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爱:风过长河口

文摘   2024-11-19 17:31   中国  

点击上方"同步悦读"免费订阅


散  文

风过长河口

■ 徐玉爱

每当我搭乘两桅的大木船,经过长河口时,望着渐渐隐退的两岸的村落田畴,连绵不断的缕缕炊烟,聆听着船舷两侧的披水板喧哗的清亮的泊湖绝响,鼓荡着蓬帆的猎猎河风,心中就油然生出一种澎湃的豪情,不禁感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临江仙·柳絮》)
长河口,是一条重要的水上通道。
我的故乡,就是一片水乡泽国,可说是水中的故乡。
八百里皖江的起点就在我的故乡,奔腾而向东流。隔江相望的江南就是九江、湖口、彭泽、东至,江北则是一带如绸的沙洲平原,我们习惯称洲上。紧邻的就是一片辽阔无边的大湖,龙湖、感湖、大官湖、黄湖,还有泊湖。这些湖之间,相连相通,这些湖之间,还有许多小湖,还有许多沼泽滩涂,还有许多河汊、港湾、咀头,而黄湖和泊湖之间,间隔最大,距离最远,这两湖之间的水道就是长河。长河周边,属于丘陵地区,我们习惯称后山
长河口,有一个凸起的咀头,扼守着泊湖和黄湖的分界,这个咀头叫下仓埠。下,是就方位而言,东方为下,西方为上,故而,下仓埠距县城之东四十余里也。仓,廪也,粮库也。据《宿松县志》记载,下仓埠,因明清时期建有漕粮皇仓而得名。下仓、许岭一带,俗称东乡,为丘陵地区,是宿松的稻谷主产区。下仓埠,得水利之捷,经长河口向东,运粮船可越雷池,走望江,由华阳河出长江,直抵金陵。下仓埠,还得陆路之便,向西,有官道过县城,经枫香驿,越太湖,可北上庐州,远至京城。埠,有码头的城镇,历史上,下仓埠曾经是最重要、最繁华、最热闹的水码头。
在这个三面环水的咀头上,一条长长的狭窄的街道,由西向东,占据着其制高点,店铺合面而开,青石板铺地,多是前店后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白日里,最繁忙的是收粮的官仓,乡民们,路近的,用稻箩挑着满担的刚收下的新谷,路远的,则用小独轮车,推着满袋的干稻,交粮入仓。除此之外,就数鱼行了。整个街上,有数不清的鱼行,收鱼,杀鱼,卖鱼,晒鱼。整个街上,都弥漫着鱼腥味。男人们一般都忙着收鱼,渔民们刚刚从湖中捕捞起网的鱼。鱼,就要新鲜,就要起早,收鱼的人多是天才麻麻亮就开门了。没卖出去的鱼,就要及时剖杀,洗尽,腌制,作咸鱼卖。有些小鱼小虾,收来后,则用摊晒方式,制成干货出卖。这多是妇女和小孩的劳作。鱼行里,整日嘈杂、忙碌,笑语喧哗。
还有,就是茶馆,生意特别红火。
东乡人有坐茶馆的嗜好。每天清晨,吃过一口早饭,多是半老头子的人,手里握着一杆黄烟筒棒,就开始出门,从乡下往街上赶,风雨无阻,到傍晚时才归家。茶馆里多是熟客、常客。街角的一间小门面,简陋的陈设,一张八仙桌,配四条长板凳,桌上一把老式茶壶,几个茶碗,一撮炒青的老茶叶,滚沸的开水,给个一毛钱,就可以从早喝到晚。
喝茶的人,除了这些从附近的村落赶来的乡民外,还有打渔的渔民,还有停船湾舟的货船的老板和船伕,甚至还有粮仓的公人和役仆。总之,各色人等,不一而足。
茶馆里,除了喝茶,更主要的是聊天。这里,天南海北,道听途说,奇闻趣事,应有尽有,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们的消遣需求。
当然,还有娱乐功能,喝着茶,抽着黄烟,打点小牌。一般玩的是我们当地流行的骨牌墩抹叶子
茶馆里,通常是人声鼎沸,烟雾缭绕,可许多人就是喜欢坐茶馆,非要到茶馆里喝茶。说真的,那茶一点都不好喝,喝到最后,还不如白开水。
下仓埠最美的风景,要数落日时的黄昏。
一望无际的黄湖上,东北风吹过长河口,银浪波涌。在湖上撒网的渔船,白帆点点,犹如皎洁的盛开的睡莲,在船尾追逐着浪花,觅食小鱼虾的水鸟,鸣叫着,嬉戏着,渔民们脸上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还有许多南来北往的大货船,有的抬帮而行,即两艘货船绑在一起,连体共装,这样,既能装更多的货物,而航行又更加稳当,能扛大风浪。这些货船装运的多是浮舱货,要堆放在船舱之上。往南走的船,装的多是稻草。洲上的耕牛,越冬没有草场,正好后山种水稻有稻草,可作水牛的草料。往北去的船,装的多是芦柴。后山是丘陵畈区,多种水稻,缺柴火。正好洲上有许多滩涂,芦苇、荆荻等毛草遍地,用打草镰割了可供烧饭之用。这些装柴草的船,在湖上漂移,犹如一座座露出水面的小山。
河滩上,黄沙软绵,许多人家就把小鱼虾直接晒在沙滩上,天气好,三两个日头就干透了,成为渔乡的独有的别样风景。这是一种风干的鱼腥味,没有鱼行的鲜鱼腥味那么重,那么浓。这里的人都习惯了这种味道,有的人甚至还很喜欢。
在山坳后面的长河口,这里是泊船的港湾。黄昏里,落日下,停满了各种帆船,樯桅林立,乌篷相迭。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种古铜色,显得壮丽而苍茫。不禁使人联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诗句来,虽然这两者风马牛不相及
长夜里的下仓埠,又是另一种景象。
乡间的小镇,白日里的喧嚣过去后,就是静寂。傍晚时分,店铺大多数就开始打烊关门,街面上没有几个行人,显得空荡荡的。整个下仓埠就隐没在黑夜之中了。偶尔能闻到几声狗吠,零星的有几处幽暗的灯光。那是有人在推牌九,这是贩夫走卒的一种赌博游戏。那些停靠在港湾里的船老大,那些鱼行的小老板,那些粮仓的公差,为打发这漫长的寂寞时光,还有想一夜暴富发大财的,想撞大运的,团聚在一起。这种赌博,简单粗暴,一把牌就能输光赢尽。可能有人一把牌就把整条船和货物全输给了别人,可能有人一把牌就把鱼行抵押给了别人。刚上场时还腰缠万贯,可一把牌下来,就成了穷光蛋。在这平常的夜晚,只因推牌九,成了一个有家难归的人,只因推牌九,投了河,成了一个葬身鱼腹的冤鬼。夜幕下,黑暗里,无时不在上演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当然,还有些寻乐子,喜欢听曲的人,去戏楼里听黄梅戏,这多是小折子戏。据说,当时下仓埠街上的人,开口都能唱上几句黄梅戏,说话的腔调都带黄梅腔。
正是因为得河鲜之利,就成就了下仓埠很有名的风味小吃。
一道菜是咸打瓜壳炒干河虾。即用下仓本地产的一种斤把重的小打瓜,取其皮,洗尽,用盐腌制,放坛罐中,取食时,加黄湖产的小河虾,半寸长的,晒干的,加腌辣椒暴炒,就成了一道可口开胃的麻辣鲜香的下饭菜。
一道菜是银鱼炖鸡蛋。做法很简单,用农家土鸡蛋,加上黄湖产的银鱼,寸把长的,晶莹剔透,加水,搅拌均匀,放锅中上火炖上十来分钟,出锅洒上一点葱花,鲜上加鲜。这道菜的关键是食材,要地道。
很长一段时间,这两道菜都是下仓埠小饭馆的招牌菜,尤其是外来的客商,赞不绝口。
明洪武二年,从江西鄱阳凤岗迁徙而来的徐氏子民,择东乡许岭芦花屋而居,后渐渐在梅林咀一带生息繁衍。梅林咀,是泊湖边上的一处河湾,北面与太湖徐桥相望。他们在这里主要耕作农田和以打渔为生。在劳作中,他们发现这里出产陶土,于是,就开始烧制碗、盆、罐、坛、钵、缸等日常生活陶器,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一帮打赤膊的庄稼汉,硬是凭着他们的聪明才干,华丽转身为制陶工人,创造了历史。然后,用船装运,经泊湖,出长河口,分两路,一路向东,越雷池,经华阳河,过望江,出长江,把这些陶器贩卖到望江、东至、彭泽、湖口沿江一带。一路向南,过黄河,到复兴的新洲头,贩卖到洲上。梅林咀生产的陶器,由于价格便宜,质量上乘,实用美观,深受老百姓喜爱,在洲上,沿江一带,声名远播。然后,他们又把贩卖陶器所得,购卖其他生活用品,运回梅林咀,当然最多的还是从洲上运回芦苇、荆荻。烧窑需要大量的柴火。
抗战时期,居住在长河口一带的人们,白日里插秧、打渔。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就会抄起刀枪,三五一伙,驾一叶轻舟,出没在方圆百里的泊湖深处,那不是渔舟唱晚,那是壮士出征。
长河口,是行船的必经之地。
在木帆船时代,风,就犹为重要。若顺风顺水,从梅林经泊湖,出长河口,不要一天时间。但若无风,就只有靠人在岸上背纤,在河里撑篙,船行就非常缓慢,一天可能还没有出长河口,就要在下仓埠停靠,等第二天有风再走。若是遇到风大浪高,也要经长河口,停靠在下仓埠,以避风险。故而,下仓埠,因地理而成良港,因河运和渔业而成繁荣的水码头。
在农耕时代,生产很落后,生活在后山的很多乡民,生活很艰难,年成不好时,要靠讨饭度日。有许多人为谋生路,就携家带小,搭乘小木船,经长河口,过黄湖,到洲上来落戸。洲上,经济条件相对要好些,基本上不用饿肚子。这些人在洲上落了脚,生了根,那些还在后山老家的亲朋,在每年秋收的季节,一些妇女、老人、小孩,就会成群结伙地搭乘小木船,过黄湖,到洲上来,投亲靠友,捡秋或叫掏荒。这让我联想起法国现实主义油画家米勒的经典名画《拾麦穗》的画面。简单说,就是在收获过的庄稼地里,捡拾没收割干净的庄稼。在收过黄豆的地里捡黄豆,在挖过红芋、花生的地里掏红芋、花生。十天半个月下来,能捡到三两担粮食,然后,又从船上把这些粮食运回后山,贴补家用。这样,就能熬过春荒。
正是这样的交往,更是带动了两岸的联姻,后山的许多人家的女儿在捡秋时就留在了洲上,经亲友说媒,就成了洲上的媳妇,我们村上,十之八九的人家的外婆家,都是在下仓埠一带的。
岁月轮回,沧海桑田。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陆路交通的便捷,以木帆船作工具的河运,基本上停歇了,渔业也不用木帆船撒网捕捞了,多是围栏人工养殖。曾经喧嚣繁荣的下仓埠,也逐渐冷落萧条。漕粮皇仓没有了,鱼行也没剩几家了,街面上曾经的店铺也仅是普通的住户人家。山坳后面的港湾里,空空荡荡,只有湖水清澈。辽阔的黄湖之上,再也不见风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长达十四里的宛延多姿的黄湖大桥,把洲上和后山直接联通了,再无阻隔。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已成过往。
人生不过百年,可就这短短百年,人世间发生了苍桑巨变,只有自然永恒。
下仓埠,依旧矗立在黄湖之滨,浩瀚无垠的黄湖,共长天一色。唯有清波涌动的湖水,深情地拍打着沙滩。漫步其间,向北眺望,风过长河口,将是我永生的记忆。

徐玉爱,安徽省宿松中学语文教师,喜游乐山水,不时写点古诗和散文,以寄情怀。

延伸阅读——
征稿:全民阅读      书香中国
年终盘点: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一览(关于微刊)
关于写作和投稿的几点建议

《作家天地》文学期刊把“同步悦读”作为选稿基地

特别关注——投稿指南(点击下方阅读)

《军绿》面向全国征稿
菱湖杯“文旅中国”面向全国征稿
投稿邮箱:tbyd2016@163.com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并阅读更多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关注投稿指南

同步悦读书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国发布的新媒体,旨在倡导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中国,目前拥有一个庞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团队和读者群体。《同步悦读》秉承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理念,引导阅读兴趣,激发创作热情,培养文学新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的拥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