年
主持: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地点:在成都附近的岷江
功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影响: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第7课 百家争鸣
知识点1 老子和《道德经》
道家学派: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思想核心是“道”。①人们应顺应自然;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③④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
知识点2 孔子和儒家学说
政治方面: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提出“为政以德”。
教育方面: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和方法。(温故而知新)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知识点3 百家争鸣
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兴起。
代表思想家
思想家 | 地位 | 思想主张 |
孟子 | 儒家代表 | 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荀子 | 儒家代表 | 主张实行“礼治_”,明确尊卑等级 |
墨子 | 墨家创始人 | 主张“兼爱_”“非攻”,选贤、节俭 |
庄子 | 道家代表 |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
韩非 | 法家代表 |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
孙武 | 兵家创始人 | 他的《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
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知识点1 天文、历法和医学
天文:《诗经》中记载的日食,这是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哈雷慧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历法: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商朝时历法完备,甲骨文中已经开始出现干支纪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
医学:战国时期扁鹊发明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黄帝内经》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知识点2 甲骨文与青铜器
甲骨文含义:商朝时,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的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
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周时期青铜器
特点: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
材质:铜、锡、铅
代表: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之一)、何尊
用途: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金文: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
三星堆遗址:①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②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知识点3 《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现在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烂货,采用楚国方言,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代表屈原《离骚》。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知识点1 秦灭六国
条件:①战国时期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具备了统一的实力;(主要原因)③秦王嬴政重视才能。
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知识点2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事务)统领,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九卿。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识点3 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统一度量衡:统一度量衡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交通:①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②开灵渠连接了珠江。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
北击匈奴、修长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
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知识点1 秦的暴政
①沉重的赋税;②徭役和兵役。③秦朝法律非常严苛;④焚书坑儒;⑤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知识点2 陈胜、吴广起义
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典故:“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政权:起义军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
结果:失败
影响:沉重的打击了秦朝的统治,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知识点3 秦朝灭亡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破釜沉舟),将秦军的主力歼灭。
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秦朝灭亡时间:公元前207年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知识点1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分封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约法三章),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最终双方在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进行决战,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知识点2 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初年社会状况: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原因:秦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
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措施:①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③实施轻徭薄赋(十五税一);④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作用: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知识点3 “文景之治”
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措施: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三十税一);③国家积极赈济灾民;④提倡勤俭治国。
作用:文景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府库充盈。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知识点1 削弱地方势力
措施:①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_推恩”建议;②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作用: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点2 加强经济管控
汉武帝时重视兴修水利,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措施:①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②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知识点3 尊崇儒术
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知识点3 北击匈奴
秦末汉初,冒顿单于统一了漠北草原。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在漠北同匈奴主力决战,大获全胜。作用: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