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两天在网上溜达,看到一个帖子,标题是“外包已经发展成这样了吗?”配图上还赫然写着“顾问合同,经济合作关系,不是劳动合同”。我眼睛一亮,心说这年头的外包,果然已经玩出了“新高度”。
网友们的回复也没让我失望,都是各种吐槽和见解。有的说这是“劣币驱逐良币”,有的直接就来一句“老板不是个东西”,真是把大家的槽点拉满。
要说外包这事儿吧,十几年前我刚入行那会儿,外包也就是公司跟公司签个合同,然后外包公司派人去客户公司上班,领固定工资,看上去跟普通的公司员工差不多。
不过,这几年风气一变,特别是互联网行业一波波裁员潮袭来,外包市场简直百花齐放了。特别是大家口中的“顾问合同”——这个模式听起来挺高大上,但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给你按天、按小时算钱,社会保障、五险一金那都是你的事儿”,合同上只是“合作”,可别指望啥福利待遇。
这么说吧,现在大部分公司做外包,已经逐渐变成一种经济合作关系,简单说就是“钱给到位,咱们两不相欠”。以前签劳动合同还有一份归属感,觉得自己好歹是员工;而现在的顾问合同,说白了就是干活给钱,别指望其他的。
人力成本是企业开支的大头,尤其是对大厂来说,人工成本甚至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在这个模式下,公司节省了用人成本,而员工呢,只要是有工作就干,谁还在乎社保这种“附加值”呢?
网上吐槽的网友说得也很直白:“因为有人愿意干,劣币驱逐良币。”这话听着有点扎心,可真是一针见血。其实这并不是谁逼谁,只是当下的大环境,让外包越来越不走传统路线了。
企业雇佣员工的模式,和我们传统的认知渐行渐远。如果公司招人是“按需分配”,那人力资源也变得像“快消品”一样,大家的合同走顾问模式,成本更灵活,风险更小,对公司来说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不过,有的网友也不买账,直言“没啥意思”。他们的观点也有道理,真要摊上了公司违法裁员、不给补偿的情况,大家最多就是去劳动仲裁,拿回本该有的五险一金和补偿金。说得直接点,这种模式确实降低了员工的保障,很多人干到最后,可能发现自己“外包了个寂寞”。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部分人“摸清了规则”,干脆用个体户或者自由职业者的身份来接外包,自己去社保局缴纳社保。要是走这种路子的话,真就成了“经营性收入”了,公司不用管五险一金,大家各取所需,这种模式反而吸引了一些不想被绑死的年轻人。
说白了,有些年轻人图的就是自由和灵活,宁可每个月自己缴社保,享受一下“说走就走”的感觉。这也让公司有了一个更省钱的选择——既不用担心“违法解约”的风险,还能避免很多传统雇佣关系带来的麻烦。
有网友说得有意思:“按天付钱模式”好像很自由,听起来也没啥风险,可实际情况真有这么美好吗?我想了想,这种模式最大的风险在于,没有雇佣关系的“顾问合同”,就是一把双刃剑。
公司可以随时停止合作,而你也可以随时走人,双方貌似都“自由”,但仔细想想,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谁更能把握主动权呢?不难看出,公司在这场“自由的合作”中永远是更主动的那个,毕竟人家只要发工资就行,至于其他的“责任义务”,那可是一个子儿也不多花。
再说到这个外包模式的“吸引力”——你会发现,即使它的待遇跟传统员工模式比少了不少,但还是有很多人抢着干。毕竟,社会上也不是人人都能稳定拿到offer。在应届生、初入行的年轻人看来,只要是工作机会,顾问合同也可以接受。
虽然缺了社保福利,干完一个项目就“毕业”,有种“打短工”的既视感,可比起漫无目的地找工作,好歹还能积累经验,增加履历,不少年轻人反而觉得没什么大问题。只不过,这个“自己交社保”也就成了“穷人的福利”,一方面是被逼无奈,另一方面也确实因为有人愿意干,才成了大家都“默契接受”的模式。
外包模式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顾问合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公司更灵活,却也加剧了员工的不安定感。只不过在这个就业市场里,没有完全理想的情况。
大家都清楚,“双向选择”的背后,充满了现实的考量,有些“顾问合同”的岗位会因为短期的项目需求而扩张,有的则是成本压力下的权宜之计。无论如何,外包模式里的我们,总会不断找到新的方式去适应和生存。
目前,对编程、职场感兴趣的同学,大家可以联系我微信:golang404,拉你进入“程序员交流群”。
虎哥私藏精品 热门推荐 虎哥作为一名老码农,整理了全网最全《前端资料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