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探索系列 | 大单元教案编写(精华版)

学术   2024-11-07 08:04   北京  

来源 | 刊载于“共享教研室”微信公众号



本文约4000字,阅读需10分钟


01
单元主题的确定与构建

怎样的一个教学单位叫做单元?单元是在核心概念(主题、要素)统领下,把一组原本离散的教学内容有机组合在一起的相对完整的学习单位。它是最小课程实施单位,课时是其中的一个不具备独立性的实施阶段。

单元主题可以围绕两条线索进行构建。其标准为:

单元主题是一个学科、领域的核心内容;
单元主题是生成性的,能够与学生校内外经验建立联系;
单元主题应具有探究的可行性;
单元主题是师生感兴趣的。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其主要步骤为:


第一步: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目标以及课标进行整合——原单元即大单元、跨册形成大单元或者同册整合形成大单元,并给大单元命名;


第二步:根据三大维度、六大领域的内容,将大单元归入其中。

          表6 三大维度、六大领域内容


最后,将上面各步骤形成的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表7 义务教育阶段单元教学主题汇总表  

   表8 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单元教学主题汇总表

02
如何确定单元学科概念

布鲁纳认为,所有学科都是由关键概念构成的。学科关键概念是人们在实践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被证明有价值的意义或被证实了的“假设”。学科概念和我们平常说的学科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致的,如数形结合,既是数学学科的学科概念也是学科思想。同时,学科概念也是形成学科思想的工具。如,平行、内错角作为数学学科的学科概念,形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学科思想。

怎样提取“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埃里克森提出了下面的标准:

表9 埃里克森关于“核心概念”的操作标准


表10 义务教育阶段单元教学主题汇总表

表11 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单元教学主题汇总表

为帮助老师理解学科核心概念,下面的表格中,列举了部分学科概念,供老师们参考。

         
 表 12 学科群及学科概念

 表 13 跨学科概念

03
如何确立单元大观念

在单元主题和单元教学内容完成、单元学科概念的确定以后,接下来,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单元主题和学科概念,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和个性特点,提出单元大观念。


大观念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一门学科或一个单元主题的关键概念,由词汇构成;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键概念建立联系,形成一个判断或命题,由句子构成。例如,“迁徙”“自由”两个概念可以是“社会流动与闯关东”“社会流动与农民工进城”等主题的关键概念,也是历史、地理、历史与社会等学科的关键概念;“迁徙使人自由”这一命题就成为一个大观念。学生学习上述主题之后,既能用“迁徙”“自由”的“概念视角”理解社会现象,又形成“迁徙使人自由”的“概念理解”以指导个人和社会做出决策与行动,这就意味着学生形成了“核心素养”。


单元大观念以学科概念和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构建。其标准为:

不能是事实(判断依据,是否存在具体概念);
可以在新情境中迁移;
是探究问题(特别是概念性问题)、核心概念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提炼本单元的大观念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针对探究问题(主要是概念性主题),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大观念:


①一个学科概念的情况:学科概念本身展开即为大观念,如温度差异是引起物态变化的主要原因(造成物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两个以上学科概念:彼此之间建立联系,如人类系统与海洋系统是相互依赖的,协调和平衡这两个系统,可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对人类生活有何作用?)


第二步:理想状态下,几个概念性问题就有几条大观念,如《梗概与写作》单元的大观念可撰写为:


①人们因不同的身份、目的选择撰写梗概(人们为什么要撰写梗概);


②梗概是描述著作或作品主要情节的应用文体(什么是梗概);


③梗概能有效促进读者、文本、作者的沟通与交流(梗概有何作用)。


最后,将上面各步骤形成的结果记录下来。

由于“学科概念”“大观念”集中体现了某一学科的学科本质、学科思维和学科实践,是学科专家们探究、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因此,在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核心概念”及“大观念”一般由学科研究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学科教师、课程专家等合作确立。

需要强调的是,“核心概念”及“大观念”都是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或“假设”,而不是“另类事实”。凡理解均具有“不可传递性”,因此“概念性理解”必须由学生亲身活动、不能由别人代替。切忌将“关键概念”及“大观念”教成“定义”或“事实”。


目前,我国202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科学、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都基本明确确立了本学科的“核心概念”及“大观念”,这为广大学科教师从事大观念教学打下了基础。其余的课程标准则以主题或“任务群”的方式构建课程内容,这也为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确立“核心概念”及“大观念”创造了一定条件。


需要指出,由于学科在不断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同一门课程在概念或观念体系上存在分歧是正常现象,只要有助于学生发展“概念性理解”及核心素养,就是有教育价值的学科概念或观念。

04
如何制订单元学习目标

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必须回答三大问题:

设计学习目标(我们要到哪里去);
设计学习评价(如何证明到了那里);
设计学习过程(怎样才能到达那里)。


学习目标即新三维目标,新三维目标包括大观念、新知识与新能力。较之传统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三维目标增加了理解维度,由此实现教学设计的重心转移,即将大观念(概念性理解)作为课程目标的重点,知识与技能成为获得以及验证概念性理解的手段。


制订单元学习目标,就是要设计新三维目标,围绕单元主题以及教材内容确立大观念、新知识以及新能力。


大观念:即本质理解、持久理解、大概念或称之为概念性理解,是学生在单元探究中形成的可迁移的、强有力的理解;


新知识:指向大观念的关键事实,是学生在做事中用到的知识,而非用不到的知识;


新能力:指在真实情境中做事的能力、用到的技能,可分为一般能力与具体能力。一般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协作式思维等,具体能力是指学科的具体技能,如语文的阅读、写作能力,数学的计算能力,物理的实验能力,历史的材料分析能力等。


如何撰写新三维目标?上述单元大观念设计中已经详尽介绍了如何撰写大观念,这里不再介绍大观念的撰写方法,只重点介绍如何撰写新知识与新能力。大单元教学设计分为单元整体设计与子任务设计,此时设计处于单元整体设计阶段,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从整体上概括地写出单元探究中学生用到的知识与能力。至于具体的知识与技能,则需要在子任务设计时详尽地写出来。总的来看,教师所担心的知识、技能都会融在整体设计与子任务设计中,它们不会丢失。


新三维目标的撰写示例如下:


举例:小学语文单元目标设计
【单元名称】:“舐犊情深”主题阅读与表达
【内容组合】: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新三维目标】:
大观念:略。

【新知识】:
1.正确识读生字词,包括多音字
1.1正确认读识字表中的31个生字以及其他生字词,读准多音字。
 1.2正确书写写字表中的26个生字,词语表中的37个词语以及其他使用到的生字词。
1.3正确解释“失魂落魄、怂恿、压抑、颓败、龟裂、舐犊情深”等词语。

2.赏析文本中的场景、细节描写。
2.1能用“人物+事例”的形式梳理文本的场景和细节。
2.2能例析场景或细节描写中蕴含的人物情感。

【新能力】:
1.一般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父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并能选择恰当的材料有理有据地支持自己的观点;

合作交往能力:在小组合作讨论中,汇总向表达父母爱的方式有哪些,并合理分类。

2.具体能力:
给父母写一封信,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能从具体事例、场景、细节、结尾的方式等多个角度修改自己的习作。

举例:初中数学单元目标设计
【单元名称】:特殊平行四边形
【内容组合】: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第五章矩形、菱形、正方形。
【大观念】:略。

【新知识】:
1.理解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
1.1概括出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共同性质。
1.2根据图形的主要特征说出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

2.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
2.1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得到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
2.2会证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
3.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定理。
3.1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得到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定理。
3.2会证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定理。

【新能力】:

 一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运用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四边形问题。

应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中点四边形”问题。

综合应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四边形问题。

表达能力:用几何语言完整地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表述过程要有理有据、言之有理。

具体能力:几何推理能力:能够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证明各种图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标都是按照“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附录”的体例来编写的,对教师的教学指导非常具体。如,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都规定了“内容要求、学业要求”,特别是“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描述”中,课程标准采用了“能……”“会……”等方式进行表述,清楚地提出了该内容的学习目标。同时,在“教学提示”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是教师在制订新三维目标(学习目标)时的主要依据,特别是新知识与新能力的确立完全可以参照新课标进行撰写。


教师除了全面理解所教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之外,应重点理解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参照教学建议来制订学习目标。虽然课程标准对某个学习内容的“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描述”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教师应避免采用从课程标准中照搬照抄“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描述”的方式来制订学习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目标调整,并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进行表述,以使学习目标变得更为适用。如果学校采用的是集体备课的方式,也应坚持这一原则。  

05
如何设计单元大(总)任务与结构化子任务

大任务由任务设计与量规设计两部分构成。任务设计借助GRASP工具完成,GRASP工具由“任务要素”和“学生指导”构成,“任务要素”即GRASP工具的每一个字母对应一个任务元素——

目标(Goal)、角色(Role)、对象(Audience)、情境(Situation)、表现或产品(Performance/Product)。大任务设计即是根据任务要素一一进行设计;学生指导即综合GRASP工具的设计信息,形成的对学生的指导语。总之,任务设计借助GRASP工具完成,GRASP工具见下表:


量规设计借助SOLO理论完成。量规可分为整体型量规与分析型量规,两类量规设计工具如下:

结构化子任务设计是根据大任务进行分解设计,是对完成大任务的准备或累计。


06
如何实施子任务

结构化子任务的设计完成意味着单元整体设计的完成,此时教师还无法走入课堂,教师需针对每一个结构化子任务进行具体细致的设计才能在课堂上实施。具体设计与实施子任务需借助“探究循环”完成。探究循环分为“进入探究”“探究发现”“梳理理解”“深入探究”“得出结论”“知行合一”。教师可根据需要设计其中的部分环节,不需要的环节可不用设计。具体设计每一环节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进行组织,这会极大帮助教师完成子任务及其环节的设计。不仅如此,思维可视化工具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思维的智慧。


-END-



研修网
中国教师研修网官方公众号。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研训一体,专业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