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77期 新闻时评
【编者按】 进入21世纪以来,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美术场馆大量涌现,新建改建的美术馆成为城市文化地标,美术馆的展览活动和公共教育在受重视程度和发展力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各地美术馆推出了一批优秀展览项目和公教项目,为全国各地美术馆在展览策划、研究、组织、实施方面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经典案例,引导美术馆把公共教育作为美术馆的重点任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以创意创新引导更多观众走进美术馆,更好地实现了美术馆的功能与价值。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地方美术馆也出现展览活动同质化、对当地的优秀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等问题。本期时评,围绕“美术馆展览如何发挥地方特色”展开讨论。
□ 李振伟/策划
本期导读
● 王璜生:地方美术馆的“挖矿”隐喻
● 邵晓峰:从六个方面探讨地方美术馆的特色资源开发
● 罗江:立足地方文脉 因地制宜建构美术馆模式
● 胡莺:美术馆展览发挥地方特色的三点思考
●一家之言 | 徐涟:地方画院的新时代发展之路
地方美术馆的“挖矿”隐喻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美术馆的建设,往往将它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标志,特别是在美术馆的建筑以及建筑的空间体量等方面,空间体量越建越大,建筑投入也越来越不惜成本,还比拼着花大价钱请建筑大咖、国际大咖设计等。当然,地方政府有这种文化建设的雄心壮志,有为地方立起文化标杆的宏愿,这非常值得赞许和令人期待。但是,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地方艺术文化建设并不仅仅是建一座美术馆的建筑空壳,而更应该重视具有法律制约的文化长远规划与战略考量,也即除了投入建设美术馆的建筑空间外,对建成之后后续的长远配套工作,包括文化战略、人员配套及专业性、资金配套、藏品建设、管理运营等,都必须一并周密考虑及具体安排。在我们的具体考察中,有这样的文化战略眼光及长远计划安排的地方政府并不多。
从地方美术馆自身的发展策略来讲,先拨开那些老生常“怨”,总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如经费配套严重缺乏、人员及人才普遍不足、文化资源比较贫乏等,我们从自身学术的可能性出发,谈谈地方美术馆需要认真思考和提高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地方美术馆负有对地方文化艺术研究、弘扬、推广、促进交流的职责。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美术馆做了不少的展览及相关活动,但是,大家也发现,多数美术馆难以发挥地方美术馆的作用,出现了随大流、同质化、缺乏专业性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现象。这里,我从个人的美术馆工作经验,也以“挖矿”为隐喻,谈一点看法。
对地方文化、地方艺术问题的挖掘是地方美术馆首要的工作重点,且每个地方都有自身难以取代的独特“矿产”,这也是回避同质化和随大流的一种有效方式。那么,从这方面讲,首先是“选点”问题,要定好挖掘点,即挖掘什么,什么才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或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如何将这样的资源,包括艺术家、作品、事件、历史线索、关联性等组织起来,这需要有学术判断力及材料资源的整合能力。这就像我们地质探矿一样,在“选点”时考虑的是这矿物的价值、矿脉的走向、矿产的储存量等,而这背后是对这种矿在这样的区域生成的地质历史因素等的研究、缕析和判断。
第二是“深挖”,“科学地挖”,也即对选好的点要挖深挖透、挖出新东西、挖出意义。要挖得够深,就要挖面够大,也就是说,我们对这一地方学术、艺术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材料、相关的方方面面,要充分地掌握,并充分地展开。面要宽要大,才能挖得深挖得透,挖得有学术依据和学术分量,这就是所谓的“科学地挖”。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作为一种学术资源的点对其开挖,进行研究、整理等,从某个方面讲是对一种资源的“占有”,尤其是一些人力物力投入相对大的资源项目,如地方的“百年美术”,或重要的艺术事件、人物的研究及展览,如果做得不够科学、缺乏学理性、缺少学术性,那只能算是对一个学术研究资源的浪费,就如对一个已被探明了的价值重大的矿,如果没有进行科学挖掘,那会造成对这个矿的重大损害,甚至是不可挽回的破坏。
第三是用什么“机器”来挖的问题,这也就是挖掘的方法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处于当代的文化语境,也处于全球文化视野的诉求之中,对地方文化艺术问题的研究也应该具有相应的学术视野与研究方法,这样,对地方文化的论述才可能成为更受当代文化关注的可能性,也才不会是在地方论地方,搞不好还会成为“自说自话”。
另外,从实际操作运营来讲,地方美术馆,除了一方面要高度关注地方文化艺术话题的研究及展览之外,另一方面,也是很需要引入一些影响力较大的重要艺术活动展览等,这既是为地方的公众及艺术界带来更具经典性、开放性,更具文化高度的艺术学习及交流机会,同时也会为这样的地方美术馆带来更多的参与者和关注度,提升美术馆的社会影响力。这样具有国际化和开放性的地方美术馆,才可能引发对地方文化议题及研究成果更多的关注和参与性,以之更有效地推动地方的文化发展。■
(作者系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中心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从六个方面探讨地方美术馆的特色资源开发
地方美术馆的特色发展十分重要,值得做理论上的系统探索。笔者新近出版的《聚焦中国美术馆——美术馆学理论及案例集萃》,主要探讨国家美术馆的策展理论与实践,同时,在一些案例的分析、比对上,也涉及地方美术馆的运营策略及策划要点,并从这些议题展开而形成系列方案。例如,认为美术馆主要存在九个问题,如:大而全,藏品活化力度不够,规模大、花费高的展览多,小而精、专而深的展览少,对外国际交流展的经典性、品牌性不够,与国际美术馆组织的合作、交流不畅,特色不明,经费短缺,未能积极引领当代美术创作导向等。在美术馆管理流程拓展的讨论中,提出需加强美术馆学术定位与规划,倡导展览与收藏的“七化”,即专题化、特色化、序列化、比对化、互补化、对话化、引导化。
显而易见,地方美术馆和中央的、国家级的美术馆不同,应遵循特色发展之路,可从六个方面展开特色资源开发的思考。
一、环境资源。每个地方有不同的环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展馆资源的开发就有着与众不同、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因为不同,才能拉开与兄弟馆之间的距离,彰显出本馆拥有的独特性。环境资源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能把二者加以有机融合,就能发掘出促进观赏的更好土壤及培育观众的基础。把好的环境资源为我所用,加以优化处理,不但是地方美术馆办好展览的前提,而且是美术馆审时度势、对各种环境资源加以合理化布局与建构的要素。
二、民俗资源。每个地方,无论发达与否、交通便利与否,各有各的民俗表现形式。只有将当地的民风民俗民情与老百姓的生活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通过艺术的方式加以展示与宣传,才能把民俗之美的特色与优势发扬光大,这是美术馆工作的重要表现内容。民俗有古今、有传承、有发展,有机开发传统民俗中仍为当代人所喜爱的内容,将构成美术馆策展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三、专家资源。专家是各地人文资源构成的核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专家学术擅长的内容源自当地环境,每个地方专家的着眼点、用力点都是不同的,彰显出他们的过人之处,激发出他们策划展览的关注对象、研究领域异于其他美术馆。地方美术馆要善于发掘各式各样的专家,能把各类专家为我所用,是办好美术馆、学术立馆的一个重要指向。对于可能吸纳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专家,美术馆要优先建立专家库,把专家们团结在一起,请他们来出谋划策,发挥各自的能动性。这样一来,能使在编专家少的美术馆,形成一种内外互动、交流不断的蓬勃发展局面。
四、观众资源。真正的好的展览还取决于观众的积极参与。在媒体上评论、交流再好的展览,如没有实际观众的现场参与,就是不接地气。因为美术馆人办好展览,一切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服务人民群众。因此,如何把独特的观众资源加以合理调配、吸引,显得尤为重要。各展馆应结合现实情况,与当地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进而促发美术馆形成源源不断的动力。好的观众资源,也是构成志愿者团队的资源所在,没有好的人才补给、馆员补给、志愿者补给,硬件再好的美术馆也是空中楼阁,是没有发展后劲的。
五、专题资源。每个地区的美术馆,无论大小,都应能找到相应的、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策划亮点,形成聚焦的展览形式,这样就能花小钱办大事,以少胜多。通过专题研究与策划,能将极具地方特色的、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的内容都加以集中展示、推出与弘扬。专题资源的思考和开发是无止境的,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都可从一个点出发,拓展出对于社会审美以及多元生活的文化思考,这样就从一个个小切口、小专题,展现出策展人对于当代社会、自然以及人生的深层思考,这也是一种以小见大、行之有效的策展理念。
六、传媒资源。在一个讲求创意的时代,传媒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今天的各类新媒体交相辉映,美术馆已不再以实体的大小、位置的好坏、经费的多少、员工的强弱、所掌握媒体的优劣来论英雄。自媒体时代,一个手机往往就是一块荧屏、一台电视、一个广播。因此,能把各种大小不同的新媒体加以组织与管理,也是推动地方美术馆发展的重要资源。在自媒体时代,只要有创意,有新的传播点、传播路径,就可以把一个展览不间断放大,使其在线上以及各种媒体平台中获得释放,形成强大的传播效应。在这些方面做好独具特色的传媒资源开发与整合,是推动美术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文化指向。■
立足地方文脉 因地制宜建构美术馆模式
中国的美术馆发展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我国美术馆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受到全球化的影响,美术机构遇上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不仅带来了新的技术浪潮,还催生了更加多元的艺术形式、审美观念与文化交流模式。数字技术时代下的美术馆不仅在传播功能上拓展边界,同时对美术馆传统职能发出挑战。美术馆的职能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艺术品的收藏与展示场所,正在演变为不同文化、艺术形式与知识领域交流的平台。
从传播角度来看,有了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赋能促使观众的观看方式发生改变,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够超越地理局限与观众进行互动。同时,美术馆也因技术的迭代处于尴尬的境地。在概念上,我们当然希望能够拥抱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性与传播性,但是如想实现展览中技术的介入,始终存在着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比如,有些传统美术馆的展览场地和经济上存在局限性,没有足够的条件实现数字化的相关配套设施,那是否就意味着被淘汰?此类问题在部分画院与美术馆职能共行的机构中格外突出。一些地方画院除了创作职能外,还兼顾了地方美术馆的功能,在专业创作单位向艺术公共机构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人员编制不足、经费拮据等现实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展览的发挥空间。
客观来看,如果一味地求新求变、盲目追求技术革新,没有条件的美术馆只能通过廉价模仿和复制形式等手段获得关注度,从而导致展览形式的同质化、内容的简单化。因而,此类问题的关键点并非在于展览的科技化手段投入多少的问题,而是在于传统文化的展示中有没有扎实的内容。从现实角度出发,在策展思路上要以在地资源为前提,通过充分挖掘地缘传统材料转化为真正切实有效的文化传播模式,一些非发达地区的公立美术馆更应着眼于此。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讨论最多的名词就是“国际化”。无论是实践者、展览还是在诸多美育实践中这个词语本身就象征着一种时髦和“新”的文化走向。以目前国内的双年展现象为例,各地政府注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为打造各地文化品牌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展览的内容上呈现出扩大化、娱乐化的多元趋势,缺乏有效的在地转化与针对性的问题意识。模式化地套上各类国际符号,却难以与本地观众产生真正的链接。从外部来看,无疑是受到了文旅一体化的商业流量操作的影响;从内部看,也确实缺乏有力的在地转化的内容。此类现象在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中也有所体现,在诸多美育实践过程中,试图采用国际通用的文本和美育形式套用在本地实践中。很多本地的青少年其实还缺乏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延伸转化,往往对自己成长的故土风俗、多样的自然还不够了解。实际上,当我们谈论本土化也好、国际化也罢,都需要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上教导孩子热爱自己的土地和文化,同时能够欣赏不同区域的文化,这样的文化认知才能真正地触及国际化的核心。这些方面都是未来在美术馆空间建设中值得努力的方向。
总体而言,当我们都在讨论创新的同时,也应当适当思考如何守正。当下的美术馆一方面受到商业市场的挤压,由曾经的学术场域逐渐转为文化商业的载体;另一方面,受到技术不断冲击和裹挟的美术馆机构,以期通过追逐更新的技术和展览形式在流量中获得一席之地。当然,这并不是反对我们拥抱新的技术,而是美术馆需要反思其中的适配性,坦然面对自身在社会生产专业门类中的专业性与独特性。其专业性来源于美术馆内部自身人员的学术水平与领导决策能力的综合考量,而独特性的来源恰恰是因地缘不同所产生不同的文化效应。创新与守正并存地从传统文脉出发构建文旅产业的长效机制,使逛美术馆成为一种向内了解地方性知识、向外拓宽视野的生活方式。■
(作者系云南美术家协会主席、云南美术馆党支部书记、云南画院原院长)
美术馆展览发挥地方特色的三点思考
新世纪以来,随着各地美术馆建设热潮及不断发展,美术馆在地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传播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区域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览是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实现其使命和价值的核心方式,对于艺术展示与传播、学术研究以及塑造美术馆品牌形象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各地美术馆展览活动日益频繁的当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倾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一、建立特色收藏体系,加强地域美术研究。美术馆的展览、收藏、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而相互促进的关系。收藏为地域文化的保存提供了保障,展览则是藏品价值展现的重要途径,使藏品所承载的文化得以在不同时代和社会中传承和发展。同时,收藏是展览的基础,丰富和高质量的藏品为美术馆提供了举办各类展览的可能;展览的成功举办又能为美术馆吸引更多有价值的藏品捐赠或收藏途径,促进收藏体系的完善。此外,通过对藏品的深入研究,为展览提供学术支撑和理论依据,使其更具学术性和文化内涵;而展览过程中的观众反馈和专业研讨也能为藏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藏品是一座美术馆的灵魂。文化和旅游部自2012年起连续实施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充分调动全国各地美术馆立足自身特色与资源,梳理研究,策划推出了众多优质的馆藏精品展。建立特色收藏体系,可以丰富展览内容、整合与保护资源并增强美术馆竞争力:一方面为策划更具吸引力的展览提供多样的素材和独特的主题,使展览更具差异化和竞争力;一方面对代表性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抢救性收藏和研究,有助于集合分散的艺术资源,对珍贵的艺术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同时为创作提供借鉴和启发,激励其创新。
美术馆要建立特色收藏体系并加强地域美术研究,首先需系统梳理本地的艺术发展脉络,建立地域美术史的收藏研究体系。其次,开展田野调查和研究,深入挖掘重要的艺术资源;与当地的艺术家、文化艺术机构等建立紧密联系,了解创作动态和艺术作品的流向。第三,注重文献资料的收集,以丰富研究素材,并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系统。
二、推动固定陈列展的实施。藏品陈列是美术馆面向社会的主要方式,有无长期陈列也是区别美术馆和展览馆的标志之一。固定陈列展是一座美术馆的基石,它既是美术馆办馆特色与学术水平的体现,也是地域美术面貌和历史文化的集中呈现。固定陈列展不仅可以系统地展示地域美术发展脉络、文化传统和特色,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为观众尤其是本地居民和青少年群体,提供长期、稳定的学习和教育资源;而且能够突出美术馆特色,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固定陈列展可以对美术馆的馆藏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发挥藏品的最大价值;其所展示的藏品和相关成果,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持续的实物参考和研究对象,有助于推动地域美术史和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三、“引进来,走出去”。引进高质量的展览,通常会带来前沿的策展理念、先进的展示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美术馆通过合作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更好地展示和推广地方特色文化奠定基础。“走出去”则通过有效的展览推广传播,将地方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美术馆展览在“引进来,走出去”中,既能丰富地域文化艺术生态,激发艺术创作的活力,又能整合更多资源,促进国内、国际艺术家之间和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总之,通过建立特色收藏体系、加强地域美术研究,推动固定陈列展实施,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地方特色将在美术展览中得以凸显和弘扬。这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是为其创新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我们期待在美术馆专业化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将美术馆展览与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相结合,成为构建与繁荣城市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在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
一家之言
地方画院的新时代发展之路
□ 徐涟
中国大城市专业画院优秀作品联展暨中国大城市专业画院学术年会是在2011年,由中国国家画院指导,数十家省会城市画院、计划单列市画院共同发起的全国性画院学术交流平台,至今已经举办了13届。今年是第14届,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粤港澳大湾区节点城市佛山举办,以“华夏文脉,多彩湾区”为主题,举办优秀作品联展,全面展示专业画院的总体艺术风貌、人才济济的发展现状、多元多样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以来的优秀创作成果,展示了画院这支文艺队伍的蓬勃朝气与昂扬精神。
今天下午召开的学术年会,则是画院同行们欢聚一堂,对画院总体发展、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艺术评论以及艺术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与研讨,这对于画院在新时代的发展定位、如何出人出作品、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国有画院对于地方建设的作用等等关乎画院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我以为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此,我也就专业画院的发展建设提几点自己的个人看法。
一是国有画院的创作研究应该与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与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与地方文化建设相结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领时代风尚,推动文旅融合,如此,才能发挥大城市画院或者说地市级画院的积极作用,才能在地方文化发展中有一席之地,地市级画院才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必要。
二是着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善于发现、尽心培养在地优秀人才。不要怕人才“流失”,这个“流失”要打引号,如果地方画院的人才被选拔到省级画院、国家级画院,那不叫人才流失,那叫人才输送,反过来,他一定会把新的艺术学术视野带到原来的地方画院,以另一种方式推动地方画院的发展。但如果人才被别的地市级画院挖走,或者被别的单位、别的行业挖走,那才是真正的人才流失,那就需要思考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如何改进人才培养工作,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
三是满怀敬畏之心,尊重艺术规律。真正树立艺术标准,保持风清气正,为艺术留一方净土,为学术留一方净土。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变革还远未为我们所认识,现有意义上的美术未来发展的形态如何,是完全被AI取代,美术沦为单纯的“博物馆艺术”,或者像某些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是能够持续葆有美术的价值与作用,与时俱进,不断发挥自身对于社会教化的贡献、对于审美的引领、对于心灵的慰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美术界全体同仁自身的努力。只有满怀敬畏之心,尊重艺术规律,才能让艺术健康持续发展,才能让每一个投身创作的艺术家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今年的年会在佛山画院举办,作为主要承办单位的佛山画院,今年恰逢其成立40周年。40年来,佛山画院坚持“学术立院、开放办院”的宗旨,为构建具有湾区特色、岭南风韵、佛山特征的美术话语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各地画院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今天,在佛山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大城市专业画院优秀作品联展暨中国大城市专业画院学术年会,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市的40余家画院近400件作品参展,有越来越多优秀年轻同志加入到画院系统行列。我相信,各地专业画院系统不断出人出作品,不断有年轻力量加入到国有艺术机构美术创作的队伍当中,就一定能共同开创美术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为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研究员。本文为作者在中国大城市专业画院优秀作品联展暨中国大城市专业画院学术年会上的致辞。有删节)
来源:中国美术报
编辑:赵昌莉
复审:彭楹文
终审:闫世鹏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五一路118号
Add.: Office of Kunming Art Biennale, Yunnan Art Museum, No. 118, Wuyi Road, Wuhua District, Kunming, Yunnan
电话:0871-63163665(办公室)
电话:0871-63168811(展览部)
Tel.: 0871-63163665 (Office)
Tel.: 0871-63168811 (Exhibition Department)
微博:云南美术馆
官网:云南美术馆
Weibo: Yunnan Art Museum
Official Website: https://www.ynmoa.cn/
Facebook: Kunming Art Biennale
Instagram: kunmingartbiennale
开放时间: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9:00 - 17:00 (No Entry after 16:30)Closed on Mondays (Except legal holidays)
免费开放,无需预约
Free admission. No advance reservations.